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的人,是沒有潛力的|家長孩子共讀一本書

2020-12-22 齊魯壹點

美國學生的讀書習慣

我的朋友可拉,AP成績幾乎都是滿分,SAT和ACT的成績也近乎滿分,當我問到她到底是怎麼學習的時候,她簡單地回答:「就是讀書啊。」在美國,想要取得好成績,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美國人重視批判思考與獨立寫作的能力,而大量閱讀則是培養這種能力的最好途徑。所以美國的學校在學生很小的時候就要求學生讀經典作品,而且是大量地讀。

那麼,我們會不會想: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能讀得懂像是《奧德賽》《罪與罰》這樣的作品嗎?伊塔洛·卡爾維諾,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這種青少年的閱讀,可能(也許同時)具有形成性格的實際作用,原因是它賦予我們未來的經驗一種形式或形狀,為這些經驗提供模式,提供處理這些經驗的手段、比較的措辭,把這些經驗加以歸類的方法、價值的衡量標準。這一切都繼續在我們身上起作用,哪怕我們已差不多忘記或完全忘記我們年輕時所讀的那本書。」

我們在成熟時期重讀這本書,我們就會重新發現那些現已構成我們內部機制的一部分的恆定事物,儘管我們已回憶不起它們從哪裡來。這種作品有一種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會被忘記,卻把種子留在我們身上......

的確,小時候讀的東西,在長大後可能不記得細節,但是對於那些還沒有進入社會的青少年而言,經典以一種震撼人心的方式塑造著孩子的性格,告訴他們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人性的矛盾。而這些書,在成年後重讀,能夠獲得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不讀書的人,是沒有潛力的

「不讀書的人,是沒有潛力的。」他們會永遠保持他們固執的想法,不去接受新的思想,他們無法進步,即使數理化再好也無法補充閱讀的空缺。

很多人認為美國人笨、智商低、數學差,但是美國人的情商卻很高。這種高情商,就是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培養的。所以美國人也許不會編程序,做軟體,但他們能夠駕馭那些掌握專業技術知識的人。這和自己有這種能力又有什麼區別呢?

「美劇之所以強大,」石康說,「那是因為他們每個編劇都很牛,每個人都在特定領域內有著深厚的專業知識,組織起來就是一個全面的專業團隊。而我們甚至對「創作團隊」這個概念都不理解。」我認為,在現在的中國義務教育中,應當加進大部頭名著的閱讀,而非僅僅幾篇節選的閱讀。這一點臺灣就做得很好。不要被數理化的優秀蒙蔽了雙眼,讀書才是強國的根本啊。

