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父母加入到了親子閱讀的大軍,幾乎所有人都能隨口說出幾本自家孩子的真愛繪本。之所以如此熟悉,是因為其中的每一本繪本,我們都讀過十幾遍甚至幾十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對繪本如數家珍的不是孩子呢?明明每天聽故事的是他們呀?作為親子閱讀大軍的一員,你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嗎?
其實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親子閱讀需要慢慢過渡到親子共讀,什麼是共讀,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讀。如果只是家長在讀、讀完就走,孩子只是安靜傾聽、聽完就算,這本書沒在孩子心裡留下印象,只是雙方一遍一遍重複讀和聽這個動作,那我們花費如此大的時間精力進行親子閱讀,還有什麼意義呢?
聲音動作的有效表達是閱讀的外在方法,情感的聯結傳遞是閱讀的內在精神。父母讀繪本給孩子聽,是藉助繪本這個載體將生活的語言和情感輸入;孩子講繪本,則是將聽到的語言和情感吸收消化之後的輸出。不管我們為孩子輸入了多少本書,孩子能夠聽懂你的語言,了解整個故事內容,記住故事發展情節,並且能用自己的語言再把它輸出出來,這才是完整的閱讀。
輸出有多重要,它能夠:
加速孩子的語言爆發期,
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畫面與文字的轉換能力,
提高孩子看圖說話的能力,
而最最關鍵的,是它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了解用語言闡釋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思想與這個世界對話,這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輸出的過程其實很簡單,孩子的身份與父母互換,由聽讀者變成講讀者,僅此而已。但是這個身份轉換的過程,就需要爸爸媽媽們正確合適的引導與配合了。
親子閱讀這樣做,能夠更好的將繪本輸入給孩子
① 多讀
多讀書是讓孩子熟悉繪本的存在,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孩子感興趣的內容為主,不要害怕被要求反覆讀,一旦進入反覆讀的階段,這本繪本就可以開始嘗試著輸出啦。
② 會讀
不要把繪本當做識字工具,要把最美的畫面展現給孩子。父母為孩子讀繪本時,用手指著想讓孩子看到的畫面,配合誇張的表情、聲音和動作。孩子是細節觀察的高手,他們能夠從你的表情中感受到,眼睛嘴巴向上彎彎是開心高興,眼角嘴角向下耷拉是難過傷心;可愛的聲音是小白兔的,可怕的聲音是大老虎的;快跑要晃動胳膊,安靜是把嘴巴的小拉鏈拉起來……
誇張的程度可以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慢慢收斂,但是這些細節的配合基本都要持續到學齡前階段。
③ 提問
提問的時機很重要,閱讀的時候不要看到什麼就問什麼,孩子沒有做好準備,對於不熟悉的問題很容易產生抗拒心理。也不要在今天讀到這個方法以後,就立刻在共讀時把大量的問題拋給孩子,而引起逆反心理。
「提問與回答」,也是一個需要時間過程,逐漸養成的習慣。拿到一本書,第一次讀的時候,儘量避免提問,先帶孩子通讀了解一下內容。
讀過幾次之後,低齡的孩子可以提出W式問題,即「這是誰?在哪裡?做什麼?」。比如《小熊寶寶系列》,這套書描繪的都是孩子日常生活內容,讀到《午飯》這本可以問孩子「小熊在做什麼呀?」,還可以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繼續問「你也像小熊寶寶一樣在吃飯嗎?」這種相互提問的方式會讓孩子將畫面與現實結合起來,更快地理解「吃飯」這個詞語的意思。
雖然問題不夠開放式,但是對於引導一歲左右低齡寶寶開口說話大有益處,父母建立的閱讀氛圍與語言攻勢極有可能提前引爆孩子的語言敏感期。
大齡一些的孩子,可以提問多一層邏輯思維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怎麼做?」。這些問題不一定直接體現在畫面中,需要孩子仔細聆聽,加入自己的思考才能得出答案。
比如《肚子裡的火車站》,讀完繪本問孩子,「如果媽媽不想嚼蘋果把它整塊兒的咽下去,可以嗎?」自然是「不可以」,接著問孩子「為什麼呢?」,答案是因為大塊的食物會砸暈肚子裡的小精靈,沒辦法用火車運輸出去,小精靈抗議的話肚子就會很疼。
這個看似簡單的答案其實考驗了孩子的多項能力,首先需要理解能力,理解故事內容,知道食物消化的過程;其次需要邏輯能力,能將大人提問的問題放回到故事中去,再次演練一遍消化過程;第三需要語言組織能力,將「不可以」的原因描述清楚。回答問題的思考過程,就是孩子表達能力提升的過程。
適當的提問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還能了解到孩子對於畫面的關注點,為下一次的提問積累經驗。
④ 扮演
閱讀中的扮演可以分為角色扮演與情境扮演兩種遊戲方式,這是引導孩子語言輸出的一個神秘法寶。
角色扮演遊戲:與孩子商討決定,每一個角色由誰扮演,故事進行到某個環節時,就需要模仿這個角色說話。孩子說的內容不需要和故事完全一致,甚至完全不同也沒有關係,這個行為主要是讓孩子參與到說話中來,將看到的畫面轉換成文字並將其表達出來。
