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既然悔悟戾太子之死,為什麼不給其平反,厚待戾太子後人

2020-12-20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巫蠱之禍連歲不決,直到後元二年(前 87)二月,還餘波未息。當時武帝患病,往來長楊、五柞宮,因望氣的方士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就派遣專使疏錄京師各官府獄中案犯,不分輕重,一概處殺。戾太子孫詢,也險些遭害。詢原名病已,生數月就遇上巫蠱禍起,受牽連入郡邸獄。

廷尉監丙吉受詔治巫蠱郡邸獄,見而生憐,就挑選女徒小心保養皇曾孫。內謁者令郭穰奉旨到郡邸獄提取皇曾孫,丙吉閉門不納,說:「他人無辜而死猶不可,況親曾孫乎!」拒守到天明。郭穰還報武帝,武帝竟因此恍然大悟,於是大赦天下。巫蠱之禍至此才告結束。

倘若不是丙吉,戾太子之孫宣帝劉詢早已被殺,要知道這是在漢武帝悔悟殺太子之後三年。

一、巫蠱之禍的深層次分析

漢武帝曾因太子劉據「性仁恕溫謹」,「材能少,不類己」,而動過改換繼嗣的念頭。後來他放棄了這一念頭,主要是考慮到身後需要一個「守文之主」。《資治通鑑》卷二二描述其後武帝與戾太子的關係說:「上每行幸,常以後事付太子,宮內伏皇后;有所平決,還,白其最,上亦無異,有時不省也。上用法嚴,多任深刻吏;太子寬厚,多所平反,雖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悅。皇后恐久獲罪,每誡太子,宜留取上意,不應擅有所縱舍。上聞之,是太子而非皇后。

武帝明明知道太子的性格,政見及統治作風都與自己不同,卻不加斥責,反加以肯定,應是出於日後守成的需要。

按照武帝最初的構想,一旦事業成功,轉入守成,父子倆的分歧便會消失。然而由於通西域一項任務的追加,武帝雖按時舉行了封禪大典,卻未按時實現政策的轉折。政見分歧的武帝父子長期並處一朝,導致朝廷分裂,群臣圍繞皇帝與太子逐漸形成對立的兩派。

上引《通鑑》之文接著說:「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毀之;邪臣多黨與,故太子譽少而毀多。太子與皇帝對立,必然處於劣勢,未必全是由於「邪臣多黨與」。帝黨大臣為了自身的安全,為了避免日後遭受新君的打擊,而要設法消滅太子黨,也是情理中事。結果,政策轉折的拖延,引起了激烈的朝廷黨爭,加上江充等償臣小人作用其間,終於爆發了徵和二年的巫蠱之獄,使太子一黨包括衛氏宗族幾乎被一網打盡。

不過,群臣「深酷用法者"要消滅太子黨,必須獲得皇帝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田餘慶先生指出,徵和二年的巫蠱之獄「是針對衛氏而發的,其目的是為了更換後宮和更換繼嗣,而更換繼嗣是更為主要的目的」,江充等人所行,「客觀上都是在實現漢武帝改換繼嗣這一政治目的」。這一判斷是正確的。

《漢書》卷九七《外戚傳》「孝武鉤弋趙婕妤,昭帝母也,家在河間。武帝巡狩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既至,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時伸。由是得幸,號曰拳夫人……大有寵,太始三年生昭帝,號鉤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日:『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

此事發生在巫蠱之獄前三四年,正是武帝與太子的矛盾日漸激化之時。在這一背景下,關於鉤弋母子的種種奇聞,隱約顯示出某種政治含義,似乎向世人暗示著什麼。司馬光點破了其中的秘密。

《資治通鑑》卷二二臣光曰:「為人君者,動靜舉措不可不慎,發於中必形於外,天下無不知之。當是時也,皇后、太子皆無恙,而命鉤弋之門曰堯母,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愛少子,欲以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蠱之禍。

「奇女」「堯母」云云,表明武帝有「奇愛少子,欲以為嗣」之心。江充之流正是因為看清了這一點,才敢於公然陷害皇后、太子。

二、為戾太子平反而未厚待太子後人原因

武帝晚年再次萌發更換繼嗣的念頭,不是由於太子劉據有什麼變化,因而不再適於做日後的守文之主,也不是由於少子弗陵比劉據更適於「守文」,而是由於武帝自己對其事業發展過程的構想發生了變化,因而不再需要一個守文之主了。

《漢書》卷九七《外戚傳》「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又感其生與眾異,甚奇愛之,心欲立焉。顯然,武帝此時需要的是一個「類我」的繼承人。拋棄「不類已」的戾太子,代之以「類我」的鉤弋子,是武帝晚年對身後安排所做的重大調整。這意味著武帝賦予繼嗣的任務不再是「守文」,而是繼續完成其未竟的事業。

