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讀書好,而前人告知我們讀書的好處說了一摞一摞,又一摞。
有「生而知之,讀書有用論!」
又或「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又或「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又或「同時,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往往就是他的閱讀史。「
又或「莎士比亞所說: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
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
……
你問我讀書的理由:
以古為鑑,可以正衣冠,知興替,知得失!
足已!
其實讀書的理由,可謂「罄竹難書」啊!
但是,你找得到書中的黃金屋、顏如玉了嗎?
你讀書時快樂嗎?你享受與文字在一起的時光嗎?
更為重要的是:你——會讀嗎?
我們不得不承認!
一直以來,
我們都是用搭建自我「空中樓閣」的標準去要求別人!
你都不曾做到,
更何況他/她還是個孩子!
懂書——讀書——學書——用書,學致以用,
是我們對孩子的美好期許!
是的,
生活中我們也是「不擇手段」的這麼做的!
出生前,胎教、早教、音樂……
我們以準爸媽式「填鴨」的熱情,
生生的將起跑線一再向前調整!向前調!
入學前,讀繪本、看漫畫、聽故事……
我們以好家長式「資深」來育兒,鋪墊給孩子那麼多的綜合才情!
入學後,考試書、教材書、特長書……
我們用燥父母式「看管」輔導,來達到我們的恨鐵不成鋼!
工作後,以為已過終點線,便不再有人倒逼,
這時你若明智,實卻發現,他們早已迷失自己,讀書「已死」!
在孩子的屁股後面催著讀書的人:
有摯愛的家長,
有敬業的老師,
還有嚴厲的社會,
而卻唯獨,
沒有孩子他們自己。
這一刻,乍看心寒,
這一切不過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熱情」,
但這「熱情」,
卻剝奪了孩子的自由選擇權!
讀書是基於興趣之上、享受快樂為本、獲得啟迪為目的!
而時代的進步,科技的更迭,
將生生將讀書的樂趣弄丟了!
海量的信息、碎片的時間,
擠掉了那該有的詩情畫意。
無獨有偶,
往往現實的殘酷,
教育改革,
考試的卷面閱讀從7000字上升到9000字,
將來逼近1萬字。
孩子不僅失了「少年亂翻書」的隨性,
更平添了一副「囫圇吞棗」的枷鎖。
而愛子心切的人們,
你自己都不曾每月讀一本書,寫一篇文!
而在孩子面前,談什麼讀書、戰什麼語文,
豈不是一個笑話!
豈不知易行難難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