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講曾國藩家訓
書評01
百年家族的秘密:六朝何事?
社會上推崇曾國藩的風氣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好像比我年紀還要大。比較奇怪的是,不僅曾國藩很熱,曾家的某某後代今天如何如何也成了社會上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就導致了在絕大多數人沒有機會治國、平天下的今天,熱點順其自然地轉移到「修身、齊家」的問題上去了,市面上說曾國藩組建湘軍、辦洋務這些事情的書,遠不如《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訓》或類似主題熱銷,一如作者所著的《百年家族的秘密》,這種熱潮讓芸芸眾生做起了「成為一家之曾國藩」的美夢,仿佛認真研讀一番再把這些教條用在下一代身上就又開啟了一個長盛家族。
——北大社書評人 曹昂
書評02
曾國藩家族能長盛不衰,靠的不止是運氣
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大家都懂,但隨著「讀書無用論」的盛行,越來越多人認為讀書無用,還不如賺錢。但曾國藩卻認為:「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不難發現,信中曾國藩作為一個父親,他不希望兒子成為萬貫家財、封侯拜相之人,而是做知書達理的君子。
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究其原因,自古以來的歷史中有太多類似於官宦世家、名門望族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家破人亡的事例,為了使曾氏家族世世代代都立於不敗之地,曾國藩研習古書,遵循古人的教訓,發現以品德培養治家、以勤儉持家方可使家庭興旺,家道長存。他時常教育子孫不要過分地追逐功名利祿,而要以做聖人聖賢、明理之君子為人生目標,因此,他極力鼓勵子孫要把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作為做讀書的重點。
因為高官厚祿靠自己是不能完全決定的,還需要很多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而美好的道德是自己可以通過不斷努力能修煉得到的。所以,他提倡讀書改變人的氣質,認為人的氣質從書中來。
——北大社書評人 曲曉
書評03
成功的一個側面
這部《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講曾國藩家訓》,就從家訓的角度闡述曾國藩治家的成功經驗和對世人的有益啟示。客觀地說,曾國藩家並沒有系統完整的家訓,他和著名的《顏氏家訓》沒法比,甚至和一般的《朱伯廬治家格言》,也有差距。這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
客觀上,曾家傳家年代並不太久遠,歷史上也沒有出類拔萃之人,都是農耕出身,可以說文化貧瘠缺失。到了曾國藩這裡發跡,年輕時曾國藩要參考別的家訓寫作整理自己的家訓,又感到沒有具體抓手,泛泛組織羅列,更讓人無法實踐,成為擺設。這是和曾國藩一切要實踐的思想不符合的。沒有好的歷史傳承,沒有可以付諸實行的基礎,所以曾氏家訓便沒有問世。
現在,我們看到的曾氏家訓,實際上是從家書中總結歸納出來的。這包括曾國藩祖父的「八寶」,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六惱」,地理、醫生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這些家訓可以說因地制宜,非常具有實踐性。到了曾國藩手裡,他又有所變動,變成「八本」「三致祥」,這就有了明顯變化。曾國藩祖父家訓那是以農業為本,到了曾國藩是以讀書、做官為主了。因為環境條件都變了,所以目標、要求也會跟著變。
——北大社書評人 孫濤
書評04
飛入尋常百姓家
百年家族的興衰在風起雲湧的歷史未必都能濃墨重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時代潮流面前,有不可抗因素,更多的還是看如何應對。曾國藩對比了四種家族的興衰,吸取前人教訓,寫就家訓。也不僅是他,他們妻子歐陽夫人等都重視家規的落實。家訓不僅關於學習進取,還涉及婚姻交友甚至養生,是一輩子的準則,也是曾國藩這一"晚清第一名臣"一輩子實踐出來的真知。
其實,曾氏家族何嘗不是舊時王謝堂前燕呢?位於長沙的曾國藩墓,十五年由湖南大學柳肅教授著手設計修復工作,至今仍因為客觀原因無法實施。曾氏家族的神話,會不會就隨著這日漸殘破的曾國藩墓被人遺忘呢?
當然不會。儘管嶽麓書社的唐浩明說:「曾國藩既不是『三立完人』,也不是什麼全國罪人。」可是"立功、立德、立言"確實是他一生的寫照。他是一個死得其所的儒家知識分子、一個盡心盡力的臣子、一個餘蔭深厚的大家長。百年家族普通人難以企及,曾氏家訓卻永遠值得我們研讀學習。曾樾記得,姑姑講過,儘管第五代往下沒什麼顯赫人物,但曾家也沒有一個壞人,「這就是曾家的驕傲」。
——北大社書評人 朱健
書評05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看家訓
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曾國藩認為曾家應該做一個耕讀之家。作為古代人只有會勞作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即便被罷官了也不怕。再者就是讀書知事理。我覺得這也是現代人所缺乏的。很多現代人,他可能覺得自己有點錢了,欲望越來越膨脹越來越飄飄然了,這就像曾國藩的兄弟一開始的那樣,因為自家出了高官就無所顧忌,這顯然是不對的。我認為只有掌握了一項技能,不斷地革新自己的知識,可能不會讓你大富大貴,但也不至於過得太差。我說得不太好,這本書裡解釋的更好。
——北大社書評人 周小娜
北大出版社優質書評人長期招募中……
點擊原文可查看書評人報名規則!
我們耐心等待這世界上的每一位愛書人!
- 版權資訊 -
編輯: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