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高校在大灣區建校,你會選擇?

2021-03-02 移民留學早知道

嗨~朋友們好啊!我是已經開工了幾天的PINGOR~

這周連續見了好幾個學生客戶,都是直奔主題,問申請港校的事情。

首先擺明態度,港校儘管必然仍有一些不同政治意見的人或群體存在,但求學歸求學,我們的背後是中央和佔極大比例的能明辨是非的群眾,所以沒必要被過去的GD風波所影響心態或規劃。

受2020年疫情影響,全球留學大環境都進入了極端狀況,自然地,一大班本身計劃前往歐美的學生,必然在客觀情況,及家長父母的影響下,轉為選擇亞洲區域的高校,新加坡來來去去就三間,而且前二沒有一定水平也只是白給申請費,那麼港校自然又變成了應屆生的「香餑餑」了。

一時間下,發現很多群裡的中介朋友,大家溝通,反饋,談論的都是港校的2020fall申請情況了。

說起香港高校,base在珠三角的PINGOR,遇到的客戶自然大多數都是奔著交通便利,同時又是國際大都會,更不說學校排名出眾,含金量極高,之後不論是留港發展有IANG籤證,還是回到大陸發展,都有一個不錯的「敲門磚」。

港校在大灣區?

而說起香港高校和大陸,或者直接說,和當下最熱區域「大灣區」的關聯,除了已經建成的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位置:珠海),即我們平時簡稱的UIC外,還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之外,其實按照當前信息,越來越多香港高校開始到大灣區建設分校!

目前正在建設中的還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香港理工大學(深圳)、香港都會大學(肇慶)!最近又有了新消息!香港大學深圳校區建設方案有望落地!(可見深圳的教育資源真是豐富啊!...作為深中通道另一邊——中山人的我大喜!

根據深圳新聞網近日發布的消息,西麗湖國際科教城「部省市」共建方案正式出臺,重點推進的「四大行動」中就包括了:爭取北京大學深圳國際校區、香港大學深圳校區等一批高水平院校落地。

按照深圳的發展速度,相信從提案到計劃落成也不出幾年時間!可以想像的是,在將來,不用出境,或許就能在大灣區就讀港校,拿港校學歷!

港校在陸建設情況

沒有了海關這一關之隔,離家更近了,還能有香港含金量超高的學位!當下這麼看,其實香港高校在陸建設,對內地學生真的大大大大大的好。

值不值得讀?

港校在陸建校的首創,是2005年在珠海成立的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名字太長了,還是叫回UIC吧...)。

UIC的成立無疑在當時的年代是絕對的引人注目,畢竟當時還沒有什麼大灣區,此外,當時香港與大陸的經濟,文化,國際性相比之下,仍然有不少的優勢,特別是浸會大學的名聲在外,一時間不少家長和學生都對UIC充滿興趣和期待。

然後,發展至今,其實UIC的名聲已經沒有當時之響,一是大陸和香港各方面的差距縮小,甚至遙遙領先,二是學生和家長對於國際教育的視野已經不局限在香港,亞洲,英美澳加更是大多數家長的首選,三是不少外界的朋友會覺得,去讀UIC,只是讀書不好,家裡有錢(我當年沒記錯的話,學費就是要20萬一年了,現在不知道),給他去讀一個不錯的學校的。

因為有UIC作為參照物,可能有不少朋友會覺得其他的港校分校,也是只是"花錢讀名校"的一個路徑,甚至還有朋友會覺得是「野雞」,個人認為這種刻板印象首先是錯誤的,因為無論如何,不管是本校還是分校,最終獲得的文憑在內地認可度是一樣的,且師資也會保持與本校相當的水平,相同專業課程設置基本一致,該有的交流機會也都同樣會有,在教育水準上難分高下。

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有5所高校位列前100名,而中國內地僅有6所高校躋身百名榜單,且多數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省無一所高校挺進前300名。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為「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灣區的內地9市需要加強科創人才培養,而吸引香港高校來內地辦學,成為最易於實現的「捷徑」。鬥膽問一句,在家就能讀到,拿到世界前一百的名校畢業證書,難道不香?


潑點冷水

上面一通氣洋洋灑灑說了不少我的好的觀點,還是需要客觀點,說下我可能不太看好的觀點。

確實,港校在陸建校,首先學生在成本方面會大大減少,舉個例子,以最熱門的商科專業為代表,港中深的金融學專業學費25.8萬人民幣;市場營銷學19.8萬人民幣;經濟學16.8萬人民幣,這三個專業在港中文的學費分別是39萬港幣、26萬港幣和22萬港幣。


這裡就不要提生活成本了


但是!!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所建學校的教學質量,研究水平,師資配置,師生配比等等究竟是怎樣呢?

