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中·「山水」·山水之間,就是中國

2020-12-22 顧塵寰

「一」

最初接觸「山水」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念初中時,語文課上學過的陶淵明的詩歌——《飲酒(其五)》,詩歌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作為千古名句,經常會在考試中默寫,因此語文老師強烈要求過熟讀背誦,直至如今都未曾忘記。老師當時講解陶淵明的此首詩歌,提及這是一首山水田園詩,主要表達了陶淵明懷才不遇的無奈,以及歸隱田園後的豁達。

而後,也學過諸多山水田園詩,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兩位詩人是盛唐時期的王維與孟浩然,後人並稱為「王孟」。

王維所作詩歌,膾炙人口者繁多,曾學過印象最深的一首,是《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提及孟浩然,他所作詩歌《春曉》,即便談不上家喻戶曉,但幾乎接受過教育的人都能熟背。詩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十二年寒窗苦讀,期間熟讀背誦詩詞繁多,但如今很多都已經還給了老師,剩下的在漫長歲月磨礪中也已忘了多半。

而今想來,當年死記硬背了那般多詩詞歌賦,其實真正理解者甚少,能夠記得的也多半都是「考試重點」,其他非應試需求的詩歌,老師也多半不會講解。大抵不過是囫圇吞棗罷了。

至於熟背過的那些,關於詩歌的流派以及更多延伸知識,幾乎是一無所知,更遑論理解何謂「田園」?何謂「山水」?

「二」

若說,山水田園詩還能背出個幾首,粗通些微末。至於其他,如山水畫,山水與音樂,山水與園林設計,山水與盆景和盆栽,乃至山水與風水,更是知之甚少。

念書時,美術和音樂課往往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就像是如今許多小視頻段子裡提到的那樣,這些「閒課」通常都是「必修課」的公共備用課,只要主課老師有需求,這些藝術老師多半都會隨時「有事,或者生病」。

因此,教育大省的學生多半藝術修養都不太好,畢竟一個人的時間有限,即要做好填鴨式教育下的接受者,又要了解更多與應試無關的內容,大抵還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所以直到高中畢業,自己對於美術的了解,依然停留在素描、油畫和水墨畫這一簡單區分的層面。而音樂,不談熟識五線譜了,甚至連數字譜都不能完全看懂。

其實也談不上抱怨與否,畢竟之於如今,依然因為個人緣由,在這些方面毫無長進。

當然,我所說的也只是自己親歷過的年代,如今學生的學習生活,已經不太了解了,畢竟時代在發展著,教育的政策也在不停調整。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大環境各有差異,因緣際會自然也各不同享。

至於好壞?誰能說得清?

這兩三年,有幸去過幾趟蘇州城,順道逛過幾個著名園林,拙政園、獅子林、留園,每一座園林的設計都各有獨特之處,有山有水有樹,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園中景致稱為「移步異景」大抵也不為過了,但若真要讓我自己去區分園林設計建造的優劣,大抵只能靠它是幾A級景區來判斷了。

園林美則美矣,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遊覽人數太多,作為觀光者很難靜下心來去體會造園者的心思,也浮躁到沒心情去回顧關於它的歷史。說是一無所獲有些過了,但終歸也只是到此一遊,走馬觀花了。

而彼時並不知曉,蘇州園林的設計建造也同「山水」立意有關。

之於盆景、盆栽,雖說家中曾養過一些,但幾乎都只是持著「擺弄花草」的心思,不太會去聯想更多。在蘇州園林的一些盆景展區倒是看過不少,但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欣賞能力,說是牛嚼牡丹倒是挺貼切的。

風水倒是了解一些,畢竟生長在江蘇蘇北的某個小縣城裡,農村人對於「風水和迷信」這類東西依然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念,滲透在學習、考試、婚喪嫁娶的方方面面裡,所以多半也不是什麼值得開心且有趣的記憶。

印象深刻的是零八年高考前夕,幹爺爺求取得來的黃符,父母將它燒成灰兌水給我喝了下去。還有這兩年,由於個人原因沒有結婚成家,父母親求教大師後,在家中懸掛了銅鐘、八卦鏡,擺放了麒麟之類,為了替我改風水以求早日傳宗接代。

