06:49
疫情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發起交響雲合奏《紅旗頌》的倡議,眾多音樂家第一時間響應。郎朗、呂思清、王健、寧峰、錢舟、秦立巍……分散海內外各地的46位音樂家跨屏合奏了這首振奮人心的經典曲目,向疫情下堅守崗位辛苦付出的人們表達敬意。
「好燃好熱血!」《紅旗頌》的雲合奏視頻一經發布,猶如一朵火焰,「點燃」了聽眾的耳朵和心靈。無論熱淚盈眶還是血脈賁張,人們都被這首《紅旗頌》所深深震撼。
其實,很多人對這首誕生於55年前的經典名曲並不陌生。每逢黨和國家的重要日子,《紅旗頌》的旋律就會響起。比如,在去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慶典上,軍樂團就演奏了這首名曲。可以說,《紅旗頌》是我國廣播電視播放次數最多、音樂舞臺上演率最高、重要節點最常出現的音樂作品之一。也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紅旗頌》的名字,但一定聽過它的旋律,感受過它的氣場。
《紅旗頌》經久不衰,是因為曲中有一種精氣神在。這種精氣神提煉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品格,也體現了中國人愈挫愈勇的韌性。該曲創作者、著名作曲家呂其明先生表示:「對我來說,《紅旗頌》是『國歌音符的延續』,紅旗在天安門上迎風舒展,人民真的站起來了!」這是作曲家的創作體會,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審美感受。因為整個曲子聽下來,可明顯感受到創作者的用意:中國站起來了,中國人意氣風發;中國闊步前進,中國人排除萬難向前奔跑……
而在疫情期間,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發起倡議雲合奏《紅旗頌》,恰逢其時。眾多音樂家積極響應,用居家雲演奏的方式奏響經典,意義深遠。
「音樂無法治癒疾病,但能撫慰人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精神力量。」雲合奏《紅旗頌》提振了士氣,鼓舞了人心。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所有人的生活節奏被改變,更有4000多人付出了生命代價。在聆聽《紅旗頌》中,我們除了獲得磅礴雄渾的震撼感,遼闊深遠的豐富思慮,更會生發出戰勝苦難的勇氣和責任感。
參與合奏的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說: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最能夠激勵我們全人類奮勇抗爭的,不是對敵人的仇恨,而是我們人類獨有的愛和關懷。音樂是我們的心聲,更是人類靈魂的閃爍。誠如斯言,在這場異常激烈的戰爭中,全體國人緊緊抱在一起,用愛與關懷擰成合力。無論各地醫療隊迅速馳援,還是國民踴躍捐款捐物;無論醫療物資火速供應,還是幫助湖北帶貨……都讓人感受到了制度優勢。
雲合奏《紅旗頌》,是致敬堅守一線的勇士,為抗疫戰士送去溫暖和力量。這次疫情防控,無懼安危、衝鋒陷陣的一線人員尤其令人欽佩,他們風險最大、奉獻最多,他們堅持最久,也最有鬥志。一名音樂家說,以愛之名,將美好的音樂獻給一線的勇士們。合奏《紅旗頌》是一種蘊含深意的致敬,因為這種表達有力度也有溫度,具有穿透人心的感染力。
雲合奏《紅旗頌》,也是向所有中國人致敬。雲合奏指揮夏小湯透露:「在和總臺同志們一起開策劃會時,大家一致認為中國是防疫做得最好的國家。這是我們14億中國人團結一心、我們醫護工作者日夜奉獻換來的成果。」從英雄的武漢人民、湖北人民,到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14億人民,中國人民用行動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向心力。事實又一次證明,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緊緊依靠人民,就更有信心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魯迅先生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當前,疫情並未徹底消散,我們仍需昂首抗擊。在抗疫中激發出更澎湃的精神力量,並將這種力量融進民族復興的偉大徵程中,我們將迎來更燦爛的未來。
【來源:央視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