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課標」越來越高的閱讀要求,不少家長感到焦慮:怎樣讓孩子產生閱讀的興趣?應該讀什麼樣的書?怎樣進行深度閱讀?理解故事和摘抄好詞好句就夠了嗎?
不久前,C計劃創始人郭兆凡在給家長的講座中解答了這些問題。我們整理出其中一部分的文字版,分享給大家。
我們推崇大量地讀,而且要讀整本書。小學階段,需要在閱讀中不斷提升自己對字詞句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反覆精讀課文是常見的學習方式,但這是不夠的。
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大量閱讀經典的整本書顯得尤其重要。
為什麼要閱讀呢?有一些答案我們是可以脫口而出的。
例如,擴大知識面。通過閱讀,獲取更多的知識信息,讓孩子成為學識淵博的人。
又例如,開闊視野。一個人能夠親身體驗的生活是有限的,去到的地方也是有限的。但閱讀卻可以打破階級、種族、地域、時間的界限,讓孩子可以與不同的文化產生連接,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體驗他人的生活,擁抱多元,培養同理心。
但還有一個值得追求,卻經常被很多家長忽略的答案,是拓展思想的深度。通過閱讀,讓孩子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判斷。
這種觀點,既包括對文本的判斷。讀了一本書,作者到底寫的怎麼樣,有哪些地方特別精彩,有哪些問題還值得商榷,怎麼評價書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
還包括對書中探討的議題的回應。一本好書,往往反映人性衝突,反映倫理困境,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複雜議題。作者在書中有他的立場態度,孩子也應該學會通過獨立的思考分析,給出自己的回應,並藉此反觀和改善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通過深度的思考,而不是對作者淺層的附和,不斷拓展自己思考的深度。
除此之外,廣泛而深度的閱讀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和運用,最終會反映在考試中,但這需要個過程。
像我從小英語特別好,但我從來沒有背過單詞,沒刷過題。我會看英文原版書,看英文電影,而且我特別喜歡英文,覺得它為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在這種積累下,我的語感、詞彙量、對詞語的運用這些自然就會變得很好,考試分數也一直很高。學語文是同一個道理。我們有很多家長,孩子上我們的暑期課,一開始就很焦慮,希望第一周就看到成績的變化,然後兩個月過去了,秋季開學沒多久,很多家長來反饋說孩子語文成績進步特別明顯。所以要等一等,需要家長們的一點耐心,以及對教育規律的理解和信任。
讀什麼樣的書?精讀還是泛讀?讀多少?
我們推崇大量地讀,而且要讀整本書。
整本書中有著更豐富的人物、更複雜的故事和更深刻的內涵,這種豐富度和深度是一篇短文沒法比擬的。
我們在做的是泛讀為主,精讀為輔。一般用兩周時間帶孩子讀和討論一本書。
精讀,是指側重字詞句、語法等語言方面的訓練,公立學校語文教學主要是在精讀。
泛讀,雖然閱讀中會損失一些細節信息,並不太側重對字詞句的推敲和審美,但更有利於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思維深度和知識面。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還比較少,不像成年人在任何一個章節都能結合自己的積累,延伸出大量的思考。如果都拿來精讀,學生很容易喪失興趣。這個年齡段的泛讀其實是很重要和寶貴的,會讓學生更容易保持閱讀的興趣,把注意力放在更核心的方面,享受閱讀和思考的樂趣,同時也獲得大量的新的知識信息。
像我們課程,一年分4期,一共讀25本書左右,包括虛構、非虛構,涉及文學、歷史、傳記、科學等各個方面,這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在這個時代,要養成專注力和閱讀習慣並不容易,但小學又是養成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特別重要。
第一,要考慮選的書是不是適合兒童、足夠有趣,孩子感不感興趣?
我們通常推薦讀經典,而不是暢銷書。簡單來說,經典書經過了時間的檢驗,往往更深刻更有閱讀的價值。
但並不是著名的書都適合兒童,比如很多家長問我怎麼帶孩子讀《水滸傳》,我的第一個回應是《水滸傳》不適合兒童,尤其是小學生,裡面的暴力和價值觀,是需要批判性地去閱讀的。如果家長不具備這種引導能力,這種書可以先不用讀。
我們選書是個很嚴謹複雜的過程,經常要用幾個星期,開會討論很多次,要考慮貼近兒童生活,考慮趣味性、分級閱讀難度、人物和情節豐富度,以及書中體現的價值取向能否被孩子們接受等等,當然國際獲獎的作品也會被優先考慮。
很多成人眼中的大部頭名著,都不適合兒童,所以選書需要很多專業知識。
第二,有時候某本書其實很有趣,特別好,但因為孩子沒有閱讀習慣,進入閱讀狀態比較困難,可能還沒領略這本書的好,就很快放棄了。
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一些幫助。作為家長,可以陪伴閱讀,但絕不是監督和強迫。如果你習慣了強迫孩子,親子關係也並不是特別好,那我建議你不要逼孩子太緊,否則反而容易起到反效果。
我們在課程中,為了降低閱讀門檻,會為每本書配一個十分鐘的導讀音頻。這並不是替代學生讀書,但會交代一些書和作者的背景,目標是引起孩子的好奇和興趣。
其次,我們配合每本書設計了課前任務,也設計得很漂亮,帶著問題和目標去閱讀,往往更能幫助孩子堅持。比如《海底兩萬裡》這本書有一些名詞,有的孩子讀起來有點障礙,我們製作的手冊裡,有關於鯨魚的圖片和補充知識,有地圖幫學生把航行路線圖像化,還有一些有趣的思考題。
當然,圍繞書本的討論和補充的信息足夠有意思,就會讓孩子看到一本書背後更深層的東西,對書的理解更深入,往往就會更喜歡。
一旦孩子進入了這種狀態,原來不愛讀書的孩子往往也會愛上閱讀。像我們很多家長反饋,孩子原來喜歡打遊戲看電視,現在能一下午一動不動讀一本書。
閱讀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孩子該怎樣閱讀?讀懂了故事情節,分析過某些字詞句的運用,閱讀的任務就完成了嗎?顯然這是對經典書資源的一種浪費。
怎樣通過閱讀培訓批判性思維能力?怎樣通過閱讀提高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怎樣通過閱讀反思書本中的大問題,改善自身的學習和生活?怎樣通過閱讀打開視野,了解多元文化?
在兒童思辨讀寫課上,我們會帶孩子對經典書進行深層次的挖掘。
如今,我們的寒假課和春季課學位正在開放中,歡迎報名。你還可以諮詢客服小思(微信號PlanC-2016),參與試聽課《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
掃碼參與最新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