由來關於風水的認知和對生活的影響大抵都是負面的,因此也從未想過去更多了解一些,自然不會知道,風水與山水之間的關聯。

而所有關於此,頭一回正兒八經的了解些許,是在《知中·山水》特集。

「三」

作為「知中」系列MOOK出版物的第一本,以「山水」立意,可見其野心。

未翻開這本特集前,我以為「山水」,講述的會是國內的名山大川,內容多半會與旅行相關,畢竟山川菏澤本也符合「山水」這一說法。

但,當我打開它後,卻發覺自己此前的想法與實際內容大抵是南轅北轍。「山水」的確提及到現實中的名山大川,如五嶽、黃山、長江、黃河、西湖等,可它真正想要表達的卻是透過現實山水,映射而出的中國人自古棲居的「心中山水」。這種有些「唯心」卻又一直存在著的精神世界,也是年少時不曾領會的關於「山水」這一概念的延伸。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山川菏澤無數,自有歷史記載起,便能從文人的作品中找到「山水元素」,由此上演了五千年的山水演義。

以兩篇簡短的現實山水圖解和講述為開篇,揭開了「山水」特集的序幕,先講文人畫中後來居上的「山水畫」,不論是青山綠水畫,還是水墨山水畫,都各有其特色和代表人物,這其中不少都是我們曾耳熟能詳的文人,唐寅(唐伯虎)、王維、文徵明、八大山人。當然也有新接觸的名字,例如黃公望,其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圖」,在前幾年還拍攝過一部主題電影,儘管電影口碑不高,但「富春山居圖」作為水墨山水畫中的極富代表之作,有其獨特魅力。

由米芾、米友仁父子二人獨特的「米氏雲山」畫法引出更多關於水墨山水畫的皴法,再從人的歷史中看中國古代山水畫演變,盛期中國山水畫的審美演變。之後再通過建築語言和西方視角來解析和觀賞山水畫。

老實講,「山水」的前半集讀來頗為燒腦,說是跪著讀完也不為過。大抵是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儘管對不少歷代的文人墨客有些許了解,但在「山水」這一立意之下,還是感覺相距甚遠。因此只能秉持著閱讀者的心態來一點點讀下去,算是時隔多年後,對「山水」的重新認知。

中篇是MOOK系列常見的訪談,一是對於某些藝術家的宣傳,另外則是通過這些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帶領讀者更簡單的讀懂關於山水的隻言片語。而日本茶道竟然也與「山水」有著不解之緣,這大抵還是第一回見聞,頗覺新鮮。

再之後,提到山水畫的流亡歷史,日本山水畫與中國山水畫的淵源,身為文科生相對比較熟悉的山水詩詞,以及完全陌生的被稱為立體山水畫的盆景。這些看似與我們毫不相關,但卻滲透到生活細節裡的山水立意,都逐漸讓人想去理解其中的用心。

而後,關於山水園林的直接追求和畫意呈現,是看似最容易體會,但實際卻不甚明了的內容。個人是曾逛過不少園林,也明白其中一些基本的設計理念,但是深究背後的山水立意與其關係,大概也只能想到「已代天心」的皮毛。即便「山水」特集中大書特書,但目前理解不了的事物,強求也毫無意義。或許留些時間,以後回頭看,會有其他的收穫。

「山水城市」這一概念相較園林而言,更容易理解一些,或許是因為生在這樣快速發展的時代,旅行過不少城市,看過它們的千篇一律,所以更能接受「山水城市」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但如果想要全面展開,考慮到目前的發展狀況和它帶來的實際收益,大抵不太實際。畢竟,生在一個房價尤其高昂的時代,很難再有資格去提更多關乎環境和精神的需求,目前想要的也不過只是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最後的風水學,涉及到的「山」之形態,「水」之利害,只能當成補充讀物來讀,每一段話都認識,但連在一起就真的有些不知其所以然了。簡單的吉兇能夠分辨,但書中圖畫和現實生活相距甚遠,所以與其懂個一星半點導致自己太過在意,還不如完全不知曉來得舒坦。

比較想了解的與山水相關的音樂,篇幅尤其短小,其中提到了樂器古琴,以及伯牙子期的典故,雖說「高山流水覓知音」本身讀來就與山水有關,可內容給人的感覺還是牽強了些。

作為一本MOOK讀物,雖然「山水」特集並沒能達到預期,但好在也講述了些許「山水之間,就是中國」的內涵。

細想來,華夏文明作為全世界唯一未曾經歷過斷代的文明,歷代文人墨客多如繁星,而「山水」這一類似西方宗教的崇拜和信仰,可書內容也數不甚數,想通過一本薄薄的《知中·山水》特集就完全了解的話,無疑是痴人說夢。

