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皇上向太上皇、太后宣旨,太上皇和太后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何?

2020-12-17 奧古說歷史

皇帝是絕對不可能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讀聖旨的。

何謂「聖旨」?

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是指古代中國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

古代的聖旨分為四個等級,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以下為黑牛角軸。

簡單地說,聖旨是面向臣子的,而非君父、君母。

太上皇為君父,皇太后為君母。因此,皇上怎會,又怎能向太上皇、皇太后下聖旨呢?

即使皇帝向太上皇、皇太后下聖旨,太上皇、皇太后也不用下跪。相反,有些時候,遇到某些至誠至孝的皇帝,一旦太上皇、皇太后發怒,皇帝還得跪下聽訓。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周禮的薰陶下,古人最講孝道。孝道又以「善事父母」,即孝順父母為第一孝,《孟子》有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將事親、尊親列為做人的最高道德表現。到了漢代,隨著講求仁孝的儒家獨霸天下,孝道更是被視為做人的最基本要求。

《論語》有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即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後,都應按照禮的規定來行孝。所謂「禮」,就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要對父母有「敬」心,要尊敬自己的父母,要順從自己的父母,一切以父母之事為要。

可以說,在儒家百年、千年的薰陶下,孝道已深入百姓的人心,在百姓的眼裡,明君、仁君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孝,只要有孝,方可為明君、仁君。

此外,因封建王朝還將孝道與忠君聯繫在一起,所謂「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做官的不但要孝順父母,還要忠於君主,孝順父母,卻不忠於君主,這就不叫孝。試想,皇帝要想讓百官做到忠君為上,皇帝定然就要自己先做到孝順。如若皇帝自己都不講孝順,百官又怎麼會去講忠君呢?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都不孝順,就別想讓臣子忠君。

由此,歷朝歷代的皇帝,只要不傻,他就知道要孝順自己的父親、母親。如若不孝,天下人必定會對他口誅筆伐,底下的臣子也會生出異心。如此,為了江山穩固,萬民歸心,皇帝必然就得尊敬太上皇、皇太后。

皇帝既然尊敬太上皇、皇太后,自然也不會讓他們作出跪拜自己,這樣形同逆子的舉動。

此外,對於一些至誠至孝的君主而言,比如宋仁宗、清仁宗等仁孝的皇帝,他們更是會主動的隔三差五的去向或嫡母,或父皇請安,且每次請安的時候,都是跪請。如清仁宗,嘉慶元年,清廷舉行朝賀禮,《清史稿》載:「(嘉慶)帝就拜位,北鄉,時鴻臚官分引群臣暨外使肅班立,贊「進」,贊「跪,叩,興」。帝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禮。畢,帝旋位立,眾退,復班次,樂止」。

當然,多數皇帝皆是禮敬太上皇、皇太后的。但是,也有例外,歷史上有一位皇帝是不禮敬太上皇的,不但不跪請,還「虐待」他,對他是極盡羞辱,這位皇帝就是明代宗朱祁鈺,那位太上皇就是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鎮為太上皇時,朱祁鎮是被極盡侮辱。自景泰元年,朱祁鎮從瓦剌回京時,朱祁鎮就被朱祁鈺鎖在南宮中,這一鎖就是整整七年。 這七年裡,朱祁鈺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還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朱祁鎮,弄得朱祁鎮連吃的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此外,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朱祁鎮最落魄之時,因吃穿不足,逼得錢皇后只能是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