要知道港校中諸如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等,都是歷史悠久的名校,裡面的教授和科研人員更是在世界各地的名校畢業留港發展,這些沉澱和積累,絕對不是掛個名字,劃個地方,建一間學校就能說複製就複製,黏貼就黏貼的。

港校在大灣區建校,對於大灣區的長遠發展來說,確實從經濟的需求,還有文化的體現,都是一個極大的利好,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時間和經驗來打磨,港校在陸的分校,是水土不服,還是可以茁壯發展,有待時間來驗證,還有在讀學生的真實感受。

世界名校在其他地區,甚至國家的建設分校的案例也不少,諸如英國,澳洲,都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有開設分校,雖說文憑也是一致,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難道體驗是一樣的嗎?

誠然,大灣區中的大陸城市在將來絕對會成為最亮眼的明星,香港的國際都市地位依然不變,並提供其豐富的國際業務職能,但是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我個人不是太看好,這些港校在陸的分校,也能成長成一間非常非常優秀的本土大學。

確實,如果學生,或者家長的態度,只是為了拿一個好文憑,那麼這些港校分校絕對是一個好捷徑,但是不要忘記,始終知識是自己的,學到的都是自己,我相信再好的名牌大學,給學生的光環不會超過入職後的五年,時代發展得太快,立足當下,努力為自己紮下根基才是王道。


而至於香港高校在大灣區建校這種好事,當然也是見步走步了,如有機會,不如先問問自己是否有本事可以把握?