其作用大抵算是「管中窺豹」,給我們打開了一個領會「山水」的小孔,而如果想要看到更多,就只能靠自己多去涉獵。這是MOOK類書籍的短板,卻也是其魅力所在。

讓人感覺愉悅的是,在「日和手帖」和「知日」兩個介紹日本文化的系列MOOK叢書之後,終於有了系列特集來介紹我們自己的文化。「山水」作為傳承久遠的東方理念,作為特集開篇倒是極為合適,畢竟之後所有的文化發生和展開,都是在這山水之間。而這山水之間所有的一切,聯結在一起便是中國。

相關焦點

  • 酷山水:文人理想中的山水中國與現實中國的奇異融合
    「極光photo按」曾翰以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觀察和思考方式,同時又用「攝影」這一西方科技文化的產物,來觀看描繪當下中國的「山水」。這是他十幾年來對山水畫和攝影的思考,他以他獨特的視角和方式,描繪了屬於他的江河。
  • 圓山水神社(歷史遺蹟)
    圓山水神社(歷史遺蹟)圓山水神社位於捷運淡水線「劍潭站」附近的山坡上。從劍潭站下車,站在月臺上,往中山北路方向望過去, 對面馬路山腳下有一棟醒目的白色建築,就是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圓山水神社就位於這棟建築的後山坡。從劍潭站走路至圓山水神社,扣除等紅綠燈的時間,大概只需六、七分鐘左右而已。
  • 《山水之間》心靜,悠然,誓與浮名散
    那這兩句我就理解為:累了半生,也沒有什麼收穫,就是把碑文刻的那麼完美又有誰去看呢?所以我就決定:隱居山水之間 誓與浮名散反正功名不重要,那我不如隱居山水過自己的悠閒生活呢。到這裡第一段就講完了,充分的說明了嵩豁達的生活態度,能夠避開浮躁的社會,這是尤為可貴的一個點。
  • 港龍中國|大景無縫 山水無憾
    山水拾間,屹立東灘之上,成就紅盤現象,這一切,源於每一位山水人物的支持與認可。在現象背後,是山水拾間以先見,讀懂全球高淨值人群的內心所需,匠心築造藏品級院墅。山水,豈止於市場的現象,更燃起多少人,內心的嚮往。
  • 陶醉在山水之間
    山水之間,陶醉了… 極目遠眺,遠的是高山與綠樹; 俯身近觀,近的與鮮花; 那麼,你是否也會與我一樣陶醉在了這不盡的山水之間呢?
  • 【許沛波山水畫欣賞】破立之間,得乎其心
    戊子年,聞其捨棄草創,北上杭州,就於中國美院學畫,甚異之。期間沛波兄沉心入古,好學黽勉,不問寒暑,遍摹宋元山水,猶異之。三年,復至京師,從林容生,潛跡四年始出。甲午春,兄攜藝南歸, 積山水數十欲結集。吾求而觀之,見其山水得古能化,迥然拔俗, 知其有成,昔之驚異亦稍解矣。
  • 枯山水詳解 · 100圖
    只是當6世紀佛教傳到日本,崇尚虛無的僧侶們開始在意境中覺悟出枯山水的味道來了,學著用石頭堆砌出一些意境。在600年前的日本室町時代,日本人從中國的北宋山水畫中汲取到更多的養分,遵循畫中三遠(高遠、深遠、平遠)的表現手法,動手成就出較完整的枯山水庭院。
  • 【中國畫名家課堂】翰墨飄香山水間
    不思聲色,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惱,形無勞倦,寧心靜氣中體會毛筆在宣紙上滑行的感覺,既養生,又養心。每期課程都為專題課程分別有「樹石山水」「寫意花鳥」「梅蘭竹菊」通過每期課為期3月的課程我們將學習運用毛筆進行墨色的配合學習如何控筆
  • [南港].山水綠生態公園
    其間臺北市陸續實施「垃圾不落地」、「垃圾費隨袋徵收」、「垃圾分類」、「廚餘回收」、「資源全面回收」等政策措施, 實施之初,雖然或曰不便,或遭致民怨,而實施之後,效果立現,垃圾量逐年減少。民國100年(2011)時, 臺北市成為全球第一個達成「資源全面回收,垃圾零掩埋」的城市。
  • 宋畫中的中國山水
    而宋代藝術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畫。 宋畫中,有宮廷畫師專為皇帝和達官貴人畫像,現存美國弗利爾博物館和耶魯大學博物館的北宋王渙、馮平、朱貫、杜衍畫像即為當時真實寫照;有生動的禪宗人物畫超越正統佛像而散播影響力,如1238年無準禪師贈予日本僧人一谷的《禪宗無準大師像》;也有人物在山水中靜坐慢行,將自然作為情緒的襯託,如馬麟的《靜聽松風圖》。
  • 「山水中國」人在長江走,詩從三峽來
