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點,武清區下伍旗鎮馬神廟村的村民張國旺像往常一樣,早早起來到村裡的農業產業園上班。張國旺說:「只要勤快,生活就能好起來。別看我今年快70歲了,幹了一輩子活,在家裡還是坐不住,總想幹點什麼。現在我每天都到村裡的農業產業園上班,再加上每年的土地租金,算下來每月能拿到將近4000塊錢,這比前幾年翻了好幾番」。
今年67歲的張國旺,是土生土長的馬神廟村人,種了大半輩子菜,前些年的人均年收入卻只有不到一萬元,而這個收入水平幾乎是村內每戶的常態。「村集體沒錢,村民也沒錢」的狀況,讓村書記張建剛每天都是眉頭緊鎖。
近年來,在市、區、鎮的支持和幫扶下,馬神廟村的集體收入逐年提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腰包鼓了起來,打響了脫貧致富翻身仗。
時間迴轉到2017年。天津市啟動第二輪困難村結對幫扶工作,天津市保稅區幹部馬強、王雨、曹秀俊被派駐到馬神廟村,開啟了為期3年的駐村幫扶工作。「初來馬神廟,見到的只有大片乾涸的坑塘,坑窪不平的土路和不亮的路燈。」幫扶幹部們當時心裡就是一涼。
改變迫在眉睫。幫扶組立即會同下伍旗鎮黨委政府、馬神廟村「兩委」、天津大學風景園林設計院,多次研究設計村莊規劃方案,結合村莊實際,最終確定了「現代農業、非遺文化、合作招商、現代旅遊」四大幫扶興村思路,制訂了三年幫扶工作規劃。
按照總體規劃設計安排,馬神廟村啟動實施了村容村貌整治及人居環境建設工程,陸續組織開展了違建拆除、坑塘治理、戶廁改造、村莊裡巷道路硬化及路燈亮化、景觀花卉綠化、村莊文化建設等一系列工程。
「起初在開展村容村貌改造時,需要拆除各家的違建和旱廁,村民們並不配合。通過幫扶幹部和村『兩委』多次入戶勸導,加之村民們也看到了村裡環境的變化,逐漸從起初的不配合,轉變成了現在的大力支持,有的村民甚至參加義務勞動,這給我們改造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和信心。」村書記張建剛說。
到2020年5月,馬神廟村累計完成主幹道路硬化6000餘平方米,裡巷硬化12000平方米,栽種樹木1500棵,安裝路燈200盞,治理坑塘2個,完成戶廁改造217戶,汙水管網改造全部完畢,同時,擴建了總計20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和武術公園。
如今的馬神廟村,街道整潔通暢,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裡的環境越來越美了,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旱廁改成了乾淨衛生的水廁,每天生活在乾淨舒適的環境中,不光心情好,幹起活來也更有勁兒了!」提起村裡的變化,村民張玉強不禁喜上眉梢。
地方的發展離不開有力的經濟支撐。2017年,馬神廟村集體收入每年只有三四千元,沒有資金、沒有產業、沒有人才,村民的基本收入來源於主要是傳統的蔬菜種植,家庭平均年收入不足萬元。
「必須儘快找出符合村情的發展模式,徹底改變現在村裡經濟發展滯後的現狀。」駐村幫扶組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2017年,幫扶組利用2個月時間,對村民進行了全面走訪,深入調查分析村莊經濟發展現狀,結合調研掌握的情況,並經過與鎮黨委領導進行多輪溝通對接,明確了規劃建設農業產業園這一村莊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
根據統一規劃,下伍旗鎮統籌10個幫扶村的幫扶資金4200萬元,在馬神廟村、柴莊村流轉土地317.5畝,於2019年5月,在全區率先建成了天津市運河東畔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實現了農業資源的集約化管理。
「扶貧工作一定要志智雙扶,魚漁雙授。」幫扶幹部馬強說,「產業園建成後,我們多次請市農科院植保所、畜牧所、蔬菜所專家到村內實地指導農民種植,多次帶領村『兩委』、村民代表、村骨幹到京津冀先進地區參觀學習,就是希望村幹部和村民們能夠開闊思路和視野,改變陳舊的發展觀念,掌握更先進的生產技術。」
按照「地租收益+股權分紅」的經營模式,產業園每年可以為馬神廟村帶來5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與此同時,村民通過集體分紅、流轉土地、產業園務工等多渠道不僅實現了在家門口「穩就業」,收入也是逐年增加。
「下一步,我們將依託運河東畔現代農業產業園,著力打造集生態種植、文化傳承、生態旅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特色項目。我相信在這一發展思路下,馬神廟村一定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展望村莊未來的發展,村書記張建剛躊躇滿志。
一座紀念館,為傳統武術傳承植下文化根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馬神廟村有著深厚的武術傳統,是五行通臂拳宗師張策和張喆的故鄉。這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八九歲的娃娃,人人都習武練拳,素有「把式窩」之稱。
