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說,「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始稱於春秋的杭州吳山,現留有眾多的摩崖石刻,在我看來,這也是吳山的「好」,且不一般。這「好」於我,有一份記憶,有一份懷念,也有一份溫存。然而,這些掩映在吳山草木蔥綠之中的「書」,一些為人所知,一些則不為人所知。
吳山石刻大多為題記、詩句、題字等。吳山的題記傳承有序,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最早為青衣洞旁的「大唐開成五年」的「南嶽道士邢令聞、錢塘縣令錢華記,道士諸葛鑑元書。」這也是杭城最早的石刻之一。除此,三茅觀舊址有宋代尚書省公文題記,寶成寺麻曷葛剌造像旁有記載造像祈福的元代題記。至明清,由於刻記時間近,也多可見;至近代,有「中華元年浙江體育會成立」題記。
至於詩句,感花巖有「春風小院初來時,壁間惟見使君詩。應問使君何處去,憑花說與春風知。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今年人老矣。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裡。」雲隱洞則清人留下「半壁玲瓏通造化,一輪明月照前川」、「我來海國三千裡,君在蓬萊第一峰。」這些詩句,多是對自然風物的詠懷,抒發了詩人心中的情感,為吳山添就一份風雅。
題字有名址的則有「瑞石古洞」、「感花巖」、「第一山」、「青衣洞天」等;有明志的則如「雲山萬古」、「逸趣」、「歲寒松竹」等;有明示的即「蠶桑女學」等。以上,大致構成了吳山石刻的基本內容。除此之外,另有一些也都因吳山存在而存在。
吳山石刻的作者大多為學者、詩人、書法家等,如學者有朱熹、朱術珣等。據傳「吳山第一峰」,為南宋理學家朱熹所撰。其實,19歲時,朱熹便到杭州,應科舉。那時的吳山,位於皇城根旁,香火鼎盛。朱術珣,則在《崇禎記聞錄》有載,其為官拜戶部主事,撰有《汝水巾譜》一書。書法家有米芾、吳東升等。米芾,在宋元豐八年(1085年),曾官任杭州,事從事一職。而明人吳東升,則為本杭的書家。
同時,也有既是學者、詩人,又是書法家的,如寫「紫陽洞天」的胡纘宗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其寫有多部著作、一手好詩,又善書。凡在吳山留有「書法」的人,大多生前與杭州有過交集,或與吳山有過「親密」的接觸。但也有例外,如嶺南徐慶超,卻是清朝一個武進士,當然這是個例。除此之外,吳山「書法」的作者,也有一些為歷史人物和名人,及無名氏,是他們一同書寫了吳山的「書」風。
吳山石刻的尺幅大小皆有,大字尤多。舊重陽庵址,有「青衣洞天吳山福地十方大重陽庵」14個字,其中「青衣洞天」,字徑約20釐米;「十方大重庵」,字徑約33釐米。清人在《重陽庵集》有記載,「池上巖立若削大刻」,這「大刻」就指這幾個字。另外,在字高34釐米的「感花巖」下,有「歲、寒、松、竹」4個大字,直列2行,單字逾70釐米。近年發現的,「忠、孝、節、義」4字,字則更大,其中「義」字,長2.20米,寬1.50米,恐為吳山字之巨。不遠處,另有「壽」字,為1米上下。此外,「逸趣」、「為壽者相」、「吳山第一峰」、「第一山」也皆為大字。這些在吳山壁上的摩崖石刻,構成一道「書」風。
可以看到,字從宋往後開始逐漸「變」大字,這也符合明清之後書風——大字熱的興起。並且這時的大字也以楷書為主。例如,寫「歲、寒、松、竹」的明人吳東升,時在杭時就以寫大字得名,據《杭州志》記:「杭州十門皆東升書額,淨慈寺壁書『南屏』二大字尤佳。」可見其善寫大字功力。凡名山大川,摩崖皆有大字刻就,凡名山皆有大字。另外,我們今日能看到清晰的字,也拜字大所賜,因其不易被風雨侵蝕。
石刻字體基本以楷、行為主,又以楷居多。例如,在通玄觀、舊重陽庵的字體基本是楷書,其中通玄觀為元至治二年(1322年)的。另外通玄觀內,有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能真題字,為隸書。感花巖,明代人摹刻的《寶成院賞牡丹詩》句, 浙江體育會的巖壁刊記、「雲山萬古」等,則為行書。通過以上,我們也可大致領略吳山各個時代的書法風格。而唐開成五年石壁題記,由於長期雨水的侵蝕,巖壁風化嚴重,字跡多模糊不清,已很難再看清。要補充的是,在刻字上,吳山上的「書」,多為陰刻。相對於陽刻,陰刻是一種較好的刻字方式。遺憾的是,吳山上篆、隸書不多,不知為何?而刻字的方向,大多與當時的書寫一致——直列,但這些並不影響吳山「書」的精彩。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這秋天,西湖旁,這吳山獨好!風動情來,雲移山疊嶂,我們尋「書」風。
轉自美術報
長按下方的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
或點擊複製帳號關注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官方微信
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zgshscj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