試想,就是這麼一位地位極低的太上皇,皇帝召見他時,定然是得對皇帝行跪拜禮的。

當然,這只是個例,多數時候,太上皇、皇太后無論什麼時候,都不需要跪拜皇帝的,甚至絕大多數時候,皇帝還得跪拜太上皇、皇太后。

相關焦點

  • 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宣聖旨,太上皇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什麼?
    但問題來了,做過皇帝的太上皇(也有沒做過的,我們只說一般情況),他應該和皇帝是怎樣的關係呢?這裡就要分析太上皇這個詞的概念內涵了。自古禮制是立國的根基,禮講究名正言順。太上皇一般有兩個名份,一個是現任皇帝的父親(個別是哥哥),另一個才是太上皇帝。如果只有第一個身份,那麼他雖然是爹,卻是個臣子,見到兒子的行禮。
  •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眾所周知,明英宗自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後,明朝便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待英宗南還之後,景泰帝該如何面對成為太上皇的哥哥朱祁鎮也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今上皇帝代宗要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 朱祁鎮看到朱祁鈺需要下跪嗎?作為太上皇,他怎麼和朱祁鈺交流
    而且除了劉太公以外,歷史上的太上皇一般都是做過皇帝的人,這些人曾經是權力巔峰的男人,你的江山都是從這個人手裡接過來的,作為他的繼承人,你難道不應該尊重他麼?二、事實上,一般的太上皇並沒有任何權勢。以上只是從名義上來說,皇帝的確需要尊重太上皇,但這不代表,皇帝什麼都要聽太上皇的。
  • 《延禧攻略》嫻妃離間皇上 太后母子情,太后假病將計就計!
    《延禧攻略》現在播放的也將近三分之二了,皇上這天收到了和親王獻上的一封自己乳母溫淑夫人留下的遺書,遺書上說皇上的身世,四阿哥生母乃是嘉興錢氏,當今太后鈕鈷祿氏殺母奪子,萬望阿哥小心!皇上安排海蘭察去查玉碟,玉碟雖然沒有露出絲毫破綻,但是皇上卻依舊是心存疑慮,於是皇上就去質問太后,太后索性承認自己確實不是皇上生母,皇上的生母確實是錢氏,錢氏在當初生了乾隆爺後就油盡燈枯,撒手人寰了,皇上卻是將信將疑!
  • 這個人一輩子當了兩次太上皇,一次是26天,另一次是26年
    令人驚異的是,其他朝代都為了當皇上而破頭,只有宋朝有「太上皇奇觀」,只在宋朝一個朝代,就有四個太上皇,而且其中之一,更是獨霸太上皇之列,一生兩次當太上皇,第一次當26天後成功復位,第二次當26年後撒手西歸,這就是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
  • 太上皇大,還是皇上大?宋徽宗與宋欽宗誰聽誰的?
    太上皇大,還是皇上大?宋徽宗與宋欽宗誰聽誰的?太上皇宋徽宗與宋欽宗內訌不斷。再加上在江南活動的太上皇,使得宋欽宗產生了太上皇意欲復闢的疑慮。父子關係進一步惡化。四是宋欽宗不斷的清洗和懲治宋徽宗身邊親信,逐漸孤立了宋徽宗。後來,又遭到軟禁的宋徽宗,必然難以接受現實。父子之間逐漸走向反目。
  • 古代皇上的老爸叫太上皇,那皇上的爺爺叫什麼呢?這裡告訴你答案
    漢高祖劉邦以一介布衣開創了大漢王朝,一個小混混成為了皇帝,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邦的那些個親戚個個都佔了光,兄弟姐妹封王的封王,封長公主的封長公主,但是,你知道嗎?所有人都安置了,但是還有一人該如何安置呢?
  • 太上皇和皇帝之間,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可有些朝代不但有皇帝還有太上皇,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一國自然沒有二主,那麼太上皇和皇帝哪個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通過歷史上幾個著名的太上皇,看一下皇帝和太上皇哪個第一哪個第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上皇—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太公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父親,他本來是個普通群眾,後來兒子劉邦打下了天下,劉太公的身份變成了是劉邦的臣民。
  • 《甄嬛傳》太后為何不喜歡純元,卻非讓皇上娶庶出的宜修?
