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教育部國際司司長許濤介紹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取得的先期成果和未來的行動規劃等。
與46個國家和地區籤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經審批的各類中外合作辦學共有2539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成果多多,下面一組數據帶你看——
1 教育互聯互通合作得到強化
在加強政策溝通方面,先後與46個國家和地區籤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其中,「一帶一路」國家24個,包括中東歐8國(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東南亞5國(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亞5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亞美尼亞);獨立國協3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南亞1國(斯裡蘭卡);東亞1國(蒙古);北非1國(埃及)。
在助力教育合作渠道暢通方面,根據中央部署,教育部和中央外辦等部門合作起草並由中辦、國辦轉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為廣大教學科研人員擴大和深化國際學術交流提供了政策支持,得到了廣泛歡迎和肯定。
在促進沿線國家語言互通方面,教育部國際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籤署合作協議,支持該校通過引進國外師資、公派留學、與國外高校開展合作等多種方式,使該校開設的外國語言專業在2018年達到94種,實現外語專業設置全覆蓋。
在推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方面,重點組織開展國別和區域研究,全面加強對沿線國家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和理解,為推進民心相通提供智力支撐。一是設立專項課題,共發布了141項研究課題,其中70項涉及「一帶一路」的46個沿線國家。二是形成系列智庫報告,設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究智庫報告課題,系列報告覆蓋66個沿線國家,一國一本,共計66本。
在推動學歷學位認證標準連通方面,推動落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承認高等教育資歷公約》,協調世界銀行編寫了《關於國際教育趨勢及經驗的政策建議》,由我國牽頭組織制定了《亞太經合組織教育戰略》《中國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
2 人才培養培訓合作得以深化
在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方面,實施《留學行動計劃》,2016年共選拔226名國別區域研究人才赴34個國家,選派908名涉及37門的非通用語種人才出國培訓進修。 「留學中國」品牌逐步形成。注重來華留學高端人才培養,設立卓越獎學金項目,培養發展中國家青年精英和未來領導者;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每年向沿線國家額外提供總數不少於3000個獎學金新生名額。優化來華留學政策法規環境,構建完整的來華留學政策鏈條,新出臺了《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規定》等文件、大幅提升政府獎學金學歷生比例(已達90%)、加強來華留學質量建設、建立質量標準體制和質量保障機制,推動品牌專業和品牌課程建設不斷升級。推動高校加強來華留學品牌課程、專業建設,評選出第二期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150門。
在實施「絲綢之路」合作辦學推進計劃方面,一是中外合作辦學水平穩步提升,已進入「提質增效、服務大局、增強能力」階段。截至目前,經審批的各類中外合作辦學共有2539個。其中,本科以上層次項目和機構1248個,高職高專層次項目和機構928個。推動了一批示範性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浙江大學愛丁堡聯合學院等15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57個合作辦學項目。二是境外辦學穩妥推進。截至2016年,我國高校已在境外舉辦了4個機構和98個辦學項目,分布在14個國家和地區,大部分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4個機構分別是寮國蘇州大學(2011年批覆設立)、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2013年批覆設立)、雲南財經大學曼谷商學院(2013年批覆設立)、北京語言大學東京學院(2014年批覆設立)。開設專業包括中國語言文學、中醫藥、中醫針灸、中國傳統武術、體育教育學、工商管理、法律、教育學、金融與投融資管理、哲學、法律、學前及特殊教育、航海技術、烹飪工藝與營養、新聞及傳播學等。
3 共建絲路合作機製得以推進
在加強「絲綢之路」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方面,2016年,人文交流蓬勃發展,各項活動舉辦水平達到了新高度,劉延東副總理用「非常順利、非常成功、非常滿意」給予了高度評價。2016年通過包括中俄、中印尼在內的六大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共籤署86項合作協議,取得400餘項成果,共有10萬多名中外來賓與會參加相關活動,為我國外交健康發展進一步夯實了社會與民意基礎,教育國際合作在人文交流機制平臺上得到實質性推進,如中國-東協啟動實施「雙百職校強強合作旗艦計劃」「千名中小學教師交流計劃」等。今年將新拓展中德和中南非高級別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
在實施「絲綢之路」教育援助計劃方面,開展了「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教育援外行動,在中非各選擇20所高校開展一對一長期穩定合作,鼓勵合作雙方在各自優勢學科、特色學科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與交流,包括合作科研、教師培訓、學術交流、師生互訪、共同開發課程、聯合培養研究生等。2016年針對「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開發了網上申報系統,共有北京大學等18家高校申報了25個項目。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如何引領推進教育行動?
從去年開始,教育部積極配合高峰論壇籌備開展配套活動,通過精心準備、密集磋商,目前已和有關國際組織、沿線國家達成共識,將陸續籤署系列教育合作交流和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其中部分成果將列入高峰論壇成果。在「民心相通」平行會議上,也有重要的成果展示設計。
「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未來要做哪些事?
國際合作省部籤約共建是「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形成突破的重要抓手,總體有8個重要節點:
1 形成思路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文件如何落地,一直是高度關注的問題,需找到一個抓手予以實質性推進。在與新疆等地方教育部門的溝通磋商中,形成了「與沿邊為主、國家對其『一帶一路』建設有明確定位、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基礎薄弱的省份籤約,給予實質性支持開展共建」的思路。
2 啟動籤約
在各地共同努力下,2016年先後完成了8省區的籤約。
3 列入重點
2016年的籤約工作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廣泛關注。陳寶生部長指出,省部協議的形式很好,是一個互相支持的很好的機制,不是單向的,成果是雙方合作的結果。目前,籤約已作為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重要舉措,被列入了國家教改領導小組2017年工作要點,也列入了教育部工作要點。
4 完善布局
按照教改辦要求,今年,教育部進一步與5省1市完成籤約,使籤約總量達14家省、區、市,基本實現了與主要節點省份籤約的全覆蓋,基本形成了省部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網絡。
5 對接推進
協議籤完後關鍵看落實。為了將協議落地,教育部和籤約省份制定了初步的協議文本分工方案,目前已經完成了省裡提方案、司裡和四家外事直屬單位提意見並向省裡反饋的「一上一下」。借今年籤約的機會,又由國際司和直屬單位舉辦開放日,圍繞分工方案與14個地方省廳的同志對接交流,充分溝通,進一步明確各自職責。在此基礎上,將很快形成「二上二下」的最終分工方案。
6 宣傳推進
按照中央、國務院對「一帶一路」建設宣傳的總體安排,擬請媒體到14個籤約省份深入採訪宣傳,進一步推進各地項目落地。
7 培訓交流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下半年擇時組織開展「一帶一路」籤約省份為主的培訓和經驗交流,將共建推向深入。
8 總結呈報
在培訓會後,全面總結進展情況並形成下一步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