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姚偉文圖
或許偶然,或許有緣,開封馬氏家族與武術相伴百年。這百餘年間,中國滄海桑田,這個家族卻習武不輟,家傳之外,廣納博取,又應時而變,不斷創新。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遭際,他們或以武術取仕途富貴,或憑藉武功在亂世自保,或打拳賣藝安身活命,或在競技場搏金奪銀,或為全民健身推波助瀾……
這個家族的武術之路,讓人看到了如水般的適應能力。水不凝滯,不偏執,有人讚頌其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的靈活:「舒緩為溪,低吟淺唱;陡峭為瀑,虎嘯龍吟;深而為潭,韜光養晦;浩瀚為海,高歌猛進。」水因機而動,因動而活,因活而進,故有無限生命力。
據說老子的老師常樅將辭別人世之時,老子向他討遺教:「今後,我將以誰為師?」常樅說:「你當以水為師。」後來,老子發現了水的諸種美德,認為「上善若水」,認為水的存在方式最符合自然法則。經由老子,水以其守拙、齊心、堅忍、博大和靈活,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成為一種最中國的處世之道。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而馬氏家族的武術之路,也大約可以折射近百年武術文化,也可折射民族性格之一端。
小康之家亂世習武
1919年中秋節前,扶溝縣城大十字街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位於十字街東南角的清真馬記糕點鋪的生意十分火爆,該鋪櫃檯上擺放四個大盤子,裝著切成小塊的糕點和月餅,顧客爭先品嘗,交口稱道,然後紛紛打開荷包購買。
節前一個多月,糕點鋪的老掌柜馬貴堂從蘇杭請來了兩位技術高超的糕點師傅,改制模具,調整配料,增添花色,製作出了與扶溝縣一般店鋪迥異的月餅和各種糕點,新穎別致,口味獨特,最終在節前一炮打響,生意異常興隆。但如鄰縣鹿邑的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次生意的成功卻成為日後馬家劇變的因子,並迫使他們遠走他鄉,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生意興隆,馬記糕點鋪格外繁忙,家人帶夥計20多人天天加班製作。儘管如此,晚上關了鋪面吃過晚飯,他們仍在院子裡操練拳腳。這家店鋪很特別,白天是掌柜、夥計,晚上就成了練武的師傅和徒弟。鄰裡們開玩笑說,馬記糕點鋪就是不像鏢局,也像個武館。
馬貴堂五十開外年紀,身材魁偉,體魄健壯,力氣過人,清末曾考中武舉,熟悉他的人都尊稱他為「馬武舉」。他自幼習練少林紅拳十二趟,並擅長「三醉」絕活——醉劍、醉棍、醉拳,他的醉劍瀟灑,醉棍粗獷,醉拳精湛,都有過人之處。他還精於彈弓,彈丸搭上弦,手起彈飛,精準無比。由於沒趕上好時候,考中武舉並沒有使他進入仕途,馬貴堂卻也成為扶溝縣名聞遐邇的武術教頭。
那個時代,中原武風極盛,中原武術正處於飛速普及、發展之中。清末民初,社會長期動蕩,官府不能提供安全保障,一時匪患叢生,危害百姓。中原地區本就有著深厚的武術文化,為求自保,老百姓練武之風大盛,習武的人急劇增加。據王廣西先生《中原文化大典•武術卷》統計,清末中原堡寨有一萬多個,習武的人應有數百萬之眾。
大約回族家庭受程朱理學禁錮較少,馬家兒子女兒都習武,馬貴堂的兒子馬華亭20歲出頭的年紀,更是練出了一身好武藝。馬記糕點鋪人人習武練拳,個個身強力壯,幹起活來生龍活虎,加上生意興隆,日子過得充實愜意。
秋去冬來,中秋節大賺了一把的馬貴堂,開始盤算下一個黃金季節——春節的生意。農曆十月起,趁著秋收後糧價便宜,馬貴堂開始收購原材料。他拿出家裡多年來的全部積蓄,選購上等白糖、香油、芝麻、白面40餘噸,將店裡原有的三間庫房擴大為六間,原材料一層層在裡面摞了一人多高。
