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燙的好,還是溫的好,溫度越高是不是效果越好?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灸溫,到底是溫的好,還是燙的好。
一、艾灸,是「灸」不是「炙」,艾灸不是烤肉,並非越燙越好。
首先,我們來看「灸」這個字,「火」上面一個「久」,從文字角度來說,「灸」是形聲字,「久」表示音,「火」表示意。就是說,灸作為一種以火調病的方法,必須「久」「火」結合,只有時間和火力都到位,才能發揮作用。關於時間,大家都能理解,那麼火力呢,是不是越燙越好呢?這就涉及到艾灸的原理了——艾灸講究入穴,就是要將陽氣的能量以及艾的藥性順著穴位進入身體裡面,所以艾灸就是藉助毛孔的打開、穴位的開闔、經絡的疏通,把陽氣及藥性穿透進身體的一個過程。說白了,艾灸重在陽氣和藥性的滲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灸之要,氣至而有效」,得氣才是關鍵。至於溫度,它相當於一個負責打開毛孔的導體,主要起到「開穴」的作用。
二、燙與不燙:因人而異,因穴而異;
在施灸時,我們常遇到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是,同樣的溫度,同樣的穴位,有的人覺得很燙,有的人沒感覺;
另一種是,同一個人,同樣的溫度,有的穴位覺得很燙,有的穴位沒感覺。這就說明:燙與不燙,因人而異,因穴而異。
1、從人體角度劃分
①從年齡劃分:
熱敏感度為:孩子>成年人>老年人,就是說,孩子的熱敏感度最高;
②從性別劃分:
同等年齡段,女性比男性的熱敏感度要高;
③從體質劃分:
有些人群由於疾病原因(尤其是糖尿病人、腦出血病人、腦血栓病人),導致神經不敏感,就是說,明明溫度已經很高了,但他還是感覺不到熱,這種情況下,皮膚就很容易被灼傷,給他們艾灸時,一定要注意對溫度的把控。
寒性體質和氣血虧虛者,熱敏感度相對較低,因為虛寒嚴重,體內寒氣就會與熱量相抵消,相對來說,不太容易感覺到熱,此時應該加大灸量,即增加單穴艾灸時間和頻率。
借這個機會,跟大家談談艾灸的「熱量黑洞」現象。這種現象常見於體質特別虛寒的人,這些人在灸到某些特別適合的穴位時,就會表現出對熱量的強烈吞噬性,明明溫度已經很高了,但他們就是不覺得燙。這種情況下,只要多灸幾次,他們對熱量的無限吞噬狀態就會逐漸減少,身體狀況也會逐漸好轉。
2、從穴位角度劃分:
首先,不同部位的穴位劃分:穴位不同,熱敏感度本身就有不同,這是天生的,跟神經分布的密度有關;其次,相同部位的穴位劃分:如果艾灸一片區域,其中一個穴位比其他穴位明顯感覺到燙,往往說明此處經絡瘀堵嚴重,致使熱量無法滲透下去,也就是說,燙的部位大多是有問題的部位(此時應該多用手揉,疏通經絡)。
三、艾灸最適宜的溫度是多少?
關於「艾灸最適宜的溫度是多少」,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朱兵等專家特別做過研究。在研究論文《不同熱灸溫度和面積刺激對神經元的激活作用》中,專家們得出結論:艾灸面積與溫度一定時,可以產生治療效果,但並非面積越大、灸溫越高越好。比如,當灸溫為40℃、42℃時,不管灸多大面積也不產生效應,而當溫度在44℃-52℃之間,SRD神經元總能被激活。而人類對於熱刺激誘發的痛閾(指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在45℃左右,考慮到散熱及個體等因素,可以比這個溫度稍高一些。也就是說,既能發揮作用,又不引起疼痛, 是艾灸最適宜的溫度。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原因上文已經說了——個體及穴位的熱敏感度不同。
四、如何艾灸,才能效果最大化?其實,我們關心灸溫,並非是關心溫度值本身,而是想讓艾灸效果最大化。那麼,如何艾灸,才能效果最大化呢?
1、灸至得氣:上文說到,「灸之要,氣至而有效」,因此得氣是極為關鍵的一條!「氣至」就是:表面不熱深部熱,局部不熱遠部熱,此處不熱他處熱(或者麻、脹、痛及其他非「燒灼皮膚」的熱感)。也就是說,灸療的要點,在於「得氣」,通過艾灸某一個敏感的地方,讓這個地方發生「感傳」現象,從這個地方傳到其他地方,就說明有效果。如果沒有這種感覺,僅僅是皮膚感到燒灼、燙痛,就會表面熱深部不熱,艾草的藥性就難以滲透,就只是在做無用功,或者效果很差。
2、灸出灸感:灸感通常有10種表現:酸、麻、脹、痛、癢、冷、熱、風、寒、涼。那麼,如何獲得灸感呢?首先在於找到熱敏穴!熱敏灸提出者陳日新教授研究發現:機體在疾病狀態下,其體表部位會出現一種極為特殊的「反應點」,這種反應點對於艾條溫和灸法極為敏感,會產生許多特殊反應,故稱之為「熱敏點」,出現率平均可達70%左右。疾病痊癒後,熱敏點出現率下降至10%-15%左右。我們所說的熱敏穴就是熱敏點,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並且每個人的熱敏穴位置不一樣。怎樣找到它呢?
以文章中的穴位位置為出發點,在它旁邊不超過一釐米的範圍內尋找最佳敏感點。最後能發現即使放在上面,也感覺不到皮膚熱,而是裡面發熱,或者其它地方發熱,那麼就在這個位置艾灸。只要找到熱敏穴,艾灸的療效就會倍增!需要說明的是,灸感的出現受取穴、身體狀況等因素的影響,沒有灸感並不意味著沒有作用,大家不要著急,順其自然。
3、灸出排病反應:有些人艾灸過後,經常出現症狀比之前加重,或多年沒出現的症狀突然發作,或染上新病等現象,這些就是「排病反應」。出現排病反應是體內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艾灸通過經絡腧穴的傳遞,調整人體氣機,陽氣提升之後,正氣就會增強,就有能力與病邪抗爭,病邪在體內寄居很久,自然不會輕易就範,就會頑強抵抗,二者相互博弈,身體就會出現排病反應。
需要注意的是,排病反應不是副作用,此時應該繼續艾灸,讓體內正氣越積越多,最終將病邪驅逐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