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都是前人經驗的總結,說盡了閱讀的重要性。「多閱讀、多積累」確實有助於孩子語文成績的提升。
自從倡導大語文以來,很多家長都開始認識到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孩子語文成績的好差,都非常注重孩子的閱讀。但儘管很多的家長把孩子的閱讀當作常規作業來抓,甚至從小就按資深老師的建議要求孩子每天堅持閱讀半小時,堅持了三四年,奇怪的是並沒有看出什麼成效,孩子的語文閱讀能力沒有多大提高,語文成績也不見好,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閱讀能力的提高,前提是閱讀必須是有效的;如果孩子一直都在「假閱讀」,那就是一種無效閱讀,根本派不上用場,那麼,「假閱讀」有什麼表現呢?
一、放空式閱讀
有些孩子對閱讀本身就沒有什麼興趣,之所以拿起書來看,是在家長虎視眈眈監督之下的一種無奈舉動,完全就是做樣子給家長看,書本上的字都沒有過眼,這種迎合家長的閱讀是一種最嚴重的「假閱讀」。
作文班有個四年級的孩子。有一次她家裡因為有事,家長提早把他送到培訓班來,孩子背來一大書包的書,都是老厚老厚的,靜靜地坐在座位上閱讀。我不知道是些什麼書,但看那些書的分量和孩子認真閱讀的模樣,我不禁對他敬畏了幾分,難得看到這麼喜歡看書的孩子,三四年級就開始看這麼大部頭的書,好了不起 。
但跟孩子接觸了一段時間後,我才發現這個孩子的語文素養真不敢恭維,且不說作文寫得一塌糊塗,閱讀水平怎麼樣。光一個語文基礎就相當薄弱,寫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錯別字錯達十幾個,寫不來用拼音代替的還有好幾個,而且都是些經常見到的常用字,比如,「以前」寫成」已前「,「現在」寫成「興在」,「令人」寫成「今人」,「形象」寫成「行向」,「已經」寫成「以經」,「興趣」的「興」不會寫,直接用拼音代替。一篇文章裡,「的」「地」「得」亂用。
試想,每天堅持閱讀半小時,堅持了三四年,等於跟這些常用字是天天打交道,是熟得不能再熟的面孔,至於忘記它長得什麼樣子嗎?因此可以斷定這孩子的閱讀完全就是一种放空式的「假閱讀」。
二、掃描式閱讀
有些孩子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或是對閱讀缺乏正確的理解,或是性子急躁,總之,他們閱讀文章就像是掃二維碼,速度快得驚人。這種掃碼式的閱讀也是典型的「假閱讀」。
閱讀寫作班有個三年級的孩子,他看文字就像看圖片那麼快,經常在我放ppt的時候,別人才看兩三行,他就在大聲叫嚷看完了,結果每次問他,他都是一問三不知,即使回答,錯誤率也非常高。這種掃碼式閱讀,壓根就沒有把字掃進腦子,不過就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掃描,做個閱讀的樣子而已,別說看清裡面的內容,壓根就沒有把字輸入大腦。這種沒有輸入的閱讀,也就無所謂輸出,閱讀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對於這部分讀書非常快的孩子,老師和家長就要謹防他們「假閱讀」。特別是當你發現低幼年段的孩子讀書「一目十行」的時候,那就需要注意: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在「閱讀」,而是在「假閱讀」。因為文本上的文字只是被他在視覺上一帶而過,文字表達的內容卻沒有傳到大腦裡。這樣的閱讀,如果家長和老師不及時加以揭穿和糾正,一旦讓他們養成這種「假閱讀」的習慣,那閱讀能力就甭想提高了。
三、消遣式閱讀
有一部分孩子,貌似很喜歡閱讀,也花了大量時間來閱讀。家長看到孩子「天天都在閱讀」倍感滿足和欣慰,他們認為,孩子只要閱讀了,就一定有收穫。但是讀了好幾年,語文成績卻絲毫也不見起色,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他們的閱讀還是一種「假閱讀」,是無效的。
很多孩子閱讀的一個誤區,就是讀什麼課外書都像是看電視,看電影,純粹為了消遣和消磨時間,圖個輕鬆愉快,或者只一味追求情節的刺激,沒有去品味作品深邃的思想,表達的精妙,語言的傳神更不要談了。
對於這部分把閱讀當消遣的孩子:當他讀完一本書,你問他,這本書講了什麼呀?他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不知道。明明是針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提問,但他卻似乎毫不知情。
他或許會回答你說太難了,讀不懂。你問他,哪裡讀不懂呢?他說,哪裡都讀不懂。和他討論書中的內容,孩子只能說出大概情節,對於書中具體的細節,自己喜歡的人物,印象深刻的場景,自己讀後的收穫,他一無所知。這種閱讀充其量只能算一種零食閱讀。零食閱讀,也是一種「假閱讀」,只有微乎其微的營養價值。因為他只是機械地看了一個一個的字,木訥而機械地向後翻書頁,把書翻完後,就說自己已經「讀完」這本書了。其實他並沒有掌握書的內容,在閱讀時頭腦裡對書中的內容只是一鱗半爪,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
那麼如何讓孩子走進「真閱讀」呢?下一篇文章將給大家分享這方面的內容,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