就在馬貴堂努力為家人營造未來的關鍵時候,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那年臘八,北風呼嘯,寒氣逼人,馬記糕點鋪的生意卻十分紅火,夥計們都在店鋪中忙碌,後院卻突然傳來了令人心驚膽戰的
呼喊:「失火啦——」馬貴堂與眾人趕忙衝向後院,只見庫房濃煙升騰,熊熊火焰從窗口向外猛舔,房子內噼啪作響,十分駭人。他趕忙帶家人、徒弟救火,但當時狂風甚盛,大火勢不可擋,很快將後院變成一片火海……
改弦更張打拳賣藝
這場變故,對馬家影響深遠。開封武協的王國安先生曾對馬家歷史多方調研考證,詳細描述了馬家那段經歷。
那場大火,燒盡了馬貴堂多年的心血和操勞,轉眼間,馬家從小康之家變得一貧如洗,只得搬回三間草房的老宅居住。
對於馬貴堂來說,那是撕心裂肺的痛,他悔恨交加,臥床不起,兩天水米不進。到第三天,他勉強支撐起身子,看著精神恍惚的兒女,一聲長嘆,淚流滿面,全家頓時哭聲一片。
待哭聲稍歇,馬貴堂說道:「事已至此,再哭無用。咱家在扶溝怕是活不出精氣神了,去開封闖闖吧,開封地面大,聽說賣個烤紅薯、擺個茶水攤也能養活幾口人。」
經過幾天準備,馬家七口人告別家鄉父老,推一輛獨輪車前往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一路風霜雨雪,四天後來到開封,在南泰山廟附近找到了一個暫住的地方。
當時開封每年臘月二十三要「賽會」,城內眾廟會各有絕活,當地民諺說,「城隍廟老會看高蹺,陽光廟老會看舞龍,北鄉盤鼓震天響,泰山廟舞獅第一名」。「泰山廟老會」的「看家玩意兒」是舞獅,但這一年卻缺一個舞獅的主角「領球人」。馬家住下後,適逢「泰山廟老會」招募「領球人」,馬貴堂就讓馬華亭前去應募。馬華亭20歲出頭正當年,平日練得武藝精熟,又逢家庭陷入絕境,激發出巨大能量,他使出渾身解數,技壓群雄,通過了選拔,並獲得了五塊銀元的獎勵。幾天後的「賽會」上,他的動作難度大,編排新穎,表演漂亮灑脫,贏得滿場喝彩,為泰山會賺足了面子,得到了20塊銀元的獎勵。這筆錢讓馬家過了個好年,也站住了腳,更重要的是贏得了一定的名聲。
隨後,馬家人找到了糊火柴盒之類的零活,辛勤勞作賴以餬口。生計雖然艱難,但閒暇之時,馬貴堂仍帶著一家人堅持習武,除學習家傳少林紅拳和醉拳外,馬貴堂還讓女兒馬素真拜著名拳師李景順為師,讓兒子拜馮玉祥大刀隊隊長許同賢為師,分別學會了彈腿功和查拳,武功更加精進。
數年後,馬華亭的女兒國英、兒子克勤年紀漸長,武藝漸熟,馬貴堂就轉託人情,讓馬華亭等在大相國寺「畫鍋」「撂地」,打拳賣藝。
「畫鍋」就是在地上畫個大圈開始表演,叫這個名字,無非是靠它吃飯的意思;「撂地」的意思和「畫鍋」差不多,只不過場地相對固定。在那個年代,相國寺是開封的熱鬧處,寺外是繁華的鬧市,寺前院東西兩廊攤販挨門排戶,二殿前後則有著各種各樣的民間娛樂,說書、唱戲、練武術、摔跤、算卦、變戲法、相聲、玩雜技等,熱鬧非凡。
在這裡打拳賣藝並不是簡單的事。在熙熙攘攘的鬧市吸引人們注意,贏得眾多看客的掌聲,不但要有真功夫,節目設計還要新奇、醒目,動作還須舒展、漂亮、大方。如果沒有絕活,被人砸場子不說,吸引不了觀眾,根本無法在這裡生存。馬華亭在大相國寺這個舞臺上,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他帶著妹妹和兒女,在這裡牢牢地站穩了腳跟。
不過一開始他們賺不到多少錢。馬家人功夫地道,馬華亭的醉拳、彈弓絕活,馬素真的雙刀,馬國英的硬氣功,馬克勤的九節鞭,等等,都驚險好看,馬家「畫鍋」之旁,觀眾很多,喝彩聲不斷。但到了掏錢的時候,卻往往很少有出手大方的看客。後來有人給馬貴堂出主意:打拳賣藝收點錢,行話叫「清卦」;練「玩意兒」兼帶賣藥、看病,這叫「混卦」。自古「武醫不分」,你們馬家人世代習武,有一手正骨絕活,還能治療一些疑難雜症,何不走「混卦」路線?
