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清芬——百年畫苑書札叢考》力圖通過書中信札串聯起晚清民國以來學界和畫苑的逸事,也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個朋友圈,再現每一封信札背後不為外人所知的文化記憶。
作者 劉玲
《尺素清芬》 朱萬章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據作者朱萬章老師介紹,書中不僅整理了居廉、陳師曾、徐邦達、謝稚柳、於省吾、趙少昂等藝術大家的來往信件,又旁涉啟功、傅斯年等老一輩鑑定家與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的故事。這些信件的內容囊括了書畫、遊玩、收藏、賞鑑及日常生活,看似散亂,但將之串聯起來,整理成書,則讀者可以略窺20世紀以來的書畫鑑藏與學術史嬗變。作者認為,將這些珠玉般的信息串聯起來,可為將來更深入的研究做參考。所謂藏寶於民,將潛心收藏的信札提供給相關的研究者,對作者而言,是一種「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樂趣所在。
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天曙認為,信札是一種即時的書稿,最能體現寫信人的真性情,讀者從中能看到寫信人更加真實的生活,從這一點上說信札的史料研究價值是非常高的。另外信札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如顏真卿、王獻之,一封小小的手札也就變成一幅書法作品、一件藝術品,它同寫信人的其他藝術作品一樣,甚至能更為真實地展現其思想態度和學術觀點。具體到本書,陳師曾與梁鼎芬、居廉與楊永衍的信件,無一不體現出用紙的考究以及書法的飄逸,不僅對研究陳師曾、居廉等人的交遊網絡有借鑑的價值,更直觀地展現了他們的書法。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認為,手札傳達出來的信息是十分豐富的,它體現出中國古代書信來往的禮儀,也體現出學界前輩們治學的胸懷與氣度。舉例說,書稿中提到的薛永年為中國著名史學家,他在致朱萬章的信中,稱其「萬章先生」;梁鼎芬稱陳師曾為「世丈」,「世」是幾代人的交情,「丈」則是前輩;又如馬國權先生,在信中也稱呼作為晚輩的朱萬章「萬章兄」。所謂的稱兄道弟,什麼時候該稱兄,什麼時候該稱弟,是十分講究的。
在這個少有人寫信的年代,書信似乎已經成了一種遠離我們日常生活的交流方式,正因為如此,朱萬章老師對這些信札的收藏和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尺素清芬——百年畫苑書札叢考》一書的價值也顯而易見。 「尺素」不僅散發著「清芬」,也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和光彩。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