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清澈湛藍、沙灘乾淨柔軟,食宿配套便利……福建省龍海市隆教畲族鄉白塘灣,曾是汙水橫流的養殖場,通過當地幹部群眾的努力,如今已經變成遊人如織的旅遊度假村。
隆教畲族鄉地處福建東南沿海突出部,是龍海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在隆教鄉與漳浦縣交界處的白塘灣,原先3.2公裡的海岸線密密麻麻都是養殖場,遍布各類高密度蝦池、鮑魚養殖場、育苗場和紫菜加工廠,因為沒有環保設施,養殖汙水通過管道直排海裡,海濱一帶常常臭氣燻天。
「粗放型養殖讓環境飽受汙染之痛,也讓經濟發展面臨瓶頸,百姓無法充分享受改革的紅利。」隆教畲族鄉黨委書記陳玉生說,痛定思痛後,該鄉決定轉變發展思路,通過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利用白塘灣獨特的山海景觀,積極引入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進行開發建設,頂住重重壓力,做足做細群眾工作,確保白塘灣國際旅遊度假城順利落地。
2017年初,度假城景區即將建成開放,原有道路從村莊經過,道路狹窄,容易堵塞且存在安全隱患,影響景區品質形象,急需新規劃建設一條通道直接進入景區。但該通道沿線是舊墳場,涉及山邊自然村8個家族的40多座祖墳,徵遷難度極大。當地幹部對村民進行了耐心地勸導,並作出妥善安排,村裡40多座墳墓很快完成遷移,景區通道順利施工建設。
如今,白塘灣景區知名度越來越大,吸引越來越多各地遊客。預計今年遊客可達40萬人次、3年內可超100萬人次,可直接吸納本地就業1000人。周邊的白塘村、新厝村已發展民宿、餐館合計超過100家。
在隆教畲族鄉,幹部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推動當地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例子比比皆是。
除了旅遊項目,隆教畲族鄉的能源產業也頗具規模,總投資71億元的中海油LNG項目主體工程已順利開工,並完成填海造地工程,形成陸域面積約40萬平方米,一期建設規模一年300萬噸。
2016年8月初,LNG項目先行的填海造地工程即將合攏,流會村60多戶漁民因經濟利益問題拒不配合遷移圍堰內船隻,並串聯聚集堵路,項目施工一度受阻,事態有激化的風險。
隆教畲族鄉黨委副書記藍長貴回憶道,當時正值酷暑,填海圍堰合龍時間迫近,但漁船還滯留在圍堰內。「在執法船隻無法靠近漁船的情況下,我們設立漁民臨時停靠點,並加固海岸設施,希望能促進與漁民們的溝通。」
在船上暴曬的一個小時裡,藍長貴耐心地與漁民溝通,由於天氣炎熱,為了順利完成工作,藍長貴連喝5瓶藿香正氣水,事後引起胃出血。
該鄉財政所所長、駐白塘村工作隊隊長王嘉成長期奮戰在重點項目徵遷的第一線,作為骨幹成員先後參與了白塘灣國際旅遊度假城、漳州沿海大通道、白塘村安置地等重點項目的徵遷工作。但因敢于堅持原則得罪了徑內村王某,王某到處寄送信訪舉報材料,編造證據,歪曲事實,進行打擊報復,嚴重影響了王嘉成的聲譽。
在相關部門查清事實後,鄉黨委提出要理直氣壯為敢於擔當的幹部撐腰鼓勁,敢於為王嘉成說公道話,澄清事實,消除影響。同時,掌握到徑內村以朱某為首的涉惡團夥線索後,立即組織公安、國土、信訪等部門進行核查,打掉了該涉惡團夥。與朱某關係密切的王某在事實教育下,也不敢再造謠誣告工作人員,淨化了社會風氣。「組織上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幹事創業環境,讓我們能擼起袖子加油幹。」王嘉成說。
重大項目不斷落地,隨之而來的徵地拆遷將使群眾逐步失去祖輩賴以生存的土地和海域,如何強化民生保障問題成為當地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為此,該鄉立足發展規劃,理清思路,兩手齊抓,著力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一手規劃實施好「畲鄉文化一條街」項目,努力打造成具有畲族傳統特色的旅遊景點和商貿中心,為群眾創造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一手對接白塘灣、隆教灣等綜合旅遊項目,大力挖掘一批具有濃鬱畲族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做到既保護傳統畲文化,又帶動畲鄉群眾發展致富。
「生活真是從黑白進入了彩色。」今年45歲的藍麗妹因丈夫患病致貧,鄉政府幫忙聯繫她家附近的閩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還包購包銷,預計一年能增收近4000元。除了「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該鄉還通過小額貸款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將資金投資入股到種養大戶,參與大戶的利益收成和分紅,促進家庭增收。兩年來通過打響脫貧攻堅戰役,全鄉3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51戶135人全部實現穩定脫貧。
近年來,該鄉還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完成了農村自來水供水改造、垃圾中轉站、鄉村公園、民族中學運動場、農村敬老院等一批惠民工程,有效解決鄉民飲水安全、交通出行、內澇排洪等問題,讓廣大群眾共享畲鄉發展成果。
「通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立足發揮畲鄉特色,堅持把優越的區位、良好的生態、獨特的資源轉化為加快招商引資、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有力推動畲鄉經濟社會發展持續較好較快發展。」陳玉生表示,2018年,全鄉預計可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4億元,同比增長27.1%;財政收入8000萬元,同比增長84.5%;農民人均純收入1.2萬元,同比增長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