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區下伍旗鎮馬神廟村:小康路上百年武術村的美麗蛻變

2020-12-20 中化新網

  早上七點,武清區下伍旗鎮馬神廟村的村民張國旺像往常一樣,早早起來到村裡的農業產業園上班。張國旺說:「只要勤快,生活就能好起來。別看我今年快70歲了,幹了一輩子活,在家裡還是坐不住,總想幹點什麼。現在我每天都到村裡的農業產業園上班,再加上每年的土地租金,算下來每月能拿到將近4000塊錢,這比前幾年翻了好幾番」。

  今年67歲的張國旺,是土生土長的馬神廟村人,種了大半輩子菜,前些年的人均年收入卻只有不到一萬元,而這個收入水平幾乎是村內每戶的常態。「村集體沒錢,村民也沒錢」的狀況,讓村書記張建剛每天都是眉頭緊鎖。

  近年來,在市、區、鎮的支持和幫扶下,馬神廟村的集體收入逐年提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腰包鼓了起來,打響了脫貧致富翻身仗。

  時間迴轉到2017年。天津市啟動第二輪困難村結對幫扶工作,天津市保稅區幹部馬強、王雨、曹秀俊被派駐到馬神廟村,開啟了為期3年的駐村幫扶工作。「初來馬神廟,見到的只有大片乾涸的坑塘,坑窪不平的土路和不亮的路燈。」幫扶幹部們當時心裡就是一涼。

  改變迫在眉睫。幫扶組立即會同下伍旗鎮黨委政府、馬神廟村「兩委」、天津大學風景園林設計院,多次研究設計村莊規劃方案,結合村莊實際,最終確定了「現代農業、非遺文化、合作招商、現代旅遊」四大幫扶興村思路,制訂了三年幫扶工作規劃。

  按照總體規劃設計安排,馬神廟村啟動實施了村容村貌整治及人居環境建設工程,陸續組織開展了違建拆除、坑塘治理、戶廁改造、村莊裡巷道路硬化及路燈亮化、景觀花卉綠化、村莊文化建設等一系列工程。

  「起初在開展村容村貌改造時,需要拆除各家的違建和旱廁,村民們並不配合。通過幫扶幹部和村『兩委』多次入戶勸導,加之村民們也看到了村裡環境的變化,逐漸從起初的不配合,轉變成了現在的大力支持,有的村民甚至參加義務勞動,這給我們改造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和信心。」村書記張建剛說。

  到2020年5月,馬神廟村累計完成主幹道路硬化6000餘平方米,裡巷硬化12000平方米,栽種樹木1500棵,安裝路燈200盞,治理坑塘2個,完成戶廁改造217戶,汙水管網改造全部完畢,同時,擴建了總計20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和武術公園。

  如今的馬神廟村,街道整潔通暢,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裡的環境越來越美了,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旱廁改成了乾淨衛生的水廁,每天生活在乾淨舒適的環境中,不光心情好,幹起活來也更有勁兒了!」提起村裡的變化,村民張玉強不禁喜上眉梢。

  地方的發展離不開有力的經濟支撐。2017年,馬神廟村集體收入每年只有三四千元,沒有資金、沒有產業、沒有人才,村民的基本收入來源於主要是傳統的蔬菜種植,家庭平均年收入不足萬元。

  「必須儘快找出符合村情的發展模式,徹底改變現在村裡經濟發展滯後的現狀。」駐村幫扶組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2017年,幫扶組利用2個月時間,對村民進行了全面走訪,深入調查分析村莊經濟發展現狀,結合調研掌握的情況,並經過與鎮黨委領導進行多輪溝通對接,明確了規劃建設農業產業園這一村莊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

  根據統一規劃,下伍旗鎮統籌10個幫扶村的幫扶資金4200萬元,在馬神廟村、柴莊村流轉土地317.5畝,於2019年5月,在全區率先建成了天津市運河東畔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實現了農業資源的集約化管理。

  「扶貧工作一定要志智雙扶,魚漁雙授。」幫扶幹部馬強說,「產業園建成後,我們多次請市農科院植保所、畜牧所、蔬菜所專家到村內實地指導農民種植,多次帶領村『兩委』、村民代表、村骨幹到京津冀先進地區參觀學習,就是希望村幹部和村民們能夠開闊思路和視野,改變陳舊的發展觀念,掌握更先進的生產技術。」

  按照「地租收益+股權分紅」的經營模式,產業園每年可以為馬神廟村帶來5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與此同時,村民通過集體分紅、流轉土地、產業園務工等多渠道不僅實現了在家門口「穩就業」,收入也是逐年增加。

