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徵明的後代中有好幾位擅長繪畫的名家,到了他玄孫這一輩,出現了一位叫做文點的山水畫家。文點出生於崇禎末年,病逝於清代康熙年間。他為人率性灑脫,終生隱居家鄉寄情於書畫之中。他畫的山水繼承了文徵明的秀雅工細,除此之外還擅長畫竹,在蘇州一帶名氣極大。文氏家族以書畫傳家,如果從文徵明算起傳承到文點這一代已經是第六代了。這樣的家族式傳承在畫史中十分少見,從一個側面也展現了文氏家族成員淡泊名利,痴迷藝術的清正門風。
這幅《茅亭敘舊》是文點晚年的一幅佳作,描繪山中兩位隱士在茅亭之中閒話家常的場景。整幅作品以水墨勾畫,看上去蒼潤雅致,很像他的先祖文徵明的作品。文徵明的作品有個特點,通俗而不低俗,他畫的山水都是日常出遊訪友的片段,欣賞起來沒有絲毫障礙,畫作中蘊含著濃濃書卷氣,賦予作品高潔脫俗的意境。文徵明作為文人畫發展中的重要畫家,這種通俗化的創作手法被很多名家學習。文點也不例外,他在作品盡力減少構圖的繁瑣,所繪畫面居於畫幅中間,上下都有留白,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文點的這幅《茅亭敘舊》流露出灑脫的情懷,一切都是風輕雲淡,好像娓娓道來的抒情歌曲,這也是文氏家族擅長的表現手法,畫中遠山之上密布苔點配上細碎的皴染,透出純淨美感,墨色在濃淡對比之間不經意地就完成了山石肌理的描繪,這樣舉重若輕的筆法讓人仿佛看到了文徵明重生。傳統文人對自身道德標準要求很高,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將這些處世的道德標準融入畫作之中,其難度可想而知。這幅《茅亭敘舊》做到了,畫中蘊含了君子處世的原則。
好的山水畫作品如果僅看技法,會錯失很多欣賞的快感,文點作為江南人,就喜歡畫潤秀山水,他的創作能力擺在這裡,如何讓人接受他的風格,這才是他要思索的重點。除了畫中有雅意,還要多變化。墨色濃淡的變化已經有了,文點又加入了疏密變化,變化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要表達作品主題。只剩枝杈的大樹與簇點密布的喬木相互對比,繁密之間的對比其實包含了生命的思考,這與畫中主題敘舊相呼應。人生的平淡、好友的交流構成了文點的創作觀,建立在這種觀念之上的審美標準讓人感到驚豔。
面對這樣一幅讓人舒服的作品,無論怎樣讚美都不過分。文點的審美很像現代人常說的,從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他用平和之心感受生活之美,這樣單純的意圖,讓《茅亭敘舊》充滿了人文關懷色彩。
拓展閱讀
繼承、融合與發展是傳統畫家創作的三部曲,王諤繪《瑞雪凝冬》
高貴典雅畫風的代言人,元代倪瓚繪《樂圃山居》
山林隱士結伴出行,騎驢過河不亦樂乎,清代李育繪《秋涉圖》
儒雅風流,追求自然天真美感,明代董其昌繪《山居幽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