於是馬家人找出家傳秘方,配製了跌打損傷的藥膏和刀傷藥,在表演達到高潮時,繞場賣藥。由於馬家藥膏十分管用,生意逐漸紅火。
1936年,馬家攢下足夠的資金,搬進相國寺大門裡西側第一家門面,在那三間高大的門面房上,掛出了「幼亭診所」的招牌。曾經歷劇變的馬家,經過十多年的艱辛努力,靠武術和醫術,終於又掙得了一份家業。
競技場上揚名立萬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武術逐漸有了向競技體育轉化的趨勢,馬家人初試牛刀,屢獲佳績。1936年,馬克勤參加河南體育比賽,獲得彈弓、踢毽子兩項冠軍銀盾,他的妻子馬玉霞(從小在馬家生活、習武)參加「河南武術省考」女子組打擂,奪取「巾幗擂臺賽」優勝獎,當時的河南省主席劉峙親自為她頒發獎狀、獎品。隨後,優勝選手組成的「河南省武術隊」,曾先後應邀赴武漢、廣州等地表演。
此後十多年,武術比賽因戰爭停止,直到解放後才逐漸恢復。1953年,「全國民族形式運動會」(後定名為「第一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在天津舉辦。馬克勤夫妻和大女兒馬春喜都被選入中南局武術隊,準備前往參加。
為了準備這次運動會,馬華亭專門為孫女「量身定做」了「峨嵋刺」套路。馬華亭在「老開封」中名氣很大,馬家人都是好相貌,他更是魁偉高大,儀表堂堂,他不但武藝精純,更兼在大相國寺「畫鍋」、「撂地」20年,善於編排創新套路吸引觀眾。比如他的彈弓不但打得準,還能打「回頭望月」、「天鵝奪窩」等眾多花樣,人稱「神彈弓」。這一年馬春喜13歲,她自幼聰慧穎悟,習武天分過人,六七歲就在相國寺登場亮相,大場面不怯場。根據孫女天真、活潑、輕盈的特點,馬華亭設計了「峨嵋刺」套路傳授給她,這個套路不但兵器奇特,又糅進了很多輕盈跳躍的動作,如「鷂子翻身」,「燕子抄水」,「倒打紫金冠」等,動作編排新穎,既充分體現兵器特點,又顯示了腰腿功夫,演練起來如行雲流水,優雅灑脫,精彩絕倫,十分叫好。
在這次體育盛會上,馬春喜的「峨嵋刺」脫穎而出,好評如潮,最終獲得了金獎。而她與母親馬玉霞的「對打拳」表演,也因功夫紮實,配合默契,打鬥逼真,扣人心弦,獲得了全場觀眾的好評。
隨後,馬春喜被選入「蒞京表演團」,前往北京中南海,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專場表演。馬春喜英姿颯爽、滿場飛舞的表演,令這些特殊的觀眾拍手叫好,笑逐顏開。後來,馬春喜的這套動作多次為越南、朝鮮、柬埔寨等國貴賓
表演,令那些大人物讚嘆不已。
馬春喜後來兩度脫離武術界,但最終仍與武術緣分難解。1954年,她入選國家武術隊,師從武學大家李天驥,後來國家武術隊因故解散,她改練體操,達到健將標準,曾代表河南參加全國第一屆青少年運動會體操比賽。1961年,她被保送到北京體育學院體操系,但到了那裡才發現,這個系的全名是體操武術系!似乎是前緣鎖定,她稀裡糊塗又回到武術界,這次師從武學大家、河南老鄉張文廣,她的武術功底得以再上層樓。
北體畢業後,她沒能從事武術工作,而是被分配到鄭州市十一中任體育老師。1979年,河南省組建武術隊,她才又被「挖」到省體委,出任省武術隊女隊教練,為河南培養了許多著名的武術運動員。後來她又出任河南武術隊總教練,在任期間,兢兢業業,踏實努力,1991年,河南男女武術隊分獲全國武術錦標賽冠亞軍,使她的教練生涯獲得完滿成功。
馬春喜的妹妹馬春玲、馬春琦及弟弟馬春山也都與武術有著不解之緣,數十年來,他們活躍於武術競技場,均獲得多項殊榮。馬春山的兒子馬振宇承傳家風,多次在省內外武術比賽中拔得頭籌。馬春喜的兩個兒子也長期從事武術運動,屢獲佳績,她的孫女劉若彤年僅八歲,卻已在武術上表現出過人的天分,在香港國際武術節和焦作太極拳交流大賽中斬獲四枚金牌。
今年10月15日,馬春喜將赴四川宜賓,出任首屆老年人健康大會太極拳劍比賽總裁判,這是她退休後常從事的工作。退休十年來,她從競技武術轉向全民健身,創編了太極扇、太極刀、太極拂塵、太極長穗劍等套路,豐富了太極拳的套路,受到眾多愛好者的喜愛,在民間廣為流傳。她常被邀請到省內外各地傳授這些太極套路,也常到香港、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等地,帶出眾多的國際學生。接受採訪時,馬春喜頗有感慨地說,以前擔任競技教練,只是「在院裡弄住二三十個人」,從事全民健身活動後,才感覺這條路很廣、很寬、很精彩。
應時而變,馬家的武術之路似乎越來越開闊。
馬家武術第四代傳人馬春喜為周恩來總理和朝鮮貴賓表演「峨嵋刺」套路。 翻拍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