  「下一步,我們將依託運河東畔現代農業產業園,著力打造集生態種植、文化傳承、生態旅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特色項目。我相信在這一發展思路下,馬神廟村一定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展望村莊未來的發展,村書記張建剛躊躇滿志。

  一座紀念館,為傳統武術傳承植下文化根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馬神廟村有著深厚的武術傳統,是五行通臂拳宗師張策和張喆的故鄉。這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八九歲的娃娃,人人都習武練拳,素有「把式窩」之稱。

  2011年,村裡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五行通臂拳宗師張策紀念館,陳列張策及其堂弟張喆的生平介紹和他們傳授通臂拳的歷史資料。

  65歲的張國儉是五行通臂拳第四代傳人,同時也是紀念館管理員,負責接待遊客參觀。

  「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丟。我練了一輩子拳,就怕這趟拳法在我這兒斷了。」張國儉說,「從1997年我就開始收徒弟,到現在村裡村外有20多個了。現在村裡越來越重視,建起了紀念館,讓我在館裡給大夥講講歷史,傳授傳授拳法,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鄉愁」的生命力離不開地域的文化傳承。2013年,五行通臂拳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馬神廟村憑藉著深厚的武術文化和淳樸的村風被農業農村部評定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2020年初,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馬神廟村對臂聖張策紀念館進行了重建,同時建成了以五行通臂拳為主題的健身廣場、文化公園,和五行通臂拳傳習基地。

  「馬神廟村非常注重張策五行通臂拳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從2006年重新為張策修墓立碑,2011年落成臂聖張策紀念館,到現在對紀念館進行擴大重建,我們一直在努力。」張建剛說,「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一步還要圍繞通臂拳文化打造馬神廟村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產業。我希望通過我們這輩人的努力,讓五行通臂拳文化的傳承之路走得更遠。」

  一聲聲問候,是幫扶工作交上的「合格答卷」

  「老馬,你們幾個起的真夠早,又在村裡轉轉啊?晚上沒事去我那吃,我給你們包餃子!」一大早,村民張慶洋熱情地向幫扶組的幾位同志打起了招呼,這樣的場景在馬神廟村每天都會出現。

  2年多來,天津保稅區幫扶幹部帶著真情實感進村入戶,真正做到了「知群眾事、解群眾憂、想群眾想、暖群眾心」,通過深入傾聽群眾訴求,努力辦實事、解難事,把溫暖和關愛送到了村民心中。在他們的努力下,馬神廟村脫貧攻堅工作穩步推進,村集體、村民收入穩步提升,而他們也成為了群眾眼中的「貼心人」。

  低保戶張建成的愛人和孩子都有智力殘疾,母親癱瘓在床多年,是村裡生活最困難的家庭。幫扶組進駐後,主動與他們家結「親戚」, 幫扶組成員每月都會定期到他家裡進行走訪,並且自掏腰包為家裡添置電視機、購買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等。同時,聯繫村內養牛場為張建成提供就業崗位,收入增加了,一家人脫貧致富的信念和信心也更足了。在幫扶組的鼓勵下,張建成姐姐將他們一家最近幾年發生的巨大變化寫成文章、拍攝成照片,參加區有關部門舉辦的迎接黨的十九大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徵文活動,分別獲得了一等獎和優秀獎。

  「感謝黨和政府,我們一定牢記黨恩……」這是村民張建成一家對黨和政府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

  兩年來,幫扶組先後通過專項幫扶、節日走訪慰問、社會志願服務等多種方式,對生活困難的群眾及時進行幫扶、救助。每年春季前夕,為了讓幫扶村困難群眾、低保戶能夠過上一個溫暖、祥和的新春佳節,天津保稅區管委會領導和幫扶組成員都會登門走訪慰問困難群眾,為他們送去米、面、油等慰問物資和慰問金。累計對因病致貧、低五保戶、困難黨員等近40戶困難家庭發放慰問金和慰問品合計近10萬元,讓困難群眾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脫貧攻堅不能落下一戶一人。」幫扶幹部馬強說,「針對困難群眾,我們會同村『兩委』除了對他們進行慰問關懷之外,還採用村公益崗位勞務補助等方式,引導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村民們由起初需要我們『背著走、扶著走』,到現在能夠『一起走』,甚至能夠『努力跑』,變化越來越大。幫扶工作的答卷必須由百姓來『評分』,能夠得到群眾的認可就是我們這些年最大的收穫。在馬神廟村兩年多的工作生活,我們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村裡的一份子,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也希望為這個『第二故鄉』的發展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相關焦點