    山水中國出品疫後歸登鄉山周堅橋(湘上散人)菜花黃向碧山丘,春氣焉知避痢愁。樹老粗於農父嗓,溪回瘦似哲人眸。草民莫說屠龍計,苔石堪垂釣鯽鉤。遊鹿門山記狐公子山水之相得,在於形勝;形勝之相得,在於高士也。山水之遊非遊也,高士之隱非隱也。然隱以為遊,遊亦隱矣。餘以己亥葭月初六日,自襄陽城東南行三十餘裡,遊於鹿門,二三子從焉。
  • 這位高中老師寄情於山水之間,雲溪之上,他的畫裡皆是桃源
    「 同 去 看 展 」人在畫中遊,說的就是他的畫吧山山水水,古人們一向都很鍾情。到了現代,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要去自然、山水裡治癒心性的仿佛越來越少了。湖南一位高中美術老師,卻幾十年如一日,遊歷山水之間,雲溪之上,他把自己在自然裡的體悟,用筆墨傳遞了出來。
  • 山水之間有雙壽,清氣乾坤賀芳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致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通過對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塵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詩人厭倦官場腐敗、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山水之間有生涯,唱罷山歌唱漁歌,此處別無玄妙事,林泉高致是我家。
  • 山水之間,陶醉了
    極目遠眺,遠的是高山與綠樹;俯身近觀,近的是靜水與鮮花;那麼,你是否也會與我一樣陶醉在了這不盡的山水之間呢?
  • 雲龍澗:山水之間的原生態勝境
    雲龍澗,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雲臺山脈東麓,原名「瀛洲島」,島內左有白龍澗,右有青龍澗,因此得名雲龍澗,它與花果山、漁灣及連島海濱景區一脈相連、山海相依,是一處集地質景觀、自然山水和人文歷史於一體的國家3A級旅遊景區,也是山海港城最引以為傲的一張名片。
  • 他們的山水田園詩,最適合春天來讀
    人們常將山水詩和田園詩並稱為山水田園詩,實際上,這兩種詩有著不同的風格與內容。山水詩主要描寫自然風景、名山大川,田園詩則主要描寫鄉村的生活景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也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 「瀟湘八景」:原汁原味的中國山水,怎麼就影響了日本「畫風」?
    瀟湘一詞本意為湖南境內的瀟水河和湘江,後在中國漫長的藝術歷史中被文人墨客反覆使用,逐漸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美的象徵。因此,這裡的瀟湘八景並非僅僅指地理意義上的瀟湘境內的八處景色,《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在他的書中給出了準確的答案:「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 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
  • 戴翡翠山水牌子的朋友很多,但它的寓意你知多少
    那天我心血來潮,問了戴翡翠山水牌子的朋友一個問題,我問他,你說你喜歡山水牌子,但你知道山水牌子的寓意嗎?我這朋友一下就被我問懵了,他說,還真不知道。然後換我懵了,我後來忍不住又問了好些戴山水牌子的朋友,他們究竟知不知道山水牌子的寓意?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不知道。
  • 「獨往」和「虛舟」:盛唐山水詩的玄趣和道境
    由於其理念本身以形象鮮明的比喻來表述,而且其含義適合在描寫隱逸生活和山水遊賞的詩歌中充分發揮,因而其意象自然化為山水詩意境的組成部分,從詩人的行跡和心境兩方面表現盛唐詩人對超然物外、遊於大道的妙悟。這就是盛唐山水詩獨具「泠然獨往」之趣的基本原因。本文原載於《文學遺產》 2009年第5期,注釋及參考文獻從略。
  • 這幅高達3億像素的山水地圖你一定要看看
    以下文章來源於地圖的世界 ,作者地圖的世界 地圖的世界分享地圖相關的知識和應用↑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