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保證與一事不再理

2021-01-10 北京律師說法

韓明達

【案情】

X公司是債權人,Y公司是債務人,債務金額為100萬元;Y1和Y2作為Y公司的兩位股東,分別就上述X公司與Y公司的債務籤訂了連帶責任保證合同。債務到期後,Y未能償債,X基於其與Y1籤訂的保證合同1,向A法院提起訴訟,要求Y1給付100萬元本金及相應利息,並負擔相應費用(財產保全費用、翻譯費、律師費等),法院受理並經過了開庭審理。同時,X基於其與Y2籤訂的保證合同2,在B法院起訴Y2,要求其履行主合同中約定的相應本息,並負擔相應的費用。B法院在受理過程中,知悉了X在A法院起訴Y1的事情。問題是,B法院是否因X已經對Y1提起訴訟,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駁回X對Y2的訴訟請求?

【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一事不再理應該是發生在相同的當事人之間,上述情形與此不符,即前一個案件的被告是Y1,後一個案件的被告是Y2。既然當事人不同,當然就不屬於一事不再理,B法院仍應審理此案並作出相應的判決。

第二種意見認為,後案中被保證的主合同是相同的,主債務的金額是相同的(100萬元),債權人或被保證人是相同的(X),主債務人(Y)是相同的。因而,後案應該適用一事不再理。

【評析】

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一事不再理在我國又被學者稱為禁止重複起訴,被認為是民事訴訟制度的一項約束性原則。該約束性原則的合理性在於,避免被告應訴的負擔過重、司法資源的浪費、因矛盾判決造成司法秩序的混亂以及使其他案件的審理發生遲延等。

作為行為規範,禁止重複起訴屬於法院職權調查的事項,關於禁止重複起訴的事實收集,也應當被理解為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項,因為這涉及判決效力的矛盾、訴訟經濟等公益性的價值考量。就重複起訴的構成要件,依通常學理,應從當事人、裁判對象是否相同或近似和主要爭點的共通性等方面考察。

首先,從當事人角度分析。如果前後兩個訴訟的當事人是不同的,原則上不構成重複起訴。比如,兩起訴訟均為關於房屋所有權的確認之訴,前訴是甲對乙提起的,後訴是甲對丙提起的。這種情形並不構成重複起訴。

如果像第一種意見那樣單純從兩個訴訟的當事人不一樣就當然得出結論,認為並不構成重複起訴,在本案中可能結論下得過早。擔保法第十二條規定:「同一債務有兩個以上保證人的,保證人應當按照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份額,承擔保證責任。沒有約定保證份額的,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可以要求任何一個保證人承擔全部保證責任;保證人都負有擔保全部債權實現的義務。已經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有權向債務人追償,或者要求承擔連帶責任的其他保證人償付其應當承擔的份額。」儘管Y1與Y2是分別與X籤訂保證合同,但二人均是為其公司充當保證人,構成共同保證關係。由於他們在各自的保證合同中沒有約定自己承擔的保證份額,故二人應承擔連帶責任。如此,儘管在第一個訴訟中,X是依據其與Y1的保證合同起訴,沒有將Y2作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但在該案中,如X獲得勝訴判決並生效,作為連帶責任人的Y2仍然會受到該生效判決的拘束,可以成為強制執行的對象。由此看來,X通過第一起訴訟已經可以實現其要求共同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訴訟目的,完全沒有必要再提起第二起訴訟。因而,將此種情形納入禁止重複起訴原則的約束範圍,符合該原則的規範目的。

從比較法來看。在日本民事訴訟法上,如果不是訴訟當事人,而是受判決效力涉及的人員(參照日本民事訴訟法第115條),在考慮是否構成禁止二重起訴之問題時,這種人員也被視為當事人,進而有可能構成二重起訴的情形。在本案中,由於Y1和Y2構成共同保證關係,而且二人相互負擔連帶責任,因而,在原告債權人選擇其中一人起訴場合,該被告為訴訟擔當人,針對連帶責任人中的一人提起訴訟,已經足以實現訴訟目的,完全沒有必要再對另外一個連帶責任人提起第二起訴訟。如果Y1和Y2不是就Y的主債務約定承擔連帶責任保證,而是分別約定了保證份額,比如各承擔50%,那麼,第一個訴訟與第二個訴訟便各有各的目的,彼此不同,因而確有分別提起訴訟的必要,並不構成一事不再理。