比如《鱷魚怕怕牙醫怕怕》,這本繪本講的是一場鱷魚和牙醫之間的心理較量,全書都用極其簡單並且重複的語句,細緻刻畫了鱷魚和牙醫心理的戲劇性變化。他們本來相互害怕,但是鱷魚嘴巴裡的那顆蛀牙把他倆湊到了一起。鱷魚雖然害怕牙醫但為了蛀牙不得不面對牙醫;而膽小的牙醫雖然害怕鱷魚但是因為自己的工作職責不得不靠近鱷魚……
有趣的畫面配合對稱的文字產生的巨大反差叫人忍俊不禁。這個故事在進行角色扮演時,孩子的表達不會像繪本語言那樣簡練,但是沒有關係,無論什麼語言配合上表情和動作,都是孩子對於角色的理解認知與語言表達。
在扮演過程中,大人可以嘗試延伸劇情,比如學著牙醫戰戰兢兢地樣子問鱷魚「額,額,你的牙齒是怎麼壞掉的啊?」,借用這種話題,儘可能多地引導孩子去說、去表達。
情境扮演遊戲:還原繪本故事中的某一個場景,比如《好餓的小蛇》,和孩子一起扮演小蛇在地板上爬行,團成一團的毛巾或者襪子當做蘋果散落在地上。「小蛇們」到處爬行找吃的,發現一個「蘋果」,就把它塞到衣服裡假裝吃掉,餓了想找東西吃和吃到蘋果的開心都去引導孩子說出來。
再比如《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這個故事角色很多,如果家中成員不夠,父母可以扮演多個角色,通過聲音的變化加以區分,選取孩子最感興趣的情節進行演繹,家中的任何物品都可以拿來做為道具。這種扮演遊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身臨其境地感受故事情節,為了讓孩子更順暢地用語言表達自己。
親子閱讀是怎樣從輸入到輸出的
如果在剛剛聊到的輸入過程的方法中找到適合的,孩子是一定會開口表達的。但是每個孩子的理解程度與發育情況都不一樣,即使已經聽你讀了幾十遍,也不要想當然的認為「背都要背過了,你怎麼還不會講啊?」。語言的輸出要遵循孩子的生理發展特點,從說出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再到描述一個情節,最後講述完整的故事,循序漸進。
下面我們聊一聊語言輸出的過程。
① 單字詞語
我們經常給低齡寶寶讀一些關於身體大動作的遊戲繪本,這些動作往往配合動詞詞語,比如《蹦!》,講讀這本書可以一邊蹦一邊說,好玩誇張的動作會引起孩子極大興趣,忍不住模仿大人的嘴型發出「蹦、蹦、蹦!」的音節。
2歲後的孩子,詞彙量增多,人物類、動物類、生活用品類的詞語會陸續認知理解,使用孩子熟悉的內容,他們會更願意用自己的「知識」和你互動。鼓勵非常重要,不管孩子的發音是否準確,都要極力肯定,爸爸媽媽的笑臉和歡呼是孩子說出更多語言的最大動力。
② 短語句子
繪本故事源於生活,也歸於生活。很多套裝系列繪本,描寫的也都是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模仿故事裡的角色說話,實際上就是教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這些情況時怎樣說話。如果孩子希望你每天反覆讀同一本繪本,那就在TA最喜歡的環節犯一個明顯的錯誤,看孩子能否發現。
比如《媽媽,買綠豆!》,當孩子聽過多次之後,可以在種綠豆的環節說「阿寶發現了一顆漏掉的綠豆,拿給媽媽看,媽媽說『這麼小也沒有用扔了吧!』」認真聽的孩子都會大叫「不對不對!媽媽去找瓶子要種綠豆!」這時可以裝作恍然大悟的樣子「啊?是要種不是要扔嗎?哎呀是我讀錯了,那你來告訴媽媽這裡應該怎麼說。」
孩子說出阿寶和媽媽一起種下綠豆,正是使用自己的語言在表達,說完一定要稱讚「哇!寶貝你講的比媽媽講的還要好!」在孩子心裡,爸爸媽媽像超人一樣無所不知,如果能教給爸爸媽媽知識,那簡直是驕傲至極的事情,下一次再讀到這個情節,還可以請孩子幫忙,一定記得讀完給一個大大的贊喲!
③ 情節描述
我們看到有很多繪本作家,會在畫面的角落增添許多小細節。比如《晚安,大猩猩》,每一頁都會出現一隻扛著香蕉的小老鼠跟在大猩猩身後。比如《爺爺總是有辦法》,每一頁的最底部,都畫了在地板下生活的老鼠一家;每當爺爺想到新辦法為小男孩改制舊衣服時,剪剩下的布料都會被老鼠媽媽收起來,給老鼠一家製作精美小巧的服飾……
這些可愛有趣的細節,家長不要主動指出,引導孩子去找。這些連爸爸媽媽都沒有發現的小細節,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讓孩子將發現到的細節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這就是一個情節描述!
寫在最後
成年人講求厚積薄發,孩子同樣遵循這個道理。若要他們完整表達一件事情,就需要累積大量詞彙語句,培養表達的興趣。要知道,我們的孩子是在聽了數百上千遍的「爸爸媽媽」才嘗試張開嘴巴發出這兩個音節,又是無數遍的發音才使得「爸爸媽媽」成為印象最深刻的詞。其它語言的學習也需要不斷的聽和說,反覆練習。
所以,如果孩子需要你反覆讀同一本繪本,請不要煩躁,這正是語言輸出的最好時機。
親子閱讀的輸出會直接影響孩子入學後的看圖說話能力,但是輸出不等於背誦,比起一字不差的死記硬背,理解和表達能力更重要。我們讀的每一本繪本其實就是在教孩子怎樣做「看圖說話」。
在孩子的語言表達初期,沒有明確對錯,同樣一個畫面,孩子的演繹可能會更生動更有趣。所以對於每一次的小進步都請給予明確的鼓勵和表揚,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孩子自信心最初的萌芽就是從父母的嘴巴裡誕生的。我們的每一句鼓勵都是一滴水,孩子像剛發芽的小草一樣,需要我們滋滋灌溉。希望親子閱讀大軍隊伍中的每個人都能悉心培育,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