創作不易文末點亮【👍】給我一個支持吧

相關焦點

  • 香港三大高校挺進大灣區辦學 學者:提高大灣區創新創意水平
    目前已經挺進大灣區辦學的香港三所高校進展情況備受矚目。多位香港教育界人士日前對中新社記者表示,香港高校赴粵港澳大灣區辦學對內地與香港都有好處,亦將惠及學校和學子的長遠發展。  綱要提出,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作用。鼓勵粵港澳高校開展互認特定課程學分等各方面合作交流。
  • 三所香港高校挺進大灣區辦學 教育界人士:惠及學校學子
    ­  中共中央、國務院18日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綱要)。目前已經挺進大灣區辦學的香港三所高校進展情況備受矚目。多位香港教育界人士日前對記者表示,香港高校赴粵港澳大灣區辦學對內地與香港都有好處,亦將惠及學校和學子的長遠發展。­  綱要提出,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作用。
  • 對話灣區|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高校合作助力年輕人融入大灣區
    01 高校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黃玉山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教育合作發展。2016年,粵港澳三地28所高校成立粵港澳高校聯盟,香港公開大學就是其中的一員。過去的一年來,在黃玉山校長的領導下,香港公開大學一直積極探索在大灣區辦學的機會,終於選擇了落地肇慶市,計劃和肇慶學院共同開辦一所專業型和應用型的大學。
  • 粵港澳大灣區,中國高校雲集新中心,評香港城大第二校區選址東莞
    -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則在2019年6月落戶珠海,而今年一開始,香港城市大學也落戶了東莞。香港的大學,對於內地考生來說不是很容易考取,因為制度的不同,使得高考報志願的時候,大部分同學是不會去考慮香港的大學,這也使得香港的高校吸收內地的人才方面有缺失,本次香港高校在內地雲集,無論大學還是內地考生,都多了一種選擇,這也將使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更具活力。放眼世界,世界各大經濟騰飛的大灣區無疑是高等教育的中心。
  • 2020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排名!前二無爭議,深大僅第8,港大很不錯!
    在2020年校友會發布的我國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排行榜中,地區內兩所原985高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位居前二,之後是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以上高校位居國內前100,其餘高校排名詳情請看下圖。
  • 香港科技大學:連續三年亞洲第一,建校只28年
    這,就是香港科技大學!建校不到30年,香港科技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2019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學排名第37。排在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之前。求進,求新,創未來,香港科技大學的校訓,自帶向上、向前的動能。
  • 香港人到大灣區求學都選哪些專業?
    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近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以DSE成績直接報讀內地院校的港生比去年增加14%,數字創下7年以來新高;而報考廣東省高校的學生數量更是比去年增長22%。暨南大學本科生招生辦公室主任張桂國告訴記者,暨南大學今年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大對香港地區的招生力度,將對香港的招生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為香港地區培養優秀人才。在剛舉行不久的兩校聯招考試中,有超過2200名香港學生報考暨大,佔總報名人數的62%。「暨大將根據其考試成績,並參考中學階段的成績、操行評定、健康狀況等方面的情況,擇優錄取。」
  • ...高校深化合作為大灣區建設增添新動力 五邑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
    五邑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框架協議籤署儀式近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教授,協理副校長(科研支援)黃國賢教授,五邑大學黨委書記張焜教授,校長助理李愛梅教授及校董會主席吳榮治先生等出席儀式。
  • 香港青年李培:粵港澳大灣區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新華社深圳9月9日電(記者閆然)「你好,我叫李培,是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的創會主席。」剛落座,李培就迫不及待地跟記者打招呼。然後,他又笑了起來:「不好意思,我的普通話實在過於普通,我慢點講。」在香港出生、長大、就業,李培曾以為自己的人生會一直這樣下去。直到2017年,他在電視上看到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新聞——《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籤署。「那之前,我不知道什麼是粵港澳大灣區。有報導提到港珠澳大橋,還說以後香港要通高鐵,『1小時生活圈』這個概念『嚇』到我。」
  • 粵港澳大灣區十大高校排行榜,大灣區有哪些好大學?有喜歡的嗎?
    粵港澳大灣區是除京津地區、長三角地區之外,我國高等教育集群地帶,香港特區擁有香港中文大學等多所國際知名高校,而廣東省坐擁三所「雙一流」高校以及深圳大學等新興實力高校,澳門特區也有高速發展、潛力無限的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兩所黑馬高校。下面本文整理了粵港澳大灣區十大高校,一起去看看吧!
  • 粵港兩地高校深化合作為大灣區建設增添新動力 五邑大學與香港理工...
    五邑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框架協議籤署儀式近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教授,協理副校長(科研支援)黃國賢教授,五邑大學黨委書記張焜教授,校長助理李愛梅教授及校董會主席吳榮治先生等出席儀式。
  • 香港城市大學落戶惠州建千畝校園: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雙方此次籤約,是惠州加強與香港合作,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上學君發現,在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香港高校越來越多地到大陸辦學,這對深化粵港兩地科研、教育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也在積極籌劃新建理工科高校,這給廣大考生更多的選擇機會。
  • 覆蓋40所高校!大灣區將成立10個高校聯盟
    大會期間,審議通過了組建新專業聯盟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物聯網顯示聯盟、粵港澳高校生物電子學聯盟、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粵港澳高校會計聯盟、粵港澳高校工科聯盟、粵港澳高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聯盟、粵港澳高校質量聯盟、粵港澳高校交叉科學計算與理論聯盟、粵港澳大灣區環境生態工程聯盟、粵港澳高校機器人科技聯盟等10個,以及審議通過了《在粵港澳高校聯盟框架下組建專業聯盟的規範指引
  • 世界高校最新排名,中山大學力壓香港名校,成粵港澳大灣區No.1
    曾幾何時,香港的高校就像神一樣的存在。雖然知名度沒有清華北大他們高,但是由於有高額的獎學金,以及香港特區特殊的身份地位加持,還有未來的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居然也吸引過比較多的高考狀元前往。也曾引發過比較多的諸如去清北好,還是去香港高校好的討論。
  • 香港理工大擬大灣區建分校,目前在選址
    今天上午,粵港澳高校聯盟2019年青年學者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現場還舉行了粵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聯盟創盟籤約儀式。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衛炳江教授透露,香港理工大學擬在大灣區建立分校 ,目前正在選址中。在論壇上,中山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的專家教授們分別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創新合作、如何協同創新,同頻共振,服務大灣區等議題發表了看法。分校目標規模:容納2.7到3萬名學生衛炳江表示,香港理工大學面積不夠大,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加強在線開放課程聯盟建設
    中新社廣州12月19日電 (記者 郭軍)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年會19日在暨南大學召開。記者解到,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建設與合作進一步加強,聯盟會員高校增至82所,其中包括7所港澳高校。
  • 深圳、廣州、香港,誰才是粵港澳大灣區「智慧第一城」?
    大疆創新是創始人汪韜在香港科技大學讀研期間創立,後遷至深圳;商湯科技的創始團隊均出自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教授湯曉鷗創建的多媒體實驗室,總部則在北京;第四範式創始人戴文淵曾在香港科技大學訪學,師從計算機系教授楊強,後者也成為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創業地點也在北京。儘管三家獨角獸的創始人均來自香港高校,但都選擇了在內地創業和發展。
  • 香港教師:香港青年應該裝備自己 融入大灣區發展
    ,深圳創新科技的飛速發展,為香港青年帶來無限機遇;若要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香港青年必須要從語言和國情認知等多方面裝備好自己。  【解說】陳偉強談到,作為中國南方的「教育重鎮」,香港容納了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多年來源源不斷地為深圳乃至內地的創科發展輸入人才。他坦言,香港地域狹小,產業相對來說不夠多元,對年輕人來說施展才能的空間有限,他希望香港青年放眼中國內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尋找到全新的發展機遇。
  • 粵港澳大灣區將在2035年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高校
    記者從教育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新聞」板塊獲悉,《規劃》明確,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籤署,三年以來,粵港澳三地在教育、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等領域緊密合作,加快融合。就高等教育融合這塊來看,目前在大灣區內已經有3所和香港合作辦學的高校,佛山、東莞等珠三角各個地市也在和港澳各大高校共同推進合作辦學。
  • 香港理工大學大灣區分校正在選址,將與紅磡本部聯繫緊密
    10月31日,在中山大學舉行的粵港澳高校聯盟2019年青年學者論壇上,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衛炳江教授透露了香港理工大學大灣區分校的最新謀劃建設情況。目前,香港理工大學位於香港紅磡的校區歷史悠久,受用地限制,學校規模難以擴大。衛炳江透露,理大目前謀劃的大灣區分校,希望更像是一個校區,與理大本部有非常緊密的聯繫,而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