    純元皇后和宜修是兩姐妹,純元是嫡出的大小姐,宜修是庶出的,嫡庶尊卑有別,即便二人都是烏拉那拉氏的小姐,但是等級待遇卻天差地別,我們知道純元皇后琴棋書畫歌舞演奏全部都是宮裡面最拔尖的,所有人包括甄嬛的才藝都只能望其項背而已,而宜修呢別無所長,只有在書法上還算嫻熟,這就可以看出,家裡人對於嫡女和庶女在教育上的側重了,用宜修的話來說
  • 李文杰:「太上皇」的煩惱——醇親王奕譞的心結
    據筆記史料記載,說大約1897年的時候,有一個內務府的官員,向慈禧太后報告,在醇親王的墓園裡面發現一棵白果樹(就是銀杏樹),它高十餘丈,形如翠蓋,罩在墓園裡面。這麼大的樹是只有帝王陵墓才可以有的規格,並且樹是白果樹,白果樹下面埋了一個王,那不就是皇的意思嗎?這不是說醇親王府是帝王家嗎?那如果醇王府是帝王家,就等於說慈禧太后只是皇帝名義上的母親而已。
  • 甄嬛傳:皇后死也不知道,太后為何親自安排葉瀾依的住處,只有皇上知道
    皇上將一個宮女立為答應的事情也是傳到了太后的耳中,不過讓網友非常疑惑的是,太后竟然親自安排葉瀾依的住處。起初大家都認為太后這樣做是為了震懾葉瀾依,讓她不敢放肆。
  • 奏章怎麼寫是個大學問,看看李泌是怎樣請回太上皇的
    兩京剛剛收復,肅宗就派人把自己的諸葛亮,隨軍東徵的李泌接回了鳳翔。傳奇人物李一見面,肅宗就告訴李泌,他已經派使者入蜀向太上皇報喜,並給太上皇寫了一封信,邀請老爹返回京師繼續當皇帝,自己回到東宮當太子去。
  • 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
    《大明風華》中,由於張太皇太后(張妍)過度寵愛朱祁鎮,處處和「虎媽」孫若薇對著幹,包括起用太監王振、重用親弟弟肆意妄為,禍亂朝綱,直接導致了之後朱祁鎮御駕親徵、土木堡慘敗等事,朱祁鎮當了俘虜皇帝,祖宗基業動蕩。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年號正統。
  • 他是泰國傳奇親王,無緣皇位卻是「太上皇」,膝下兩子先後登基
    他是泰國傳奇親王,無緣皇位卻是「太上皇」,膝下兩子先後登基提到泰國大家的記憶中都是滿滿的神秘感,一直以來也是東南亞最為發達的旅遊國家。如今泰國依然保留了王室,王室成員備受臣民尊崇,財富也是世界王室中的佼佼者。本期小編為大家介紹的主人公,是泰國的傳奇親王瑪希敦·阿杜德。
  • 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同樣重要,如果產生衝突,那麼該聽誰的?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圖片:皇帝與母親皇太后劇照一、古代的皇權與太后權力1、因時而變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就目前已知的史料中並沒有出現皇帝和太后為了同一件事或者同一個人,連續頒出聖旨和懿旨並且出現矛盾的事情,大家要明白一點,皇權在封建時代是至高無上的,也是不容有任何形式幹涉的,在皇帝頒下聖旨之後,太后一般不會過多追問,更不會用懿旨的形式去幹涉聖旨。
  • 《如懿傳》炩妃直到被皇上賜毒酒,仍心心念念的事,只有太后知道
    想要秘密立儲,暴露原形天道好輪迴,令貴妃手段凌厲,為人心狠手辣,但是終於在皇后和太后的連環計下,誘導令貴妃私自偷換皇上立儲字條,再加上身邊的奴才宮女受不了其狠辣手段紛紛揭露她的罪行。令皇貴妃的惡行終於在皇上面前一一揭穿,惹得皇上龍顏震怒。
  • 《鳳囚凰》馮太后給孫子起名拓跋宏,原來小皇帝和孫子都是棋子
    《鳳囚凰》最大的人生贏家就是馮太后了,利用小皇帝拓跋弘的手鬥敗了康王,還逼的容止放下一切遠離朝廷,最後是黃雀在後的算計了養育了二十多年的兒子拓跋弘,奪了他的皇位,逼迫 退位成了太上皇,立了剛剛出生的孩子為新皇帝。
  • 歷史上真實的「李未央」原型:文韜武略兼備的北魏馮太后
    圖文共賞,圖與文無關 在《錦繡未央》這部電視劇中,李未央是一個亡國的公主,和歷史上的馮太后有出入,當然電視劇為了博人眼球,大都會做些出格的事,就像高陽王傳聖旨,就搶了別人的飯碗
  • 乾隆為何對在圓明園的瓔珞日思夜想,原來都是太后的功勞
    不過瓔珞自己也是有與眾不同的優點的,太后就曾經和皇上說過,這後宮的女人都是一個樣兒,沒什麼意思。這句話可謂是真諦了,後宮的女人事事都圍著皇上轉,皇上說往東自己絕不敢往西,她們對皇上的感情是又愛又怕,所以她們大多都把自己培養成了「後宮特有性格」。人人都這樣,皇上自然對她們沒有多大的印象了。
  • 皇帝都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與此同時,他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規定,包括皇帝的衣食起居、禮儀規範、大臣和百姓需要避諱的東西等。而在稱呼上,秦始皇也開始由寡人改稱為「朕」。很多人就感到好奇,如果皇帝退位了,當上太上皇后又該如何自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