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新紀元實驗學校芳莊校區舉行升旗儀式。
浙江在線9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亦盈 紀馭亞 通訊員 項學品 共享聯盟瑞安站 夏盈瑜)「真沒選錯學校!」新學期伊始,已在外輾轉近10年,卻特地把女兒送回老家農村學校讀書的吳菲菲,興奮地發了條朋友圈,並曬出自己和女兒在教室裡的合影。
今年35歲的吳菲菲是瑞安芳莊鄉人,為了孩子讀書,本已落戶瑞安市區。「今年女兒該上小學了,對口的公辦小學不太好,民辦小學的學費負擔又太重。」吳菲菲說。正當一家人糾結之時,老家的表哥告訴她:瑞安的民辦名校新紀元學校在芳莊鄉開了分校,義務教育階段免學費。
有點難以置信的吳菲菲,專程趕回老家一探究竟。「校園環境很好,宿舍還有空調,早就不是我當年上學時的破敗樣子。而且老師年輕,普通話也標準。」驚喜之餘,她決定送女兒回芳莊鄉上學。如今已經開學一個月,周末全家人聽著女兒分享在學校的開心點滴,心裡特別踏實。
實際上,自從民辦名校「牽手」鄉村小規模學校之後,像吳菲菲一樣為了孩子求學而「回流」芳莊鄉的村民越來越多。一度僅能招到兩名新生的芳莊鄉學校,又逐漸恢復多年前的生機勃勃。
作為一所「空心化」學校,芳莊鄉學校如何實現「蝶變」?我省其他地市在小規模學校轉型方面又有怎樣的探索?近日,本報記者分赴我省多地,試圖破解小規模學校的成長之路——
公辦民辦手拉手
「空心學校」煥生機
瑞安市芳莊鄉地處高山,離瑞安市區43公裡。從興盛到衰敗再到蛻變,陳旭劍是芳莊鄉學校一路走來的見證者。1990年,陳旭劍便在芳莊鄉學校執教,2012年成為芳莊鄉學校校長,現在是瑞安市新紀元實驗學校芳莊校區的公辦法人。
「從前,這裡是瑞安的人口大鄉,單一個中心校就有700多名學生。」陳旭劍告訴記者,在1984年前,芳莊鄉共有33所學校,芳莊鄉學校是其中一所;2001年起,為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各地逐步撤併農村原有的中小學,最終芳莊鄉只保留了芳莊鄉學校。
學校合併,教師編制沒有增加,連續10年沒有新老師進來,教師隊伍平均年齡在四五十歲,難以適應新課程的發展。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年輕勞動力外流,芳莊鄉學校的生源數量每年都在「斷崖式下降」。陳旭劍說,生源驟減,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成了芳莊鄉學校多年難以破解的難題。據統計,芳莊鄉每年各年級段的適齡學生約200多人,但來芳莊鄉學校報到的孩子越來越少。2016年該校新年級段只招收到9名學生,2017年招到3名學生,2018年更是僅招到兩名學生,學校面臨停招的窘境。
多年囿於困境,陳旭劍不是沒想過辦法——編制滿了,便臨時聘用年輕教師。2013年至2018年,芳莊鄉學校陸續臨聘了8名年輕教師。然而,工資低、環境差,只有毫無教學經驗的應屆大學生肯來。「他們邊教邊考編,考上編制就走了。」陳旭劍無奈地說。
2016年,作為從芳莊鄉走出去的鄉賢、瑞安市新紀元實驗學校校長葉紹勝冒出一個新點子。「何不由新紀元託管芳莊鄉學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由新紀元來派遣管理團隊和師資?」彼時的新紀元已是當地一所頗有口碑的民辦寄宿學校。但這個一度讓眾人看到希望的辦法,最終卡在「政策不適宜」的關口上。
轉機出現在2018年。當年,我省出臺各類扶持民辦學校的辦法,民辦學校由此具備了託管公辦學校的條件。此時,芳莊鄉學校原本的老教師也基本退休了。葉紹勝兩年前的建議,又被瑞安市教育局提上議程。
瑞安市新紀元實驗學校芳莊校區的孩子們在戶外運動。
按照新辦法:芳莊鄉學校改名為瑞安市新紀元實驗學校芳莊校區,仍為公辦性質,新紀元學校派遣管理團隊、師資入駐芳莊鄉學校。瑞安市教育局以19名學生配比1名教師的比例,折算成本經費,給予芳莊校區政策補貼。兩校自此緊密「捆綁」,共謀發展。
改造校園環境,成為打造新紀元芳莊校區首要的任務。與此同時,葉紹勝為分配兩校師資力量,連開多場會議。「我們決定,教師派駐周期為3年,自願報名去芳庒鄉的普通教師年均收入增加3萬元,管理幹部增加5萬元,集團評級評優獲得優先權。」葉紹勝說,報名也有門檻,如必須是有教學經驗且帶過畢業班的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課程的骨幹教師。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則通過兩校區共享的方式來減少成本。
