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民國的這本印刷體《尺牘入門》去練字能寫好手札嗎
手札,是指親手寫的書信,就是現代人講的"親筆信"。在紙張發明之前,用竹木或帛,製成尺把長的版面,用以書寫記事,敘情表意,傳遞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牘、尺鯉、尺箋、尺翰、尺書等多種稱謂,其中以尺牘用的最早也最多,所以」尺牘「也成為信件的代稱。
-
尺牘:代表著中國書法的自由精神
公元105年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制出植物纖維紙,但這種紙仍僅用以包裝,而不便於書寫。所以書寫原料還像以前一樣,仍以竹片、木片(木簡)、絹帛等為主,直到南朝公元404年桓玄下令廢竹簡,紙才完全代替竹帛。可見「牘」是書寫工具,在一尺長的牘上寫書信就叫「尺牘」,所以後世就沿傳為書信的通稱。
-
傳承傳統文人的君子風範——當代文言尺牘
尺牘是中國歷史上對書信的別稱之一,又名書、簡、箋、函、尺素、書札、信札等。尺牘概念於漢代初步形成,魏晉時期,開始與公文書相區別,專指私人書信,媒介也由竹帛轉為紙張,誕生了不少書法精品。唐宋以降,文人間尺牘往來更為頻繁,且多附於文人別集之中,有時單列一類。
-
書信的寫作格式從宋代開始完善
遼寧省博物館有一件由四封書信組成的手卷,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四封書信的作者是宋代人,目前只能確定其中一人的名字,他是宋代名臣王巖叟。在明代時,有人將這四封書信裝裱成一個手卷。這一文物珍品不僅保存宋代書信、書法真跡,還留下古代書信的重要格式,傳遞出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
一封因300多元畫款而寫的信 70年後拍出30多萬元
原標題:一封因300多元畫款而寫的信 70年後拍出30多萬元 去年底,北京匡時推出「南長街54號藏梁啓超重要檔案」專場,146個標的全數成交,共拍得6709.2萬元;今年春,北京中貿聖佳拍賣公司宣布在6月21日拍賣一批「錢鍾書書信手稿」,遭到百歲老人楊絳先生的堅決抵制,最終,涉事公司終止拍賣錢鍾書書信。 名家名作,特別是民國時期的書稿為何有那麼大的能量攪動市場?將來行情有何期待?
-
讀《家學雜憶》探書信文化
這裡講的是郵驛,而對於書信究竟起源於何時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古時書信稱作「尺牘」,這是因為當時書信所用竹簡或絹帛長約一尺。而「尺牘」最早見於西漢典籍,司馬遷的《史記·倉公列傳》云:「緹縈通「尺牘」,父得以後寧。」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書信是寫在竹簡上的。
-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
民國的壬子癸丑學制和壬戌學制,實質上都是仿製美國的教育體制。在新的教育體制中,書法並不具備獨立學科的地位,書法在中小學的課程安排中放到了國文課或國語課中,稱為「習字」。因此基本照搬美國學制的民國教育學制,自然就沒有與其他學科並列的書法科。
-
尺牘寫作點評丨白衣執甲寫「遺書」,喜得凱旋作「紀念」!
這封家書用古書信體——尺牘體,格式規範,古色古香,情真意切,語言古樸,體觀了一種家國情懷,也體現了作者良好的國學功底。我作為讀者,被書信的內容所感動的同時,也被其格式所吸引,念茲在茲,不避淺陋,在線點評,與君共賞。
-
書法隨筆之二:史上最貴的書信
寥寥兩行十四字,寫在黃絹上。唐人墨跡流轉千餘年,到了我們眼前。寫的是個啥?不知道,反正挺好看的。查一查才知道:「苦筍和茗茶兩種物品異常佳美,那就請直接送來吧。懷素敬上。」所以就是討東西的書信,連「謝謝」都不寫。
-
民國式「網戀」,書信六年見面便要閃婚
民國式「網戀」,書信六年見面便要閃婚「網戀嗎?我蘿莉音。」其實「網戀」並不是網絡時代的潮流產物,早在民國時期已有存在,不過,那個時候它有種更文藝的說法,雙方互稱「筆友」。雖然筆友之間的聯繫多靠報紙書信,不如當今通訊這麼方便快捷,但同樣都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言的交流方式,都是在不認識對方的情況下言語(文字)交流後互生好感,並決定進一步發展。
-
代寫書信
每次看到別人千恩萬謝地拿著寫好的信去郵局投寄,我也充滿了成就感。 父親說,大家謀生不易,能夠用各自的一技之長相互幫助,日子就好過些。有次我與父親走訪親戚,路過郵局時,見到近旁有個老者面前放個小方桌,上面鋪著一些信紙和紙片,並有測字、代寫書信的告示,我不解,詢問父親。
-
市民曬出民國「天河配」年畫