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可能與當時的西北形勢有關。如前述,太初四年伐大宛勝利後,武帝「意欲遂困胡」,再次發動了對匈奴的大規模徵伐。但漢軍經過數十年徵戰,已是強弩之末,力不從心,故一再失利。這使武帝逐漸意識到要在短期內徵服匈奴是很難的,對西域的經營和對匈奴的戰爭可能要長期進行下去。

而武帝此時已年過六旬,來日無多,為了使其畢生的事業不致功虧一簣,更換繼嗣,使既定政策能繼續下去,便有其必要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鉤弋受寵,弗陵出生,武帝遂以「堯母」之命向世人透露了改換繼嗣之意,其後又指使或縱容江充之流大興針對太子的巫蠱之獄。

後來,武帝一一除掉迫害太子的人,為太子謀反罪名昭雪,做思子宮和歸來望思之臺以示思念,又發布輪臺之詔,停止大規模出師徵伐。然而,為太子昭雪並不意味著承認太子無「過」。《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宣帝即位後命群臣為太子議諡,有司根據諡法「諡者,行之跡也」的原則,認為太子應諡為「戾」,得到宣帝批准。案《逸周書·諡法解》「不悔前過日戾。」宣帝及有司為太子選定這一諡號,肯定是沿用武帝對他的評價。

《武五子傳》日:太子「少壯,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江公受《榖梁》。及冠,上為立博望苑,使通賓客,從其所好,故多以異端進者」這段文字暗示太子在學術和政見上是有「過」的,很可能來自關於太子事件的官方結論。

發布輪臺之詔也不意味著武帝又改變了主張,又回到原來的思路上去,從此放棄了「天下遠近小大若一」的最終目標。他只是推遲了徵服匈奴的時間,放慢了經營西域的節奏,使百姓得以喘息,使國力得以恢復,使對外戰爭引起的社會矛盾得以緩解。