「普通學生在瑞安市區讀新紀元一年需要3萬的學費,而在芳莊校區,本地戶籍學生享受學費全免。由於山區留守兒童多,學校實行寄宿制,每班配備一名生活老師。」陳旭劍說,2019年秋季開學,芳莊校區共招收到90名適齡兒童,實現從「2」到「90」的飛躍。更讓人驚喜的是,在一年級段上學期期末測試中,芳莊校區期末平均分已與新紀元其他校區持平。
黃嘉俊是芳莊鄉校區19名六年級學生中的一員。他告訴記者,前幾年,教室裡的白牆總掉漆,桌椅也搖晃不穩,不斷有同學轉學。「現在不僅校園煥然一新,班裡還來了上課很幽默的新老師,又帶我們一起準備六一晚會,大家都特別開心。」黃嘉俊說。
記者了解到,2019年,芳莊鄉戶口回流達到了100多戶,其中多數人的孩子即將達到義務教育學齡。這學期,已有115名學生入讀芳庒鄉校區一年級和幼兒園。林學娟是回流人口中的一員。她笑稱,自己是跟著孩子回家。「要是讓孩子在城裡讀書,一家人幾乎要傾盡所有。現在老家的學校變好了,解決了大煩惱。」林學娟說,留在老家後,她還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原來,為了讓村民回得來,也能留得下。近年來,芳莊鄉村企聯合建立了峽谷漂流基地、民宿、農家樂等,同時還與周邊鎮聯合,引進節慶用品來料加工。隨著優質教育資源「牽手」鄉村,回流的村民也正讓芳莊鄉煥發出新生機。
規模雖小作用大
多方探索強筋骨
芳莊鄉學校是鄉村小規模學校的代表。「我們把在校生數量少於100人的學校統稱為小規模學校,目前全省還有250多所小規模學校、教學點。這些小規模學校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切實的民生需求,是義務教育的『神經末梢』。」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方紅峰告訴記者,小規模學校形成背後有多種原因,城市化進程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根據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浙江省城市化率為70%,而正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人口城鎮化率要再高20%。「也就是說,有不少家裡具備條件的農村家長專門將孩子送去城鎮、縣城學校就學。」方紅峰說,農村小規模學校是教育的短板,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溫州教育局早在2018年就啟動了鄉村小規模學校專題調研。調研發現:鄉村學校布局未能及時根據形勢發展統籌規劃,該撤併的沒有撤併,需要保留的又沒有重點關注。小規模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低,辦公經費難以滿足學校正常開支,環境改造、設施維護、課程開發、教師培訓經費捉襟見肘。教師學科結構性缺編嚴重,年齡兩極分化,一邊是本土老教師「坐等」退休,一邊是青年教師「盼等」離開,骨幹教師逆向流動頻繁。一批動不起來的學校,一群離不開的老師,一群走不出去的學生,使農村小規模學校陷入窘境。
在長期深入研究鄉村教育的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童富勇看來,前些年,我國對農村中小學布局進行重大調整的初衷是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如今還保留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不多,卻是鄉村教育的據點。「當前我們應當保留必要的山村學校,特別在交通不便地區,以利於孩子就近上學。這體現了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初衷,也體現了義務教育精神。」
近年來,散落於農村各處的小規模學校,正在越來越受到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為了提高小規模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讓農村孩子不必多花很多錢去城鎮、縣城學校,從省裡到各地職能部門都花了大力氣。例如,改善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做好教師流動機制等等。
