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閱讀越來越重要,從小學開始老師就會要求孩子閱讀不同種類的書目,每個學期老師都會推薦給家長孩子的必讀書目,有些家長堅持讓孩子閱讀,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有的家長覺得沒有必要,就會不當成一回事,有的家長會自己讀給孩子聽,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
到底怎麼樣讓孩子閱讀,才是閱讀的正確打開方式呢?這個也是很多家長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事情。有一個家長就被這個問題困擾了,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小學一年級老師要求每天閱讀20分鐘左右,請問這個該孩子自己讀還是家長給孩子指讀啊?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家長應該怎麼樣引導孩子閱讀呢?
低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少,很多人會覺得孩子可能看不懂書裡的內容,為了幫助孩子閱讀,索性就自己代替孩子閱讀,自己讀書給孩子聽,每天堅持讀書給孩子,或者是採用聽說軟體讓孩子聽書。這樣做不能說不對,只能說對孩子來說未必有利,長此以往孩子容易養成依賴性,只會聽未必聽得進去。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正因為孩子識字量少,更需要孩子自己讀書,孩子自己閱讀一方面可以增加孩子的識字量,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斷句、停頓、感情各方面的能力,讓孩子學會自己去思考一些問題。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樣正確引導孩子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首先,孩子在閱讀時,一定要讓孩子大聲朗讀,不要只是默讀,讀的同時要指讀,逐字逐句有感情的朗讀,低年級的學生最好使用注音版,孩子有不認識的字可以拼讀,這樣也可以鍛鍊孩子拼讀能力。家長在旁邊指導孩子如何斷句,怎麼樣去有感情的去朗讀,閱讀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讀才有效果。
其次,在孩子閱讀時,家長在旁邊要讓孩子多問為什麼,也可以邊畫邊讀,畫出來好詞好句好段,讓孩子多思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書裡講了什麼故事,結局怎麼樣了,你喜歡故事裡的誰誰誰等等,各種各樣的有助於孩子理解文章的問題。
最後,當孩子閱讀完了一個故事或者一個章節,讓孩子複述一下所讀的內容,讓孩子學會總結和思考,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如果孩子的表達能力可以的話,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批註,或者寫一些簡短的讀後感,這對孩子以後閱讀都會有幫助的。
總之,閱讀不是簡單的閱讀,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不能只是為了閱讀而閱讀,要多讀多思考多總結,家長不能代勞,更不能不讀,否則閱讀將會沒有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