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3條家訓,曾家10代人出了200多個精英,無一敗家子

2021-01-20 耀眼觀世界

曾國藩家訓有多強?曾家10代人出了200多個精英,無一敗家子

俗語常說「富不過三代」,但在我國,除了衍聖公孔家和天師府張家這兩個幾千年傳承世家,晚清名臣之首曾國藩的家族也算得上一個傳奇。自曾國藩開始,200多年來曾氏傳承10代,其後裔在學術、科技、文化領域有耀眼成就的多達200餘人,家族中更是無一敗家子,堪稱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

很多人都想知道,其中的奧秘究竟何在?

其實答案就藏在曾國藩的日記、家訓當中,裡面尤其值得我們注意、重視和借鑑學習的,是以下三大要點。

第一條:不睡懶覺,堅持早起

對於沉迷於手機、入睡越來越晚的現代人來說,早起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但曾國藩家風的一大特色便是規定必須早起,無論是誰都要遵守。

據說這一家風始於曾國藩的祖父。其祖父年輕時是個浪子,整日裡遊手好閒,聲色犬馬,因別人的譏諷而悔過自新,發憤圖強,「終身未明而起」,勤勤懇懇,開山墾荒,成家立業,以此總結出立一套治家口訣,居家之事注重「讀書、種菜、養魚、餵豬、掃地」,此外便是早起、孝道與親鄰睦友。

到了曾國藩成長,接過家族重擔後,深受祖父親潛移默化的他對早起這件事也一直在督促。

比如他在給四弟曾國潢的家書中,說祖父留下的家訓如果不能全部施行,那麼早起這個家訓也是一定要貫徹到底的;

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他也不厭其煩地多次詢問曾紀澤在家中是否常常早起,弟弟妹妹是否也早起。

之所以如此,便在於曾國藩自己也是早起的受益者。曾國藩一直以來都將早起當成修身養性、鍛鍊意志、自我約束、培養毅力的重要生活習慣,甚至於對自身事業還有裨益,比如他將其融入到了練兵之中。

他在組建湘軍之後就定下死規矩,要求湘軍天沒亮就要吃完早飯,有仗打仗,無仗操練。他自己也跟湘軍士兵一樣,每天天沒亮就與幕僚們一起吃早飯,一邊吃一邊聊天,如此常年堅持,養成了湘軍令行禁止的軍風,也提高了湘軍的凝聚力,戰鬥力更是強悍,為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條:不給孩子留財產

教子在曾國藩的家庭教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而不給孩子留財產更是其中重中之重,被曾國藩視為「望子成龍」的一大前提。

成為湘軍統帥後,軍政大權在握的曾國藩不止一次說過,「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所謂一無可恃,就是不給孩子留財產的真諦所在,目的在於讓孩子沒有父輩可以庇蔭和憑靠,才會真正自己去努力,才會成大才。

值得一提的,同為晚清重臣的林則徐也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林則徐還進一步提出,賢而多財,會損害子孫志氣;愚而多財,猶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那反而是在害子孫。

可見,不給孩子留財產是有智慧的成功者共同的洞察,但是,就目前來看,做得最成功的的,卻是曾國藩。因為除了不給孩子留財產,曾國藩進而還提出一個家訓,便是培養子孫的君子志向。

第三條:重視孩子的職業選擇,培養他們君子志向

曾國藩一生做事成功,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很善於「以史為鑑」。曾國藩研究了歷史上很多家族迅速衰敗的原因,認為官宦之家、商賈之家都無法富貴長留,只有耕讀、有德之家才能綿延十代八代的輝煌。所以他不止一次說過,希望子孫後代耕讀孝友,不希望他們一心鑽營官場。

他認為,決定家族成敗的,是塑造和注重培養子孫們好的品德品質,而不是給他們留多少錢,更不是當多大的官。

比如曾國藩一生都沒讓曾紀澤去考科舉,因為他認為只問科舉成績,不問品德,有可能培養出來一個有才無德之人,這是那時晚清官場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如今中國很多家庭出現的問題。而即使科舉成功,踏入仕途,當了官那又怎麼樣呢?