「溫州山區面積大、海島眾多,鄉村小規模學校數量較多。截至2019年底,全市200人以下的義務教育學校還有155所,佔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17.1%,而學生數僅佔2.4%。」溫州教育局基教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兩年,溫州各地大幅提高鄉村小規模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確保鄉村小規模學校運作所需經費投入。同時還實施城鄉學校「一對一」幫扶行動,組建城鄉優質學校與鄉村學校教育共同體。
而在寧海,位於深甽鎮馬岙村的馬岙小學,目前還有在校學生51人。9月9日上午,馬岙小學與寧海實驗小學順利開展「網際網路+義務教育」城鄉同步課堂。身處兩地的孩子們成為同班同學,接受名師的答疑解惑。課後,兩校教師則會展開討論進行觀點碰撞。馬岙小學的老師們在即時觀摩和討論的過程中得到了學習和成長。
多地的探索雖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有較大空間待提升,哪怕是成效明顯的新紀元學校芳莊校區也面臨著機制完善的問題。這些來自基層的煩惱,方紅峰感同身受:「我們要為卓有成效的探索鼓與呼,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問題所在。不論公辦還是民辦教師去農村學校,都應該有相應的、有傾斜性的工作機製作為激勵。這需要聯合多部門嘗試突破現有規定。」
美麗的校園。
小班教學是優勢
託管模式制度化
2020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探索組建城鄉教育共同體。「前幾年,我們已在探索城鄉教育共同體。主要由當地政府對症施策,我們再集納好的做法在全省推廣。例如,農村的學校和城鎮優質學校結對、民辦學校託管農村公辦學校等。」方紅峰說,作為今年的重點工作,目前省教育廳已在討論如何通過制度化形式做好城鄉教育共同體,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公布相關文件、政策。
記者了解到,新政策將重點推出融合型和緊密型兩種模式。融合型就是城鄉兩所公辦學校,改為一校兩區,同一個法人。緊密型則可以讓民辦學校加入,一所城鎮的優質公辦或民辦學校託管一所鄉村學校,但兩所學校均有各自的法人和校長。託管後,兩校相當於捆綁在一起,統一課表、統一管理、統一教師調配、統一教學、統一年終考核。「這兩年,各地都已在做類似的實踐、探索。例如,瑞安市新紀元實驗學校芳莊校區的蛻變就是個好典型,在短短幾年裡通過城鄉學校緊密型發展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方紅峰說。
童富勇也為建設好農村小規模學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如要堅持並加強「農村學校教師特崗計劃」,加強農村學校在崗教師的培訓力度,做到全員、全方位、長時間、高頻次培訓。比如在小學教育專業中著重培養優秀全科教師,這既符合小學教育規律也兼顧農村小學規模小、布局分散、師資緊缺的現實,從而改善農村教師學科知識結構,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為了促進教育均衡化,可以在一定範圍或區域內實現教師流動。建議名師層次由縣級聘任、在縣級流動,而不限定於某一所特定的學校。」
跟城鎮學校裡每個班動輒40多人不同的是,小規模學校產生了許多自然小班。這些自然小班,有的只有個位數學生,倒逼教育理念的轉變。小班化教學質量又該如何提升?
「麗水景寧是行動比較早的,2006年就開始研究小班化教學。全省各地也已經紛紛行動。前幾年,教育部還向全國推廣浙江的農村小班化教學經驗。但我們不能放鬆,小班教學還有許多可探討、提升之處。」在童富勇看來,小班化如果探索得當,或將成為小規模學校優勢所在。「世界基礎教育改革歷程表明,小班化是所有改革中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最為成功的舉措。小班化教學能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地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更能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促進師生情感的培育。」童富勇說,這些鄉村小規模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自然資源和鄉土特色來開發鄉村文化課程。因為鄉村教育就是要培養具有鄉土情懷,走得出、回得來,根永遠在家鄉的的美好鄉村建設者。
一次次的探索讓農村小規模學校燃起振興的星星之火,但要形成燎原之勢,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