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去 看 展 」
人在畫中遊,說的就是他的畫吧
山山水水,古人們一向都很鍾情。
到了現代,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
要去自然、山水裡治癒心性的仿佛越來越少了。
湖南一位高中美術老師,卻幾十年如一日,
遊歷山水之間,雲溪之上,
他把自己在自然裡的體悟,用筆墨傳遞了出來。
山 水 悟 道
張興國中國畫作品展
展覽時間
2019年01月11日-01月14日
展覽地點
紙本藝術館 & 湖南國畫館
(湖南省展覽館2樓)
免費向市民開放
1
一位高中老師的山水之道
幾時歸去,做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張興國,1971年出生於常德,讀的是師範,繪畫只是業餘愛好,畢業後卻在農村中學教起了數學。或許是太愛畫畫的緣故,他開始轉做美術教師。
半路出家的他,幾十年時間研究山水,還北上求學,得到中央美院邱挺先生的指導。
在邱挺眼中,這位沉浸在自己山水之間的中學教員,是不斷向內修行的畫家。
「他不為時風所動,默默地與古人對話,與自然對話,借筆墨誠懇地表達,自在從容地創作。」
這些年,在教學之餘,張興國走遍名山大川。
「有求古之心,又有創新之舉,觀其畫頗得生化天機的無限與無窮時空的微茫感,他始終保持著在大自然面前的謙遜,有著壯闊宏偉的悲天憫人,浸潤著一種深沉的生命情懷。」
身處桃源這座小城,張興國老師追尋的是「幾時歸去,做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意境,與陶淵明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的隱逸精神契合。
小管家強烈推薦,大家去紙本藝術館的展廳現場,走進藝術家為我們營造的「世外桃源」,感受人在畫中遊的意境。真的是巨幅!
2
人在畫中遊
於自然山水中集美,於天地萬物中悟道
本次展覽,集結了張興國老師十多年的創作,共100多幅作品,分為五個篇章。
第一篇章
暢遊抒懷 遊焉息焉
張興國 《山水悟道》 設色紙本 240×200cm 2014年
《山水悟道》 局部
「我畫畫很痛苦,因為畫之前我從不打草稿,甚至什麼想法也沒有就下筆了。因此,我的每一幅畫都是不確定的,充滿了陌生的面相,無有雷同,沒有預期。唯有把生活變成畫時,我的理想、我的感情、我的喜怒哀樂全跑了出來,在靈魂的指揮下,幫助我完成了所謂的創作。桃源仙境一直是我喜歡的題材,身居桃源,現實中的桃花源早已爛熟於胸,在陶淵明隱逸情懷的感召下,我畫過無數版本的世外桃源。此幅《山外山》有感於敦煌壁畫之精髓,營造出了一種博大精深、宇宙洪荒的桃源仙境,一種引人入勝的靜謐的山林氣息。世人徜徉其間,將體悟到隱蔽在山間的真實虛幻,人人都會找到自己的理想,從而使境界得以升華。我的筆墨語言力求脫離物質層面的訴求,直奔我的山水精神性的追求,體現我的山水畫的精神超越性,為觀者提供一葉精神之舟,引渡到理想彼岸。」
張興國 《山外之山中》 設色紙本 220×200cm 2012年
《山外之山中》 局部
張興國 《臥遊圖》 設色紙本 240×200cm 2014年
《不下堂筵 坐窮泉壑》 局部一
《不下堂筵 坐窮泉壑》 局部二
張興國 《月籠蒼崖》 設色紙本 250×250cm 2012年
第二篇章
水墨交響 山不厭高
<<<左右滑動>>>
張興國 《西嶽華山》 水墨紙本 3100×360cm 2016年
這幅圖我解構傳統筆墨,借用西方建築的靈感,感悟山河歲月之悠悠。既表現了華山壁立千仞的萬千氣象,又使華山的險絕具有廟堂氣息。
《西嶽華山》局部
<<<左右滑動>>>
張興國 《武陵雄魂》 設色紙本
2500cm×250cm 2012-2014年