經過上述一系列鋪墊,武帝臨死命鉤弋子繼位,又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居「中朝」輔政,桑弘羊、車千秋執掌外朝事務。需要指出的是,這不是一個純粹「守文」的班子。武帝寄於他們的希望是繼續完成自己的事業。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劉病已的太爺是漢武帝,他爺爺是戾太子劉據,那麼他父親是誰
    漢武帝對中國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他打擊匈奴的手段和決心使得大漢族有了自立於天地間的底氣。他的父親也是個人物,就是戾太子劉據。為什麼說他是戾太子呢?主要是因為他是太子,可是沒有順利登基做皇帝。在漢武帝晚年的時候,發生了巫蠱之案,劉據就成了這一場災難的犧牲品。他主動發起了反抗,可惜哪裡是漢武帝的對手呢?最終全家都遭到了滅頂之災。
  • 太子成為高危職業?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為什麼都喜歡廢太子?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太子這個職業是普遍存在的一個高危職業,為什麼說太子是高危職業呢?那是因為太子的上邊還有一位真正的統治者,那就是皇帝。 不過,究其根本,對於皇位的渴望以及權力的鬥爭還是最直接的引子。 因母親失寵被廢的太子 首先,說一下漢武帝所確立的太子,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就是因為母親失寵,所以才會被廢。
  • 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如何報復殘害太子的小人?天子之怒,伏屍百萬
    公元前91年,在強大的漢帝國中樞——長安,發生了一起史無前例的大型政治事件——巫蠱之禍。而這場事件,也給晚年的漢武帝,帶來了無數的後悔與傷痛。戾太子劉據,衛子夫侄子,也是漢武帝的第一個兒子。對於這個兒子,漢武帝起初對他傾注了所有的愛。為了培養他,曾花費了極大的成本。
  • 「巫蠱之禍」後的天子之怒,是漢武帝的真情流露,還是欲蓋彌彰?
    今天給大家講一件出自《資治通鑑》的著名歷史事件「巫蠱之禍」。」巫蠱之禍「是漢武帝後期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幾乎動搖了國本,因這起事件牽扯而死的人多達幾萬人。事件始末:漢武帝後期,宮中興起巫蠱之術,漢武帝對巫蠱之術心存疑懼,受漢武帝寵信的都尉江充就趁武帝生病之機,假稱武帝生病原因是因為巫蠱引起的,漢武帝就命江充去審查此事。江充之前得罪過太子,怕太子繼位後對自己不利,於是就指使人誣陷太子,聲稱從太子宮內搜到的木人最多。
  • 漢武帝晚年荒唐,此事表現最明顯
    在政治上,史載漢武帝「用法嚴」,多用酷吏,喜歡搞一大堆刑事案件約束百官;而太子卻「寬厚,多所平反,得百姓心」。對此漢武帝更生氣了:合著讓我唱白臉當壞人,你跑出來唱紅臉,好人都讓你當了?朝堂上的酷吏們自然也不喜歡太子:要是這樣一個「仁慈」的儲君,將來繼承了皇位,那還要我們這些酷吏做什麼呢?
  • 漢武帝殺江充全家,是為了報復他陷害太子嗎?漢武帝另有用意
    不過,由於漢武帝的手段太過殘忍,而且他所殺的人太多,並且是一波又一波的殘殺。因此,很難說漢武帝在巫蠱之禍前期的作為是因為被蒙蔽,而其後期的作為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報仇。為什麼這麼說呢?江充充分利用這一點,挑撥漢武帝和太子劉據之間的關係,造成漢武帝對劉據的不信任,以及劉據害怕被誅殺而造反的事實。而江充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他和太子劉據是有矛盾的。如果漢武帝去世,劉據當了皇帝,那麼江充肯定會受到打擊,小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難說。
  • 漢武帝因讒言錯殺太子,猛然醒悟後,復仇不按套路出牌
    另外,她的外甥霍去病少年英才,深受漢武帝器重。如此一來,劉據又多了左膀右臂,太子之位穩如泰山。但是,福禍相依,何況有些事情根本無法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劉據前途也不甚明朗起來。家族勢力逐步瓦解,父子感情疏離公元前119年,漢、匈大戰於漠北。此戰過後,匈奴再遁,霍去病登臨瀚海,封狼居胥,衛青「卸甲歸田」遭冷落。
  • 當年漢武帝殺母立子,怎麼狠心下得了手?太子不會恨漢武帝嗎?
    也就是說,如果妃嬪生下的兒子能夠成為太子,那太子的生母或者養母自然能夠享盡榮華。當然了,在封建王朝中,殺母立子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兒子立為太子,母親必須被賜死。比如說漢武帝時期,因為太子太過年幼,擔心太子會被母親控制,就曾殺死太子之母。
  • 從《漢武大帝》看帝王心術:廢太子劉榮之死
    竇太后,慄姬(劉榮之母)等人劇照看過電視劇《漢武大帝》的讀者想必都知道,漢景帝最初所立太子並非劉徹(即漢武帝),而是慄姬的兒子劉榮,但因為種種原因,劉榮最終失去景帝的信任,先是被廢去太子之位在景帝的授意下,最終在獄中自殺而死。縱觀整個封建社會,大家可以發現一個規律:歷朝歷代被廢太子的結局都非常慘,他們一旦被廢,幾乎必死,甚至連同子女也要被斬草除根,例如隋代楊廣即位,立即假擬文帝詔書,賜死廢太子楊勇,楊勇的五個兒子也全部被處死。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以劉榮為例進行分析:首先,劉榮曾經太子的身份,使得他身邊有一班曾經擁戴過他的重臣。