曾國藩自己身為官場中人,他對當時鬥爭殘酷的官場的黑暗和腐朽太了解了。

一個讀書人沉浮宦海幾十年,哪怕功名利祿也是朝福夕禍,正如明代嘉靖年間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楊慎那首詩,「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功名利祿皆如此,對很多人來說,爬上高位,反而丟失了初心與品性,究竟值不值得,很難說。因此曾國藩多次說:別人都希望子孫當大官,我卻不願意。

但是,不願子孫做大官,那又要他們做什麼呢?曾國藩說,「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這看起來似乎有點知識分子氣,太清高,但是事實證明曾國藩看得是很遠的——如今曾國藩家族後代裡當官的確實不多,但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特別多。不少曾氏後人還留學海外,博士、碩士、學士、士、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身份的多達200餘人,他們都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而且過得都很有成就。

總結來說,單一的家訓或許平平無奇,但曾國藩卻是將家訓發展成了「一套接一套」,可謂大師級人物。

幸運的是,如今曾國藩的家訓,已被整理成書,供後人學習,已成為後世的國學經典。《曾國藩家訓》一本值得傳世的經典,你值得擁有!

相關焦點

  • 家長陪出好孩子?家風才更重要,3條曾氏家訓200精英子弟
    但這句話在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身上卻出現了例外:200多年來曾氏家族傳承10代,曾國藩的後代全面開花在各個領域成為精英的超過了200人,更讓人稱奇的是家族中居然沒有出現一個敗家子。產生這種奇蹟的答案正是家風,或者更為確切地說,是曾國藩把自己的自律以家訓等恰當的方式流傳在曾氏家族中,火種至今不息。
  • 家風更重要,三條曾氏家訓200精英子弟
    中國流傳著很多老人言,有一句叫做富不過三代。但這句話在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身上卻出現了例外:200多年來曾氏家族傳承10代,曾國藩的後代全面開花在各個領域成為精英的超過了200人,更讓人稱奇的是家族中居然沒有出現一個敗家子。
  • 曾國藩240個子孫,無一敗家子,就憑這5句話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林乾談曾國藩家訓:曾國荃也曾受不了曾國藩的嚴厲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其人,很難一言以蔽之,他的身上,有著諸多標籤,譬如「晚清第一名臣」,「大清聖哲」,「官場楷模」等。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有名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是洋務派的領袖。
  • 我國近代最成功的3大家族,一個8代沒有敗家子,一個隱藏極深
    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都會出現一些我們現在所說的名門望族,這些大家族或是皇親國戚,或是國家功臣,有些家族是從底層翻身上來,成為家喻戶曉的家門,光宗耀祖,要說中國的名門望族,這些人往往都是社會上的精英階層,在經濟方面沒的說,自然要比一般人家有更多優勢。
  • 家風家訓,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不動產!
    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作家馬伯庸古語云:「富不過三代」,然而曾國藩家族綿延十代,沒有出現過敗家子,堪稱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曾國藩是一個傳奇,曾氏家族同樣是個傳奇!
  • 曾國藩幾句家訓,揭開家族興旺的秘密
    曾國藩曾經多次與其弟曾國潢提及「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間,時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佔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信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
  •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講曾國藩家訓
    比較奇怪的是,不僅曾國藩很熱,曾家的某某後代今天如何如何也成了社會上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就導致了在絕大多數人沒有機會治國、平天下的今天,熱點順其自然地轉移到「修身、齊家」的問題上去了,市面上說曾國藩組建湘軍、辦洋務這些事情的書,遠不如《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訓》或類似主題熱銷,一如作者所著的《百年家族的秘密》,這種熱潮讓芸芸眾生做起了「成為一家之曾國藩」的美夢,仿佛認真研讀一番再把這些教條用在下一代身上就又開啟了一個長盛家族
  • 《曾文正公家書家訓》 | 梁啓超、錢穆摯愛,中國人的職場、教育、處世寶典
