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喝著喝著,春天就來了。」一片小小綠葉在涼都大地演繹動人傳奇,今日,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圍繞生產、生態、生活,解碼一片葉子富民興業綠山水的密碼。
北緯25°,海拔2100米,盤州市沁心茶場。
昔日藤蔓遍野、人跡罕至的深山荒坡,經茶人數年深耕細耘,而今茶樹綠滿山坡,茶葉片片相連,茶中有林,林中有茶……一片葉子在這引發了土地的價值再造。
從荒山到寶地,片片青葉鼓起了民主鎮大廠蔭村村民的荷包,也綠了一方山水,穿行其間,雲霧繚繞,縹縹緲緲,仿佛暢遊在一幅連綿不絕的山水畫廊之中。
遠眺近看,這應接不暇的亮眼綠色,在沁心茶場的主人,盤州市民主沁心生態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劍看來,雖來之不易,卻也在意料之中——
說來之不易,是因茶樹成林非一日之功,而是十年接續發力;講意料之中,是因茶場2010年啟動建設開始,就把可持續發展理念內化於心,決意走生態茶園之路。
「你別看,現在這裡都是綠油油的,在原來,這裡不過就是一片荒山。」上世紀中期,世居深山的大廠蔭村村民,砍山伐木、劈石摳土,只為向大山要口糧。
年復年的毀林開荒,讓森林傾覆,在坡耕地上,勤勞的百姓種起了蕎麥、土豆,操持生計,當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大江南北,進廠進城成為潮流,一度「熱鬧」的土地再次「沉寂」。
種植苞谷等「懶莊稼」、「借」給親戚種植農作物……市場經濟的步步向前,換來的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步步後退,土地撂荒,成為最終的歸宿,也是現實的抉擇。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沒有經農業汙染的良田好土,不能就這麼折騰沒了。」看著村裡荒山因無人打理,山上土層越來越薄,山腳小溪裡泥土淤積越發深厚,王劍心裡攢著一股不服氣的勁兒。
「不如種茶吧。」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多雲霧等氣候優勢賦予了民主鎮茶樹鮮葉極高的品質,當地百姓也多有種植習慣,土地裡零星種植,只為滿足一家用度。
如何避免茶樹種下去,卻依然保不住水土?王劍走出去一番考察下來,有了幾分「加減法」的新盤算——給茶園做「加法」,茶園茶園頂部種植防護林,在茶園中道路兩邊及周圍種植隔離帶;給茶園做「減法』,遠離化肥農藥、施用有機肥。
於沁心茶場而言,大刀闊斧的給茶園做「加減法」,這不是一次臨時起意的無心之舉,而是一次「舍」與「得」的權衡考量,更是從一而終的匠心堅守。
2010年開始發展茶園,2011年沁心茶場即在茶園內開始種植吊杉樹,迄今已種植逾五千株。林與茶的和諧共生,讓山頭綠了,也涵養了一方水土。
「原來,我們村裡這條名為小堰塘的小溪,一下雨,山上泥土混著雨水往溪裡衝,水都是黃的,現在,就算雨下得大點,從山上流到溪裡的水也清澈多了。」
窺斑見豹,滿目青山用看得見的成效驗證著王劍當初走生態茶園的路子是對的。他坦言,「舍」去眼前快速封林成園的機會,他們「得」到的是永續發展、綠色發展的不竭動力。
茶園逐步向綠富美轉型,好生態帶來榮譽,也帶來了市場。基地先後通過省、國家兩級無公害產品產地,2017年還經過SGS(歐盟農殘指標)檢測認證為可出口歐盟的合格產品。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定琿 諶晗 謝勇勇
魏容 陳江南 鄧運
編輯 屠琪
編審 陳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