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札,是指親手寫的書信,就是現代人講的"親筆信"。在紙張發明之前,用竹木或帛,製成尺把長的版面,用以書寫記事,敘情表意,傳遞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牘、尺鯉、尺箋、尺翰、尺書等多種稱謂,其中以尺牘用的最早也最多,所以」尺牘「也成為信件的代稱。
尺牘手札屬於私人來往私密信件,一般都寫得比較隨意,最能反映書寫者的性情。流傳於世,被人們奉為法帖的王羲之、王獻之、蘇軾、米芾的書法幾乎全是手札信件,蘇軾、米芾的手札都比其他書法作品精彩。
上圖是民國年間毛筆手寫印刷體《尺牘入門》,比較少見。用楷體書寫,格式完全按照當時的書信書寫,從字跡大小到分行抬頭,完全符合當時的書寫規矩禮制。此書可能是當時民間實用的書信範文及字帖。
但如果把它當做字帖來臨摹,把它如燈取影臨摹的惟妙惟肖,將來當師爺、記帳絕對是好手,但與書法無緣。
書信、手札重真情流露,所謂見字如面,就是說一看字跡就知道是誰寫的。如果都寫成印刷體館閣體,如果不具名,看信後還得鑑別一陣子是誰來的信。所以,即使是館閣體名家,在寫書信時都不用館閣體。不信請看林則徐的楷書手札與書法。
林則徐的楷書寫經
林則徐的扇面
林則徐的楷書書信
再看看王鐸的書法與書信:
王鐸的書法
王鐸的書信
林則徐、王鐸的書信手札都寫的比較奔放自然。
再看看其他名家的書信:
明代張弼
于右任
白蕉
徐悲鴻
看了這些書法名家的書信,你就明白了什麼是「見字如面」,把手札寫成印刷體,把手札寫成千人一面,還叫手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