壹點號出國麼-留洋幫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貴州黔西:全民閱讀「親子共讀一本書」
    中新網貴州新聞4月26日電(通訊員 陳佳)近日,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雨朵鎮蒿枝村圖書室裡,爺爺和孫女在看一同本書。  當日是世界讀書日,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婦聯倡導「老少共讀一本書」,讓孩子從自己長輩的閱讀經歷出發,推薦孩子「讀一本好書,交一個書友,長一點知識」,以此培養孩子良好閱讀習慣,逐漸養成愛讀書的自覺行動。
  • 悅讀|鄭梁梅小學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開始了!
    親子共讀一本書書籍啟迪智慧,悅讀點亮人生!一本好書便是孩子的一個良師益友,並將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鄭梁梅小學一至六年級擬於11月16日到11月29日開展「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全校師生將在這14天時間裡,每天晚上和家人們一起閱讀20到30分鐘。
  • 【周末親子閱讀招募】你已經多久沒和孩子共讀一本書了?
    【周末親子閱讀招募】你已經多久沒和孩子共讀一本書了?細細數來工作日忙著上班好不容易休息當然得呼呼大睡啦和孩子一起讀書已經成了過去的過去式況且還有人說他現在已經這麼大了不需要一起讀書了
  • 讀書筆記|讀一本書和讀懂一本書的區別
    很多人努力上了大學,之後開始放縱自己,整天沉迷於打遊戲,睡懶覺,吃喝玩樂……畢業之後卻發現大學生多如牛毛,當初說好的「上了大學就不用努力」這句話怎麼不靈了?樊登的《讀懂一本書》中也說明自己當時也有類似的情況,大學畢業後把所有的書都扔進垃圾桶,發誓這輩子再也不讀書了。然而在工作中不斷出現問題卻又讓他重新拾起書籍,並最終成功通過知識變現站穩腳跟。
  • 寶清縣「共讀一本書」活動福利、獎品都在這裡啦
    寶清縣中小學生「共讀一本書」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不知道您孩子選擇的是哪一本書參賽呢?
  • 你自己都不讀一本書,怎麼可以讓孩子去愛讀書!
    每個人都知道讀書好,而前人告知我們讀書的好處說了一摞一摞,又一摞。有「生而知之,讀書有用論!」又或「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又或「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又或「同時,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往往就是他的閱讀史。
  • 支綏教師李佩玲:遙寄「一本書」 共讀「兩地情」
    支綏教師李佩玲:遙寄「一本書」 共讀「兩地情」 2020-12-06 1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田區「讀行華強北,共做一本書」主題研學活動舉行
    ▲活動現場  11月24日,華強北第21屆讀書月書香華強北系列活動之「讀行華強北,共做一本書」主題研學活動在華強北街道商圈黨群服務中心和華強北步行街舉行,來自華強北街道各社區以及周邊社區近70名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了本次活動。
  • 親子共讀: 讓家長和孩子一同成長
    為了提高孩子的閱讀量,買書無疑是不少家長首選的「六一」節禮物,但家長們開始頭疼另一件事,「我們畢竟已經長大,游離在孩子的世界之外,如何介入孩子當下的生活?」面對孩子的成長,並不是每位父母都明白如何讓孩子在成長中培養閱讀興趣,而親子共讀無疑是絕佳的選擇,因為它能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時間哪去了?
  • 市圖書館開展「共讀一本書」讀書沙龍第十六期——《如何說孩子...
    12月20日下午滁州市圖書館聯合樊登讀書在成人部一樓多功能廳開展了「共讀一本書」讀書沙龍第十六期——《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授課老師朱敏把整本書分解為幾部分進行解說,首先圍繞「如何說」「怎麼聽」,從六個方面和讀者進行了探討,分別是:1、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2、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3、代替懲罰的方法;4、鼓勵孩子自立;5、恰當地讚賞孩子;6、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然後朱敏老師讓讀者根據這幾個方面開始情景表演,動靜搭配讓讀者們可以把書中的技巧爛熟於心,並靈活運用。
  • 秀水社區開展 「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
    近日,如城街道秀水社區開展了「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旨在培養孩子多讀書、讀好書的文明風尚,營造全民閱讀終身學習的良好氛圍。活動中,社區工作人員向孩子和家長們發放了《傳家寶》手冊,引導他們現場閱讀並交流讀書心得,營造了濃厚的閱讀氛圍。
  • 塔山中學開展親子共讀一本書
    (原標題:塔山中學開展親子共讀一本書)      本報威海
  • 親子共讀:帶娃讀書,不是給娃讀書,裡面的坑家長別再給孩子挖了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抄襲必究現在的家長對孩子讀書非常重視,尤其強調親子共讀的作用,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著力培養孩子的共讀能力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往往沒有找準到底什麼是親子共讀,帶娃讀書變成了給娃讀書,和強迫孩子學習沒什麼兩樣,而且還提前了。
  • 【整本書共讀】如何構建詩意的共讀生活——從《毛毛》共讀談起
    這樣的對話,就將一種具體的閱讀策略隱含其中了,學生在閱讀每一章故事時,就有了共讀關注的著力點。雖然到了高年級,學生已經很清楚,共讀整本書總是會有一些具體的讀書任務需要完成的,但很大一部分學生還是會覺得老師布置的任務有壓迫感。這種壓迫感,會給學生的閱讀帶來心理負擔,破壞閱讀的積極性和流暢性。如何解決保持純粹而閒適的閱讀心態與完成具體閱讀任務之間的矛盾呢?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讓孩子讀書?怎麼跟孩子讀一本書?
    陪伴是最好的老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沒有比爸爸媽媽為孩子讀書更好的事了。爸爸們尤其要加油。如果真要培養閱讀和學習能力,從孩子開始聽得懂你的話開始,就為孩子讀書,每個睡覺前,養成一個良好的讀書和學習的能力。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 「親子共讀」不只是媽媽的事 「共讀」還包括「共玩」
    原標題:「親子共讀」不只是媽媽的事 「共讀」還包括「共玩」   「親子共讀不只是媽媽做的事,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可以和孩子共讀,帶來他們不同的思考模式。」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書獎評審、美國南依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李坤珊近日受邀在南京太平巷幼兒園開公益講座,向家長們傳授「親子共讀」的小秘訣。
  • 共讀一本書 同系一片情——橫峰二小舉行《一線帶班》讀書分享會
    讀一本好書,享一份幸福。橫峰二小全體老師利用假期,品讀了全國優秀教師管建剛編著的《一線帶班》。8月28日,橫幅二小全體老師共聚一堂舉行了讀書分享交流活動。共讀一本書,同系一片情,在歡聲笑語中,在不同的感悟裡,全體老師有了沉甸甸的收穫。
  • 真心爸媽告訴你,別再親子共讀了,把讀書的權利還給孩子
    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佩納克用十條權利精準的概括了閱讀的這種個人化的自由狀態:1、不讀書的權利2、跳頁讀的權利3、不讀完整本書的權利4、反覆閱讀的權利5、什麼都可以讀的權利6、沉浸書中想入非非的權利7、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讀的權利
  • 綦江區沙溪小學2016年家庭月「親子共讀一本書,我與孩子共成長」活動開始了,您準備好了嗎?
    綦江區沙溪小學2016年家庭月「親子共讀一本書,我與孩子共成長」活動開始了,您準備好了嗎
  • 親子共讀,我用心地和孩子共讀一本書
    文章來源:《中國藝術報》 張麗萍從大女兒出生至今,我已經陪孩子閱讀超過三千天了。幸福地擁抱過三千個日夜親子閱讀時光,很多人會問我,堅持八年多不間斷,你怎麼做到的?你不用上班嗎?是什麼讓你堅持下來?我上班,我也時常下班後滿身疲憊,為人父母所經歷的生活負累我也同樣經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