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他對於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抱有著極大的興趣,但唯獨對於讀書無感。每當小明坐在桌前看書的時候,不是迅速陷入睡眠,就是各種小動作連番上陣,小明對那充滿文字的紙張很是厭惡,父母對此是非常頭痛的。其實對於孩子不愛讀書的這種行為,父母也不用太過於著急上火,利用"上癮模型"可以有效地解決這種問題。
"上癮模型"的定義
所謂"上癮模型"主要是指人們對於一個事物,從接觸到上癮的四個步驟。
· 接觸
我們想要對一樣東西上癮,最基礎的步驟就是先要去接觸和了解它。比如他人的介紹推薦或者是我們在上網時偶然看到的推薦,這些東西都會引發我們想要去接觸的一個動機。
·行動
當我們了解到某樣東西後,我們就會考慮去使用或者體驗它,由此才能夠知道這樣東西是否是自己所喜歡的東西。
·獲取樂趣
在接觸某樣東西之後,如果我們從中找到了樂趣,我們就會很願意繼續的接觸下去,就像是人們會主動地吃自己喜歡的菜,看自己喜歡的電影一樣。
·著迷
這一步就達到了我們想要的上癮效果,一般集中在對於這個事物具有好感,且有深入探索的興趣,再經過長時間的接觸,那麼人很容易會因此而上癮,促使你不斷地去嘗試。
由此可得,人們對於某樣事物著迷,從來不是突然間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這種模型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
"上癮模式"對於孩子的好處
1、 循序漸進地愛上讀書
很多時候父母在面對孩子不愛讀書的情況時,都會因為焦急而採用一些便捷的方法,企圖讓孩子們迅速地愛上讀書。實際上這種方式不可取的,孩子不僅會因此而更加厭惡讀書,而且書中的知識也進不到腦子裡。"上癮模型"則會幫助孩子們從心底裡接受讀書,從而真心地將知識讀進腦子。
2、 降低孩子的壓力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如果父母採用強制性手段,逼迫孩子去讀書,那麼孩子會因此感覺到壓力倍增,甚至因此而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此就得不償失了。而"上癮模型"則是在輕鬆的環境下,讓孩子們接受並且愛上書本的存在。
3、 提高讀書的質量
父母讓孩子們愛上讀書的本意是,讓孩子們從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從而充實自己的人生。因此如果方法沒用對,即便孩子機械地去讀書,到頭來還是無用功。"上癮模型"是讓孩子們真正地願意去讀書,從而提高讀書的質量。
因此對於孩子來說,循序漸進且有耐心的教育方式,才能夠真正地為孩子們提供幫助,畢竟孩子才是事情的主人公。父母想要利用"上癮模型"幫助孩子們愛上讀書,可以通過以下這幾種方式。
父母幫助孩子們愛上讀書的方法
1、 引起孩子們對於讀書的興趣
孩子都是單純的,他們很容易為外界的事物所影響,而且從眾心理使得他們極容易對周圍人感興趣的東西抱以好感。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愛上讀書,首先應該給他創造一個愛讀書的環境,比如可以帶孩子多去與一些愛讀書的人接觸,在交談過程中,很容易讓孩子們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2、 提高讀書的行動力
關於讀書這件事情,父母不應該只局限於嘴上說說,對於需要他人督促的孩子來說,如果父母的重視度和行動力不夠,他們就不會將其當回事。所以父母應該花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閱讀,還可以設置專門的時間去閱讀,讓孩子們將閱讀當成一種有趣的親子活動,從而養成閱讀的習慣。
3、 設置獎勵
孩子們都是很容易被誘惑的,所以當父母需要他們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給予獎勵要比直接命令有用的多。因此父母可以設置一些獎勵制度,比如孩子定時定量完成每天的閱讀任務,可以獲取一定的休閒時間;或者當孩子讀完一本書可以獲得一樣禮物等。由此提高孩子們對於閱讀的興趣,愛上閱讀。
4、讓孩子們產生眷戀
讀書的前提是要消除孩子們對於書本的抗拒感,父母可以通過一些特別的方式讓孩子們提高對於書本的好感。例如讓孩子們裝飾和放置書本到書櫃裡,又或者是在書本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由此可以讓孩子們將書作為自己的所屬物,從而對書產生眷戀,然後對此著迷。
總結
當父母希望孩子們養成某種習慣的時候,最應該避免的就是強迫行為,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是有思想感情的人,人們會在潛意識裡避開讓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所以放平心態,選擇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喜歡上這種習慣,才是最佳的策略。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