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教員出身還算不錯,小時候,他家裡數十畝田地,他父親對他三兄弟沒多大期望,就是要他們念幾年書,能識文斷字和打個算盤就行了,以後幫他管帳,接班他的地主事業嘛。
而教員小時候很調皮,喜歡和父親對著幹,同時富有同情心,經常偷偷地拿家裡的錢物分給窮人。例如讀書時,同學黑皮伢子家裡窮,帶飯太少而餓肚子,他就把自己的飯分一半給他,而且天天如此。
同時,隨著年齡增大,他也生出志向,後面去長沙城裡讀師範。
再看粟裕,永宣驚訝地發現,二人非常相似。粟裕也是出身小地主之家,他父親也是有30畝田產,家裡經濟條件不錯。他父親送粟裕讀私塾的目的,也是希望他以後能夠幫家裡管帳,做個封建地主式的接班人。
粟裕在回憶錄裡說,他讀小學時,隔三差五地被他父親喊回家管帳,這導致他一直留級。粟裕在戰爭回憶錄中是這麼說的:
我在高小二年級讀了二三年,一次次留級,就是升不上去。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是很簡單的。父親一心想把我培養成封建地主式的接班人,見我念了幾年私塾,又讀了幾年洋學堂,覺得我有出息有本事了,就要我來管家、記帳,認為不畢業也足以夠用了,常常要我請假不到校,留在家裡管這管那。不聽課,不做作業,這怎麼會不留級呢!
同樣,粟裕小時候也非常調皮,喜歡跟著傭人阿陀習武,不受常規制約,還想當劍俠,為天下受欺負的窮苦人出頭。
因此,粟裕也是非常同情窮苦人,他回憶錄裡說,有時父親要他去討帳,他去欠帳的人家裡一瞧,太窮了,人都快餓死了,哪有錢還帳。
於是,他拿出自己學到的做帳本領,大做「假帳」,帳面上平了,但是沒收錢。碰到家裡情況稍微好一點的,他就少收,然後也做出一筆「假帳」,回家後拿帳本給他父親檢查,沒想到沒被發現,他還暗自竊喜呢!
我父親粟嘉會,是個落第秀才。他為人忠厚老實,一天到晚關在家裡,有時寫寫字,有的作作詩,整年不出門。他檢查帳目很認真,可對市面的行情一點也不了解。所以,我偶爾也做假帳騙他,很容易騙過去。例如,有的時候,債期到了,欠債的佃戶無力還債,或無力如數還清。我很同情他們,就在帳上做假,或只記不收,或多記少收,再用其他辦法把帳、款弄平衡了,佃戶還債的困難便圓滿解決了。
少年時期,他也和教員一樣,立志出鄉關,並憑著一股倔強去到常德城裡讀師範,教員讀湖南第一師範,他讀了湖南第二師範。
再後面,他們這兩位湖南師範生又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都成了革命家和軍事家、戰略家。當然,教員是領袖,還是最偉大的政治家,所以粟裕除了是他的戰友,也還是他的助手和學生。
永宣通過對比發現,粟裕算得上是教員軍事思想的發揚光大者,是成就最大的衣缽傳人。對於他的軍事思想,永宣認為他比林體會和領悟得更深刻,成就更大。
林一直在朱毛身邊被罩著指揮打仗,就算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決戰,每一步軍事計劃,都是依靠教員親攬和主推,例如打錦州,還需要教員強力來糾正方向和敲定步驟。
而粟裕,自從和尋淮洲率紅七軍團單幹後,完全靠自己求生存。紅軍時期粟裕就獨立了,有一種「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的意味。尤其是粟裕後來一直孤懸絕境,他沒有上過軍校,而只能參考朱毛在井岡山和中央蘇區時的軍事策略和自身戰鬥經驗。
不過他悟性非常高,能活學活用,還能不斷加以豐富和發展,教員當時給到粟裕的是遊擊戰和運動戰的精髓,但粟裕不是學到什麼就限於什麼,他不斷反覆實踐、總結、發展。
最後,不管是遊擊戰,運動戰,還是攻堅戰,還是陣地戰等(籌備攻臺時期,他又深研了海戰和陸海空立體作戰),還是各種類戰型交雜的大兵團殲滅戰,他都得心應手。
解放戰爭時期,粟裕能從戰略高度和教員討論還分析淮海決戰的問題,最後教員還採納了他的建議。所以,在打仗這方面,他能夠從教員那裡「畢業」了。
粟裕自己在回憶錄中這樣說道:
我跟隨毛、朱德同志學習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體會,是戰爭有它自己的規律,克敵制勝的辦法必須依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內在規律去尋找。我學到的這條道理,使我終身受益。
打仗,粟裕大將真是無比專業的,我軍中能出其右者極少,戰神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