  • ...記市農業科學院駐村幫扶工作組組長、武清區下伍旗鎮北白莊村第...
    田間路整齊平整,百畝麥田生機盎然,溫室大棚內種植的黃瓜、豇豆、青蘿蔔等新品種蔬菜長勢喜人,即將收穫的喜悅洋溢在村民的臉上……如今,武清區下伍旗鎮的北白莊村和下伍旗村正經歷著美麗的嬗變。「多虧了駐村幹部幫忙。」村民們歡喜地說。2017年9月,天津市農作物研究所副所長馮剛來到這兩個村莊,開展駐村幫扶。
  • 真情幫扶,共戰疫情——記武清區民政局駐下伍旗鎮幫扶組
    春節期間,幫扶組組長黃永東一直在關注疫情發展形勢,兩個村2800多口人的健康安全讓他放心不下,他不斷跟村幹部了解村裡的防控情況,確定村民們都平安無事才安心。春節剛過,在接到鎮黨委通知後,他和組內同志第一時間返回崗位,雖然已經58歲,但他每天都和村幹部、志願者一起堅守卡口,宣傳防疫知識,協助村兩委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 北投集團創建「精準幫扶」新模式 結對幫扶山神廟村實施啟動
    千龍網北京7月9日訊 7月6日,北投集團結對幫扶門頭溝區雁翅鎮山神廟村正式啟動實施,並創建了幫扶基金。門頭溝區委書記張力兵和北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長利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 「窮土地」收穫「幸福果」——青海前溝村的美麗蛻變
    新華社西寧12月7日電題:「窮土地」收穫「幸福果」——青海前溝村的美麗蛻變新華社記者解統強自從家裡新裝了暖氣片,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前溝村村民王錄巡山歸家後,都要看看鍋爐水泵控溫器上的數字。前溝村第一書記趙雪彬介紹,為了優化種植結構,近些年,前溝村除了實施當歸、黃芪等藥材種植項目,還開展蕨蔴良種繁育、苗木和樹莓種植項目。早在2009年,前溝村引進樹莓種植項目,村子就與這「紅果果」結下了「不解之緣」。2011年,在前溝村黨支部書記晁沐帶領下,村裡成立青海樹莓農業產業化有限公司,王錄和妻子馬常芳將家中8畝土地流轉給了公司。
  • 一個家族的百年武術路
    □首席記者姚偉文圖  或許偶然,或許有緣,開封馬氏家族與武術相伴百年。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而馬氏家族的武術之路,也大約可以折射近百年武術文化,也可折射民族性格之一端。  小康之家亂世習武  1919年中秋節前,扶溝縣城大十字街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 山西三百年歷史「辛村形意拳」進校園傳承中華武術
    山西三百年歷史「辛村形意拳」進校園傳承中華武術   中新網太原11月29日電(張陽陽)29日上午,在山西太原辛村小學,200多名學生在課間操時間集體練習形意拳基本套路,校方通過武術進校園的方式,讓有著三百年歷史的「辛村形意拳」得到傳承和延續,深受學生喜愛。
  • 義起奔小康(29)一個項目 多村受益 義烏後宅發展特色產業助力村...
    浙江新聞客戶端、中國義烏網開設「義起奔小康」專欄,關注義烏各地通過有為實踐,探索精準有效、因地制宜的可看、可學、可推廣的「消薄」路子。看著產業樓逐步從規劃圖變成施工圖、實景圖,上金村的村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期待。據了解,上金村產業樓項目位於後宅街道北部,上金村樓學門區塊,周邊交通便利。項目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主體共三層,建設資金概算800餘萬元,預計年底投入使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五龍村:守住青山綠水 留下美麗鄉愁
    四川省閬中古城的五龍村是一個風景秀美的小山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他們把綠水青山和鄉土文化化作金字招牌,用充滿鄉土味的「美麗經濟」帶領村民走向共同富裕。在五龍村深山裡的一間民宿咖啡屋,每當有客人光臨,85歲的王素清婆婆和76歲的杜雲珍婆婆就會展示她們的新才藝——手磨咖啡。
  • 天津市武清區津北森林驛站推出系列冬季遊
    原標題:武清區津北森林驛站推出系列冬季遊(圖)   武清區津北森林驛站一角   位於天津市武清區下伍旗鎮的津北森林驛站景區,坐落於華北地區最大的人造森林公園——津北森林公園內。
  • 舍小家為大家 擔使命踐初心——記下伍旗鎮副鎮長李輝
    喜馬拉雅【武清戰「疫」】音頻專欄 「截至今天上午9時,全鎮累計摸排湖北來津人員26名、外地返津人員111名, 解除隔離觀察的密接人員15名,處置發熱情況15例……」2月26日,在武清區下伍旗鎮疫情防控工作例會上
  • 【在山的那邊NO.5】鄉村裡開起西餐廳 溫州梓上村小康路上有「僑...