2011年,村裡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五行通臂拳宗師張策紀念館,陳列張策及其堂弟張喆的生平介紹和他們傳授通臂拳的歷史資料。
65歲的張國儉是五行通臂拳第四代傳人,同時也是紀念館管理員,負責接待遊客參觀。
「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丟。我練了一輩子拳,就怕這趟拳法在我這兒斷了。」張國儉說,「從1997年我就開始收徒弟,到現在村裡村外有20多個了。現在村裡越來越重視,建起了紀念館,讓我在館裡給大夥講講歷史,傳授傳授拳法,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鄉愁」的生命力離不開地域的文化傳承。2013年,五行通臂拳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馬神廟村憑藉著深厚的武術文化和淳樸的村風被農業農村部評定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2020年初,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馬神廟村對臂聖張策紀念館進行了重建,同時建成了以五行通臂拳為主題的健身廣場、文化公園,和五行通臂拳傳習基地。
「馬神廟村非常注重張策五行通臂拳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從2006年重新為張策修墓立碑,2011年落成臂聖張策紀念館,到現在對紀念館進行擴大重建,我們一直在努力。」張建剛說,「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一步還要圍繞通臂拳文化打造馬神廟村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產業。我希望通過我們這輩人的努力,讓五行通臂拳文化的傳承之路走得更遠。」
一聲聲問候,是幫扶工作交上的「合格答卷」
「老馬,你們幾個起的真夠早,又在村裡轉轉啊?晚上沒事去我那吃,我給你們包餃子!」一大早,村民張慶洋熱情地向幫扶組的幾位同志打起了招呼,這樣的場景在馬神廟村每天都會出現。
2年多來,天津保稅區幫扶幹部帶著真情實感進村入戶,真正做到了「知群眾事、解群眾憂、想群眾想、暖群眾心」,通過深入傾聽群眾訴求,努力辦實事、解難事,把溫暖和關愛送到了村民心中。在他們的努力下,馬神廟村脫貧攻堅工作穩步推進,村集體、村民收入穩步提升,而他們也成為了群眾眼中的「貼心人」。
低保戶張建成的愛人和孩子都有智力殘疾,母親癱瘓在床多年,是村裡生活最困難的家庭。幫扶組進駐後,主動與他們家結「親戚」, 幫扶組成員每月都會定期到他家裡進行走訪,並且自掏腰包為家裡添置電視機、購買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等。同時,聯繫村內養牛場為張建成提供就業崗位,收入增加了,一家人脫貧致富的信念和信心也更足了。在幫扶組的鼓勵下,張建成姐姐將他們一家最近幾年發生的巨大變化寫成文章、拍攝成照片,參加區有關部門舉辦的迎接黨的十九大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徵文活動,分別獲得了一等獎和優秀獎。
「感謝黨和政府,我們一定牢記黨恩……」這是村民張建成一家對黨和政府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
兩年來,幫扶組先後通過專項幫扶、節日走訪慰問、社會志願服務等多種方式,對生活困難的群眾及時進行幫扶、救助。每年春季前夕,為了讓幫扶村困難群眾、低保戶能夠過上一個溫暖、祥和的新春佳節,天津保稅區管委會領導和幫扶組成員都會登門走訪慰問困難群眾,為他們送去米、面、油等慰問物資和慰問金。累計對因病致貧、低五保戶、困難黨員等近40戶困難家庭發放慰問金和慰問品合計近10萬元,讓困難群眾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脫貧攻堅不能落下一戶一人。」幫扶幹部馬強說,「針對困難群眾,我們會同村『兩委』除了對他們進行慰問關懷之外,還採用村公益崗位勞務補助等方式,引導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村民們由起初需要我們『背著走、扶著走』,到現在能夠『一起走』,甚至能夠『努力跑』,變化越來越大。幫扶工作的答卷必須由百姓來『評分』,能夠得到群眾的認可就是我們這些年最大的收穫。在馬神廟村兩年多的工作生活,我們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村裡的一份子,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也希望為這個『第二故鄉』的發展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