受李伯安《走出巴顏喀拉》和柯勒惠支的影響,我走出寫實張家界的模式,拋棄其秀美的表象,力求得到張家界的內在精神性圖式,企圖將其納入神秘、原始甚至是血與火的大湘西的範疇裡,表現那種靜謐、蠻荒的山林氣息和經蒼茫厚重過濾後的雄、奇、幽、野。本卷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了張家界奇峰的倔強與抗爭。其筆墨也增加了另外一種品質——所畫山石樹木就像經煙燻火烤之後呈現的灰燼色相,寫意中不失精緻的描繪。展開部分以烏龍寨狹長的匪道為原點,記憶中,那是一條引起我強烈思想共鳴的不平常之路,那是一條漫長的鐵壁雄關之路,那是一條形似「八大山人」書寫的「哭之笑之」之路,也是一條求生之路,還是一條不歸路……曾經的山寨王、土匪婆子和眾弟兄,如今只剩一座風雨飄搖的廢(匪)都和山門。山,已凝固成一座座廢墟,路,已成灰。一片片殘骸似的城牆矗立,偶有星火,尚有餘溫。空谷迴響中,仿佛還能聽到那山歌妹子的一聲「咿呀餵——」
《武陵雄魂》 局部
張興國 《太華山》 水墨紙本 150×360cm 2017年
<<<左右滑動>>>
張興國 《張家界圖卷》 水墨紙本 1850cm×35cm 2012年
第三篇章
披圖幽對·悠然南山(寫生篇)
<<<左右滑動>>>
張興國 《止止庵》 設色紙本 240×3800cm 2016年
止止庵山門外有聯:
到此十六洞天方知天外有天當止則止;
仰其百千仙道始悟道非可道應行便行。
那天下雨,寫生前與尼姑、道長們有過交流,感嘆她們的命運多舛,那條九曲溪邊的林陰道,曲折幽晦,滿地落葉,更添了幾份惆悵,畫面以長卷的形式徐徐展開,風雨飄搖中,一條橫穿全幅的蜿蜒山道仿佛嘆惋出家人看破紅塵之路的不易。這是一段被截取了的漫漫人生之路,無始無終,來自來處來,雲煙幻滅處,似有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去處已很堵,荒蕪處竟不知向何處去,來時並非本願,去之路似乎只有踏進那扇斬斷塵世的大門……
「咣當」一聲,門合上了,一堵頹廢的紅牆隔斷了兩個世界,牆內很靜,惟有晨鐘暮鼓,牆外溪水潺潺,小橋亭亭玉立。
我不禁尋思,裡面的世界美好嗎?
雨,沙沙在下,浸溼了畫紙,裡面可能有老天爺同情的淚,我那溫柔的筆墨,那門,那牆,那路,不知我是在描繪她還是她在描繪我。
含藏悠遠中,仿佛有個人影在山門口一晃,我想趕緊跑過去問她——是打算入世還是出世?
猛一抬頭,看到了四個字——當止則止。
《止止庵》局部
張興國 《止止庵雨意》 水墨紙本 38×75cm 2016年
張興國 《巨蟒煙雲》 水墨紙本 46×69cm 2017年
第四篇章
心遊太玄 畫築魂臺
張興國 《山雨欲來》 180×98cm 2007年
張興國 《天下第一橋》 180×98cm 2007年
∧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
張興國 《屋外溪山失主人》 98×180cm 2009年
《溪山晚鐘》 局部
第五篇章
以畫體道·故園驚夢
張興國 《東村隔煙寺 杳杳送鐘聲》 121×102cm 2008年
<<<左右滑動>>>
張興國 《蕭中禪寺》 140×70cm 2006年
3
藝 術 家 簡 介
張興國,1971年生於湖南桃源。1990年畢業於常德師範學校。2002-2004年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作品先後五次入選全國性美術作品展,作品《山水悟道》獲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湖南省金獎、全國提名獎,併入選國際巡展,後被天津美術館收藏。
作品《山外山》獲湖南省現實題材創作工程優秀作品獎,並在全省各地州市巡迴展出。現為桃源一中美術教師。
文 、圖 | fener
部分資料來源湖南藝術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