    從昔日無人問津的「僑村」到如今的3A景區,從「宜居」到「宜業」、「宜遊」,從發揮「僑村」優勢到打造「歐甌融合」時尚慢生活區,梓上村發展背後都有哪些精彩故事?日前,《在身邊·小康故事》網絡主題報導之「在山的那邊」採訪團來到梓上村,解讀美麗「僑村」奔小康路上的「幸福碼」。
  • 磁灶三吳:「奮蹄馬」蛻變進行時
    自去年被列入「奮蹄馬」薄弱村以來,磁灶三吳村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加快推進各項美麗鄉村項目建設,一點一點蛻變。眼前看到的公園叫聚賢公園,自今年一月份建成以來,已經成為周邊村民休閒的一個好去處。包括聚賢公園和溪邊景觀休閒提升工程在內,自去年以來,三吳村被確定為第6批的奮蹄馬轉化治理對象,三吳村啟動實施了5個方面的工程。市委選派駐磁灶鎮三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吳志堅 主要有建強支部堡壘,築好宜居環境,壯大集體經濟,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這五個方面,策劃開展了34個的村級建設項目,截止目前已經完成了18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廣西玉林鵬垌村:在「古味」中遇見「新生」
    一池綠水如鏡,錯落有致的嶺南傳統老房環繞分布,外牆上點綴著一串串紅燈籠,三兩個老人坐在門口的小凳子上搖扇乘涼……百年老宅仿佛穿越了時空,將舊時記憶帶到眼前。  這個古村落名為鵬垌村,坐落於廣西玉林西北部。鵬垌村原名「康樂莊」,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現仍有不少清代古蹟留存村中。「康強迪吉,樂業安居」,「康樂」二字,取安康樂業之意,滿含著村民對小康生活樂業安居最樸素的希冀。
  • 這些時代故事,記錄全面小康的「齊魯答卷」
    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正是齊魯大地上最精彩的時代故事。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回眸這一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聚焦脫貧攻堅道路上的中堅力量,發現蘊藏在山東時代脈搏中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記錄基層一線的小康故事。這些人、這些事也成就了齊魯大地上的「小康畫卷」和「齊魯答卷」。
  • 百歲老人的百年武術夢
    在當時的楊寺莊,孩子們上學之餘、大人們幹完農活之後,都會前往村裡一個「學屋」習練武術。「學屋」是村裡專門騰出的三間房和一個院子,以供村民們習武之用。「我那時看到大人們幾乎人人都在練武,我也慢慢對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開始照著大人們的動作比劃。」孫祥說。隨著年齡的增大,加之孫祥刻苦習武,在18歲左右就拜在孫明門下。
  • 息烽縣高硐村:「黃金五年」蛻變記
    張紅福在自家小賣部整理貨架曾經的高硐村是息烽縣相對貧窮的村莊,貧瘠的土地佔60%,不適應傳統低效農作物種植,貧窮凋敝的形象與富美鄉村形成巨大反差,而今漫步村中,只見民居嶄新、道路寬闊、村容整潔。村支書洪海介紹說,引進的公司採取了「農戶+公司+村集體」模式,依次按照7:2:1的利益連結機制進行收益,「十三五」期間,在公司的帶動下,全村376戶農戶參與刺梨種植,共種植刺梨3300畝。2019年,為解決刺梨保質期短、增加產品附加值,養龍司鎮完成刺梨加工廠的建設,並投入使用,附近的村民可以就近到廠務工,增加經濟收入,切實讓「深山野果」蛻變成村裡人的「致富果」。
  • 2020衡陽年度熱詞·小康:美麗鄉村,幸福足跡
    衡陽日報1月14日訊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  全面小康路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永恆的主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讓農村公廁成為小康路上的新風景
    天寧區城管局環衛處負責人李鳴介紹,去年天寧區投入245萬元,新建了15座農村公廁,今年計劃再投入500萬元,於年底前新建24座農村公廁,讓便利衛生的農村公廁不僅真正造福百姓,而且成為實現全面小康路上的新風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山水田園裡 趟出「幸福路」——天津美麗鄉村...
    (原標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山水田園裡 趟出「幸福路」——天津美麗鄉村新圖景)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百年夢想 號角催徵:在全面小康的歷史...
    金山網訊 百年夢想,號角催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