    * 曾國藩曾氏有大量家書、家訓等傳世,後人只需花一些時間閱讀,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梁啓超曾氏家書,收穫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門九子,個個才俊。這套書共有3冊,2本《家書》1本《家訓》。
  • 曾國藩家訓:讓孩子吃這三種「苦」,是他們一生的福氣
    但是一味溺愛只能養出敗家子,教育也要有方式方法。 玉不琢,不成器。 懂得讓孩子吃苦,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1 讀書的苦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完人」曾國藩一生的智惠
    曾國藩,戰場打出來的悍將,官場煉出來的能臣。有人推崇他是「千古第一完人」,真正做到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只有他。* 曾國藩曾氏有大量家書、家訓等傳世,後人只需花一些時間閱讀,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
  • 曾國藩:孩子將來能否成器,不要只盯著成績,關鍵要做好這6方面
    恆人無恆則一事無成!自古以來從來沒有誰&34;而最終取得成功的。曾國藩教育子女,最為難得的是他能以身作則,躬身親為。曾國藩曾說:&39;惰&34;傲&34;一個驕傲自滿,不可一世的人,不但會引起周圍人的反感,他還一定會與成功無緣。仁以仁報仁,這是道德之善終。
  • 家風家教微課堂第十期∣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
    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他,倡導的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 窮養或富養,都不如曾國藩先生的家訓,願中國每個家庭都有好家風
    像曾國藩老先生,就是我國晚清時代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同時他立下的家訓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他的十六字家訓,至今都是非常有借鑑意義的,這十六個字就是「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健,永不貧賤」。這句話的意思通俗表達就是:一個家庭節儉持家則會興旺發達,家庭成員保持勤快勤奮身體才能更健康,當你能夠做到節儉和勤奮健康的時候,那麼家庭生活上永遠不會貧賤。
  • 曾國藩:勤勉守恆終能成就功業,謹記家訓方能光耀門楣
    01 人待人,無價之寶也曾國藩的祖父星岡公曾說:「人待人,無價之寶也。」意思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親密相連的。如果與族裡鄰裡不能和睦相處,那這一家便會成為人們抱怨的對象,遲早是要毀敗的。曾星岡一面操持家務,一面善待鄰裡。曾國藩受益於此,便繼承下來用以教導子弟。
  • 八本:曾國藩最著名的一條家訓
    曾國藩故居正廳即名曰八本堂。溫馨提示:曾國藩,湖南長沙府湘鄉(今雙峰縣)人,漢族,初名子成,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史學界歷來對曾國藩的功過是非褒貶不一,但曾國藩教子與治家的理念和實踐,卻是社會公眾一致認可並極力推崇的。作為一個立志「學做聖人」的讀書人,曾國藩無疑是一位好兄長、好父親,仁慈而嚴正,是子弟們的楷模。他一生戎馬倥傯,但對子女、對家庭的教育卻從未放鬆過。他前後寫了一千餘封家書,事無巨細,諄諄教誨,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他獨特且樸實的治家育人理念。
  • 曾國藩:一個家庭能否興旺發達,全看這3點,不然一敗塗地
    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詩書傳家,繼世綿長。一個家庭是否能興旺發達不僅要看父母的能力,還要看這家的孩子是否成器。因為父母再厲害再有能力,也會有老的一天,如果自己的孩子只懂得吃喝玩樂沒有一點上進心,那麼即便家財萬貫也會被揮霍一空。家也就慢慢敗落了。
  • 曾國藩家訓
    雖有衰年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強矣。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 曾國藩留給後代4句話,百年未出一個敗家子,值得父母學習
    有這樣一句話:做官須看曾國藩,經商當學胡雪巖。  曾國藩終生倡導寒素、勤勉、篤學的家風,這些家風使得其後人在200多年後出了240多位傑出人物,在各個領域全部都有貢獻。    曾國藩的這封遺書,大致五六百字。而總結起來,就是四句話,這四句話既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對自己兒女最後的「忠告」。  一:慎獨則心安  「慎獨」指的是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有句話叫「群處守嘴,獨處守心」。
  • 解碼曾國藩的傳家秘籍:曾家子孫後代為何歷八代而不衰?
    曾國藩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的影響深而且巨,儘管史學界對這種影響的評價仍然褒貶不一,但曾國藩教子與治家的理念和實踐,早已被社會公眾所欣賞。他所留下的《家書》,不僅影響了曾氏家族的好幾代人,舊時代的讀書人也幾乎人手一冊。即使在當代,由各家出版社出版的多種《曾國藩家書》作品,仍很受讀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