  • 漢武帝繼位,是因為劉榮太子被廢,而這其中誰是忠實功臣呢?
    ,他已經決定不立粟姬為皇后,正愁這事情沒人上奏,景帝大怒,順水推舟的,廢劉榮太子的事情就這樣解決了。幾個月後年僅7歲的劉徹,也就是漢武帝就被立為太子,王美人也就被封為皇后,最終粟姬陰鬱而終。首先受到牽連的是曾為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太尉周亞夫,因為皇帝廢立太子劉榮時,周亞夫強烈的反對,為此,景帝開始疏遠他,為了避免他給劉徹造成威脅,景帝把他列為清除的對象,首先免除他的職務,也就是免除他的兵權,把他降為丞相,之後景帝又是百般的刁難,故意找藉口將他抓捕。
  • 他親手殺了太子,反而讓權臣輔佐幼主,歷史上絕對少見
    武帝殺完了劉據才覺得身邊人少了,人老了也就內心孤獨了,冷靜下來一想自己有愧於人,悔之不及,他們不是平常父子見面,生在帝王家未有宣詔不能隨見,反倒是些親近小人有了可乘之機,為保自身不惜以身犯險作亂為之,武帝本就不喜歡有疑慮,而且可用之人也多,生怕威脅到自己皇位先做了再說。漢武帝的心真狠,為了皇權,連親兒子都要殺,若無輪臺罪已詔,武帝的歷史評價將歸於「暴君」一類。
  • 三次巫蠱之禍,十萬餘人喪命,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因何晚景悽涼
    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是自己的表姐陳阿嬌。漢武帝的太子之位是依仗自己的姑姑館陶公主得來的,因此阿嬌十分驕傲,夫妻相處從不肯稍作退讓。而漢武帝也不是能忍氣吞聲,做小伏低的主。時間一長,少年夫妻的情分也就消磨的差不多了。大概是近親結婚的緣故:漢武帝與阿嬌成婚多年,一直沒有子女。
  • 劉據如果不自殺,會不會還有繼位的希望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侵刪不會,劉據造反是實據,板上釘釘的事情,天家無情,漢武帝一代英主絕對不會允許有人造反。自己兒子尤其不行,劉據即便不自殺,漢武帝也得賜死劉據。即便漢武帝知道自己錯了也得處死太子,然後再找替身鬼,而事後漢武帝就是這麼幹的,退一萬步說,即便漢武帝不殺劉據,劉據也是罷黜。肯定也當不了皇帝。
  • 「子弱母壯,必亂天下」讓漢武帝劉徹賜死鉤弋夫人,到底是誰之過
    漢武帝 劉徹漢武帝劉徹為了防止自己死後主少母壯、呂后之事重演,武帝將劉弗陵的生母賜死。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劉徹頒布詔令,冊封劉弗陵為太子。於是戚夫人憑藉著劉邦對自己的寵愛和兒子的優勢,野心開始膨脹,她經常對劉邦哭鬧,還常常枕邊細語地勸求劉邦改立太子,並且屢次陷害當時的太子劉盈(漢惠帝),欲從呂后手中為兒子奪取太子之位。這樣一來,呂后便對對戚夫人恨之入骨。
  • 兒女慘死,絕望自盡,漢武帝沒給她平反
    衛子夫就在漢武帝18歲那年碰上了他。她出現的時機非常好,因為年輕的漢武帝正因為受到竇太后制約、不能大展拳腳而鬱悶。與此同時,他娶的第一個皇后陳阿嬌脾氣驕橫,兩人感情不和,礙於陳阿嬌母親是扶持自己登基的館陶公主,竇太后又威勢重,漢武帝不敢廢后。
  • 劉徹被立為儲君後,漢景帝為什麼要逼死廢太子劉榮?
    江陵百姓因此流涕竊言:「吾王不反矣!」不久後,劉榮果然自殺於中尉府。 從司馬遷的記載中可知,劉榮是因為侵佔宗廟土地修建宮殿而獲罪,最終死在了中尉府。誠然,劉榮遺傳了母親的愚蠢,儲位被廢後仍不懂低調保命的道理,大張旗鼓築宮享樂,這無異於作死。但是,即便是劉榮私自修建宮殿,即便是真的侵佔了宗廟土地,又何至於死罪?怎麼就畏罪自殺了呢?
  • 王政君的丈夫和漢武帝是什麼關係?
    從《漢武大帝》這部經典電視劇中人們知道了漢武帝年間的那場悽慘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兵敗自殺,而從《烏龍闖情關》中很多人又知道了漢武帝的曾孫,也就是劉據的孫子劉病已從那場禍亂中僥倖活了下來。活下來的劉病已在民間長大,深知民間疾苦和漢朝的問題,所以他在即位後積極發展生產,穩定政局,從而形成「孝宣之治」。
  • 太子胤礽給康熙帶了綠帽子,康熙為何沒有追究,反而復立了太子?
    《雍正王朝》裡有這樣一段,太子胤礽與康熙的妃子鄭春華偷情,被康熙發現。太子自知自己被廢就在眼前,而此時政局已開始不穩定,十四爺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便與八阿哥密謀偽造了太子的調兵手令,給康熙製造了一個太子派兵謀反的假象。
  • 兒子為太子,生母就會被處死,北魏時期,為何會出現「子貴母死」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各朝各代規章制度各不相同。皇帝作為最終的統治者,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職業,他不僅要治理國家,防範外族侵略,更要顧及後宮安穩,兒子們不要因為爭奪皇位而內亂,更要擔心自己的位置是不是能做安穩。正是如此每一任皇帝都會額外看管好內宮內政,對於太子的選擇與安排上也是十分注重,一點兒都不能含糊。
  • 此人年紀輕輕就是太子,鬍子白了仍未登基,於是對父皇說了一句話
    雖然太子作為王朝接班人,其身份誰也不敢輕視,然而太子在登基之前,即使謹小慎微,也難保哪天就因為風言風語而與儲君之位失之交臂。在歷史長河之中,甚至不乏眼看就要登基,卻被小人誹謗致死的儲君,比如漢武帝時戾太子劉據,就因酷吏一句誹謗之語而亡命天涯,最終自殺身亡。可以說,要想穩坐儲君之位並非易事,每時每刻都得如履薄冰,謹慎應對朝中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