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荼蘼
作者|玫紅
深夜讀一篇文章,突然被一句話擊中,「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一場細膩荼蘼的情事,懂了,疼了,也就放下了」,不禁悲從心來,潸然淚下,遂成此文。
走過半生坎坷,閱歷人間萬象,榮辱淡定,苦樂隨心,面對「荼蘼」二字時,卻再也無法克制內心洶湧而至的悲傷。寂寂五十載,如今重拾年輕時的文學夢,我面對各種不解的目光,許多人認為山窮水盡,想出風頭。我也困惑:遲暮之年,意欲何為呢?
「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荼靡的花語:末日之美。荼蘼花開,形容女子的青春已逝。愛到荼蘼,意味著生命中最傷筋動骨或最痛徹心扉的愛情即將消失。歐陽修有詩云:「更值牡丹開欲遍,酴醾壓架清香散。花底一尊誰解勸。增眷戀,東風回晚無情伴」如此銷魂之花,中的之語,怎不令人傷感?
我不識荼蘼,只知它是一種暮春開放的薔薇科植物。人們也常常把它混同於薔薇。荼蘼是以白色為主的單瓣或重瓣花。「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辛棄疾語—宋)。而薔薇可以有粉紅、鵝黃、深紅、紫黑、純白等顏色。據說,懸鉤子薔薇是古人所稱的荼蘼,屬落葉或半常綠蔓生灌木,枝可高達6米左右;產於秦嶺南坡以及湖北、西南等地區。常生於山坡灌木叢中、與野花為鄰——難怪世人不識君。
「不識荼蘼恨殺人,野花香裡度芳辰」。 荼蘼從此種植在我心裡。
荼蘼花開,本是一件平常事,歷代文人雅士託物言志使它成了明星花卉。宋朝尤為盛行,有關荼蘼的詩詞不勝枚舉。任拙齋詩云:「一年春事到荼靡,漸共流年遠?」陸遊詩曰:「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蘇軾有「長憶故山寒食夜,野荼蘼發暗香來」;王之望的「一聲杜宇芳菲晚,只有荼蘼芍藥花」等。後世,對荼靡情有獨鐘的還有曹公。
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回裡,曹雪芹用以花喻人的伏筆暗示幾個人物的命運。在抽取花籤行酒令的過程中,丫鬟麝月抽到的花籤是「荼蘼」,花的解語是宋人王琪詩中的第三句:「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不料,一語成讖。麝月是寶玉房裡的四大丫鬟之一(襲人、晴雯、麝月,秋紋),貌不出眾,言不壓人,賢不比襲人,俏不及晴雯,然而作者故意安排荼蘼花籤給她,意味著紅樓群芳凋謝,唯留荼蘼。結局恰是:黛玉病死,晴雯屈死,襲人出嫁時,囑咐寶玉"好歹留下麝月"。但是,紅消香斷,榮華不再。麝月登場時,紅樓大廈轟然傾塌,寶玉已遁世出家。花開荼蘼意味著紅樓一夢的生離死別,是宿命。
佛說: 「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萬法緣生,皆系緣分」;人生一世,謀生亦謀愛。世間的男女,無不期望遇到心儀的人。而愛情從來沒有套路,與理性無關,它來時,總是如此猝不及防,恰如花開,剎那間的奇妙。想來,一些靈魂的相遇真的不需要理由,只要一朵花開的瞬間,便洇溼彼此的雨季。「花開荼靡」往往是傷心散場,所以,內心深處,不希望你我是荼蘼。天道柔情,讓我遇見該遇見的;寂寞有意,讓它成全該成全的。相遇的未必生情,有情的未必有緣。相逢不語,一朵荼蘼渡此生。花開,甚好。桃面、丹唇、柔聲、柳姿,終究抵不過生活的流沙濁水。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歲月催人老,風月花鳥,一笑塵緣了」,閒暇時,總愛聽劉珂矣的這首歌,一次次地閉眼吟唱:「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我便一步一蓮花祈禱」。暗夜裡常常痴想:是否會有一個人,依然守候在初見的地方,深情地望著我來的方向,徘徊;只要我一念起,一則簡訊,就會放下俗念,拋棄瑣碎,馬不停蹄地趕過來,擁我入懷,一眼,彼此的心意已明。若有?多好。
痴念一夢走天涯。
在很多佛教著作中,有學者認為荼靡就是彼岸花。一株佛家經典裡最孤獨寂寞的彼岸花,它的寂寞,歷經最長的黑夜與空白,因而最持久、最厚重,也最獨特。彼岸花只開於黃泉,是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色白而柔軟,見此花者,惡自去除。但生命只有一程,你我只能修得善念與佛緣。相傳,彼岸花開,花開不見葉,葉茂不見花,花葉兩不見,生生錯過。好比朝露與晚霜,永遠相隔著光陰的一道門扉。
遇見,就是今生最美的結果。花開茶蘼,三春芳菲盡。所以,這是絕情辭春、是離別之殤,早已沒有了當初的灑脫與當斷立斷。即便自命忘情,也不免傷痕在心,生發傷春、惜春的悲憫。祈禱借著你的心,讓她發芽,慢慢綻放,直至枯萎。