昨天,市民劉先生在微信朋友圈裡曬出了幾張收藏的「民國七夕年畫」,立刻吸引了很多好友的目光,點讚和點評不斷。中堂式年畫吸收不少版畫技法昨天,記者見到了這張老年畫。因為保存時間較長和保護欠佳的緣故,這張年畫呈現出淡咖啡色,整體已發脆,年畫背後也是傷痕累累。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二,清或民國時期耶穌和十二位門徒教會徽章清或民國時期精美老十字架 耶穌和十二位門徒,天主教民國教會徽章為什麼主耶穌不選十個人而要選十二個呢?原來「十二」這個數目有一連串的意義。抗戰時期天主教上愛天主下愛眾人「公教救護隊」證章。1933年熱河長城抗戰,雷鳴遠神父帶領教友前去搶救傷兵;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雷鳴遠神父率領教友共六百餘人,組織公教救護隊,在太行山和中條山一帶搶救傷兵,救濟難民,教育失學兒童。
-
為迎「六一」,鎮江市民祭出民國時期鎮江小學編印的文學刊物
金山網訊 「六一」兒童節快到了,市民許先生在朋友圈裡曬出了一張民國鎮江小學編印的文學刊物,立刻收穫不少點讚。記者隨即進行了採訪,發現原來鎮江民國小學編印的刊物不僅「高大上」,而且充滿了正能量。 除了這些撰稿學校外,記者在最後一頁上還發現了不少信息:「主編者」是鎮江私立大照學校,「發行者」是鎮江私小研究會理事會,「出版時期」是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承印者」是鎮江新蘇印書館。更重要的是,這樣一本小學刊物,竟然標註著價格,「每冊定價五分」,這也就意味著此刊物是一件可以當街售賣、由正規印刷廠承印的正規出版物。
-
民國妓女徵婚廣告曝光:年方廿一,才貌雙全(圖)
@東南快報:徵婚啟事大家都看過不少,可你看過民國時期的徵婚廣告嗎?近日,一本82年前的青年男女的「情書大全」——《求婚尺牘》吸引了眾多網友眼球,書中列出了當時男子的徵婚標準,引起網友熱議。有福州網友嘆當時對文化水平要求之高,相比之下現在的要求是降低了。還有網友表示,這樣高的要求,能達到標準的人不多。
-
書信記錄名人真實的「朋友圈」
書信內的文字更是有許多精彩之處。」博物館工作人員說。 館內還收藏一塊畫有驛使的魏晉時期的畫像磚(複製品),令人好奇的是,馬上的驛使五官非常細緻,卻唯獨少了嘴。「這並不是因為年代久遠模糊不清,而是本來就沒有畫驛使的嘴。這是代表了驛使守口如瓶、緘默不言的寓意。」博物館工作人員解釋。
-
閆紅:民國書信與日記裡的大尺度
不要以為,只有汪詩人才有這樣大的尺度,民國文人的日記書信似乎並不避諱這個。最近看謝泳的《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問題簡論》,裡面引用了《陸定一傳》的一句話:「批判胡適,郭沫若是感興趣的,原來他們的學術觀點就有分歧。周揚拜訪了郭沫若,雙方談得非常投機。」「投機」二字用得很有意思,只要目標一致,誰跟誰都可以用過電的感覺。
-
一部民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 ——評葛亮長篇小說《北鳶》
小說分別從主人公盧文笙、馮仁楨的成長曆程起筆,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波詭雲譎的民國歷史為經,以襄城商賈世家盧氏與沒落士紳家族馮家的聯姻為緯,採用工筆細描和潑墨寫意相結合的敘述方式,鮮活地呈現出動蕩歲月中家族的興衰、命運的沉浮、愛情的甘苦,不啻為一部民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 「鳶」者,風箏也。
-
民國最唏噓「網戀」:書信6年奔現閃婚,婚後沒多久兩人就悲劇了
民國最唏噓「網戀」:書信6年奔現後閃婚,婚後沒多久兩人就悲劇了現如今網戀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但是大多網戀都是見光死。其實在古代也有這種與網戀性質相同的戀愛,那就民國時期最流行的「筆友」關係。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講的這對民國情侶,他們的愛情就始於筆友,這對戀人便是民國的詩人蔣光慈與宋若瑜。蔣光慈與宋若瑜的戀情,就是從書信開始的。一次宋若瑜無意間看到蔣光慈的文章後,宋若瑜被深深吸引,她十欣賞蔣光慈的文筆和先進的思想,就這樣宋若瑜給蔣光慈寫下了第一封信。蔣光慈對於宋若瑜的來信。
-
打開塵封半個多世紀的鐵盒 發現民國時期慈北學校畢業歌
一隻鐵皮盒子裡靜悄悄躺著十來張紙,分別是清末、民國時期慈北地區安定、明強、敬樂等幾所小學發出的聘書,聘請厲德成擔任教師、校長等職務。另外還有幾張科目課程表,以及一份手抄的三首校園畢業歌曲。畢業歌曲詞曲俱全,但都沒留下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