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生的讀書習慣
我的朋友可拉,AP成績幾乎都是滿分,SAT和ACT的成績也近乎滿分,當我問到她到底是怎麼學習的時候,她簡單地回答:「就是讀書啊。」在美國,想要取得好成績,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美國人重視批判思考與獨立寫作的能力,而大量閱讀則是培養這種能力的最好途徑。所以美國的學校在學生很小的時候就要求學生讀經典作品,而且是大量地讀。
那麼,我們會不會想: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能讀得懂像是《奧德賽》《罪與罰》這樣的作品嗎?伊塔洛·卡爾維諾,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這種青少年的閱讀,可能(也許同時)具有形成性格的實際作用,原因是它賦予我們未來的經驗一種形式或形狀,為這些經驗提供模式,提供處理這些經驗的手段、比較的措辭,把這些經驗加以歸類的方法、價值的衡量標準。這一切都繼續在我們身上起作用,哪怕我們已差不多忘記或完全忘記我們年輕時所讀的那本書。」
我們在成熟時期重讀這本書,我們就會重新發現那些現已構成我們內部機制的一部分的恆定事物,儘管我們已回憶不起它們從哪裡來。這種作品有一種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會被忘記,卻把種子留在我們身上......
的確,小時候讀的東西,在長大後可能不記得細節,但是對於那些還沒有進入社會的青少年而言,經典以一種震撼人心的方式塑造著孩子的性格,告訴他們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人性的矛盾。而這些書,在成年後重讀,能夠獲得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不讀書的人,是沒有潛力的
「不讀書的人,是沒有潛力的。」他們會永遠保持他們固執的想法,不去接受新的思想,他們無法進步,即使數理化再好也無法補充閱讀的空缺。
很多人認為美國人笨、智商低、數學差,但是美國人的情商卻很高。這種高情商,就是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培養的。所以美國人也許不會編程序,做軟體,但他們能夠駕馭那些掌握專業技術知識的人。這和自己有這種能力又有什麼區別呢?
「美劇之所以強大,」石康說,「那是因為他們每個編劇都很牛,每個人都在特定領域內有著深厚的專業知識,組織起來就是一個全面的專業團隊。而我們甚至對「創作團隊」這個概念都不理解。」我認為,在現在的中國義務教育中,應當加進大部頭名著的閱讀,而非僅僅幾篇節選的閱讀。這一點臺灣就做得很好。不要被數理化的優秀蒙蔽了雙眼,讀書才是強國的根本啊。
壹點號出國麼-留洋幫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