花開荼蘼,展現的是絕情之美。願你忽略枝上的刺,記住它的清香;願你抹去歲月的浮塵,愛惜神賜的露珠。讀書、寫作、養花、持家,工作之餘,也拖著日漸笨拙的身軀行走於青山綠水。在別人看來,我把生活搞得風生水起,對於自己,只想讓光陰流逝得有些厚重感。與其說在追求一種心靈的慰藉,不如說在歲月的盡頭荼靡花開,向世人展示一寸芬芳,一縷情殤。骨子裡對於生命的脆弱與虛無,深深感到惶恐與悲觀。發覺自己越來越多地注意那些生老病死的訊息,懷念那些已然逝去的親人和朋友。「一點芳心無處託,荼蘼架上月遲遲,惆悵有誰知?」。沉浸在文字中,我就會忘記母親的垂垂老態,忘記孩子們漸行漸遠的悽涼與孤寂;就會忽略皺紋漸起的面龐、兩鬢華發和身體的各種病痛與不適;一如既往地熱愛生活,擁抱初升的太陽;依然面帶微笑,應對誤解、刁難、房貸、衰老、越來越少的話題,還有,與世界的疏離。
禪蓮相伴,何須牡丹?高潔一生,何須在乎花開荼蘼時無人喝彩?囑咐自己:多看一眼想念的人,多看一次世間的風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忘記恩怨,忘記年齡,別讓自己頹廢,別讓自己沉浸在無聊的瑣事中,不去浪費去日不多的光陰。運動鍛鍊,不讓臃腫的軀體束縛靈魂;出行旅遊,不讓飛速變化的世界拋棄自己;讀書寫作,不讓庸常的生活固化思維。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朗格教授認為,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常常是一種習得性心理,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70歲的山東婦人邵炳鳳,在開始畫畫之前,當過農民、民辦教師、繡花工、會計,沒有接受過一天正規的訓練。然而,時至今日,北京798的太和藝術空間為她做了畫展。她的200幅作品全部被法國原生藝術畫廊收藏。
60後鋼管舞阿姨時曉紅,44歲練舞,在短短3年內練就了一身好本事,成為業界的紅人。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亞太國際鋼管舞錦標賽暨第六屆全國鋼管舞錦標賽上,她一舉擊敗中外多名高手,獲得了職業肚皮舞組別的金獎,成為該組別年齡最大的獲獎者。
50歲的斯琴格日樂,「中國女性搖滾第一人」,曾以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紅遍大江南北。此次以作家的新身份回歸視野,清新雋永的文筆讓人稱奇。回顧豐富波折的經歷,回顧南下北上的漂泊與奮鬥,依然單身的斯琴格日樂將往日點滴匯總成書,感恩家人朋友。
最後的先生楊絳,在104歲之前的日子裡,筆耕不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60歲的舞蹈家楊麗萍活成自己的女神,她的優雅與美麗,不寄情於愛情,更不依託於孩子,年輕是她心裡長出的一朵花,是她與整個世界戀愛結出的果。
花開荼蘼,荷立浮萍,蟲鳴草叢,鳥飛林蔭;葡萄輕盈攀上木架,石榴炫耀飽滿的身姿,天地間一片紅肥綠瘦 ;梔子花綻放,清香撲鼻。好一個孕育與成熟的季節!
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每一個年齡段都是黃金時代;即使芳華老去,也要活得有趣,充實,精緻;不讓年齡束縛前行的腳步,這才是最高級的性感。
惟願花開半世,歸來仍懷少女心。我願意做一個耐老的女人。
作者簡介:玫紅,原名魏梅霞,高中英語教師,蘭州市作協會員。二百餘篇(首)散文和詩歌發表於《成都商報》《蘭州日報》《漢詩世界》《長江詩歌》等報刊雜誌。部分作品被新華網,光明網等網媒轉發。作品《奔跑吧,蘭州》獲「全球華人話蘭州」徵文三等獎。組詩《花間巢》被中國詩歌學會收入《中國新詩2017卷》。
更多精彩文章:
■中國作家排行榜!莫言竟然只排到第九?
■王朔:呸,都不是東西,我也不是東西!
■賈平凹 :我眼中的莫言
■馮驥才:中國文化正在粗鄙化
■ 李銀河:做個肉身不出家的靈魂出家人!
來稿須知
本平臺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質取稿」。歡迎廣大文字愛好者投稿。要求:
1.原創首發散文、小說、評論、詩歌300字以上編輯在一個word文檔用附件形式發送郵箱:779235484@qq.com。
2.本平臺所有來稿文責自負,打賞的費用20元以上的部分將微信轉給作者,20元以內的部分留作平臺開展活動使用。有打賞的作品作者請加編輯微信號:xzb184731670,將作品應得費用用紅包相轉。若十五日內平臺不刊發,作者可自行處理。
3.本公眾號發的內容自動與騰訊同步,並在天天快報、騰訊新聞、QQ瀏覽器、QQ看點等平臺推薦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