其次,從裁判對象角度分析。在共同保證人沒有約定保證份額場合,依我國裁判實務中通常的理解,裁判對象(訴訟標的)均是就主債務及利息承擔保證責任,均是給付之訴,即要求保證人給付Y公司所負債務的本金及利息,那麼,前後兩起訴訟的標的是相同的,後訴便構成重複訴訟。對於第一個訴訟的判決一旦生效,其既判力已可及於第二個訴訟中的被告。如果第一個訴訟是給付之訴,第二個訴訟是確認之訴,即確認Y2對Y的主債務及利息負連帶保證責任,那麼,前後兩個訴訟的標的便有差異,不屬於「一事」,也就不構成一事不再理。

最後,關於主要爭點的共同性。典型情形是出賣人甲以買受人乙在A法院提起請求給付價款的訴訟,買受人乙在B法院向甲提起了請求交付買賣標的物的訴訟,二者訴訟標的不同,各有其訴的利益。可是,對這種情形並無分開審理的必要,否則,法院對於共同的爭點重複審理,也有可能產生消極後果,比如產生實質性矛盾的判決。故這種情形屬於應以禁止另行起訴、強制合併規則處理的問題,兩個訴訟的主要爭點具有共同性。本案例並不涉及此種情形,故不再專門探討。

綜上,就本案來說,共同保證場合,保證人沒有約定保證份額,債權人就其中一個保證人提起訴訟,該訴訟判決的既判力已可及於其他的連帶責任保證人,故無須另行針對其他連帶責任保證人提起同類給付之訴,否則,構成重複起訴,法院應予駁回。

(作者單位:香港城市大學)來源:人民法院報

相關焦點

  • 一事不再理(1)
    現EOS工程公司以「侵權」為由,就同一訴訟標的再次提起訴訟,違反了「一事不再理」的原則。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準許撤訴的除外」,對於EOS工程公司基於同一事實、相同的被告又以「侵權」為由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不應予以受理。
  • 詳解「一事不再理」原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247條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肯定了民事訴訟的「一事不再理」原則,彌補了《民事訴訟法》禁止重複訴訟原則規定的缺失。最高人民法院近年來多次將涉「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案例進行公報,通過法官的視角為我們深入解讀了「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
  • 透視「一事不再理」原則在司法實踐的適用
    ,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並沒有直接規定這一原則,作為一種「舶來品」,「一事不再理」原則在我國尚未得到規範而清晰的界定。應該說,在理論界,「一事不再理」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概念,但在實踐中,對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理解和適用卻一直不統一。這樣導致部分法院對於同一案件反覆受理並實體裁判的情況時有發生。  實際上,裁判的分歧多源自大家對「一事」的認識不同。筆者認為,以同一當事人和同一訴訟標的為標準來衡量「一事」的範圍,更顯恰當。  1、訴訟時間效力。
  •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實務分析(一)
    評論:本案中,《投資、合作協議》約定了兩條股權回購路徑,訴訟請求上均表現為股權回購,但回購股權的條件不同,依據的合同條款不同。首先,一審法院、二審法院比照「一事不再理」的要素,均提及案件事實。這一現象從檢索的裁判案件文本來看,較為普遍。
  • 最高法院案例|保證人就保證合同效力抗辯,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
    保證人就保證合同效力抗辯,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保證人提起確認保證合同效力之訴並獲生效判決後,在無新法律事實情況下,不得在另案中再就其效力提出抗辯。 標籤:管轄|重複訴訟|一事不再理|抗辯理由 案情簡介:1995年,實業公司向銀行貸款,信託公司提供連帶責任保證。1998年,信託公司以惡意串通為由訴請確認保證擔保條款無效。
  • 什麼是「一事不再理」?
    「一事不再理」是民訴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北京誦盈律師事務所楊志崢律師在本文中就「一事不再理」原則做出了梳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規定:「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複起訴:(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 什麼是一事不再理原則?
    這就涉及到了我國法律的一項原則,一事不再理原則。一事不再理原則該原則起源於羅馬法,是作為保障被告人人權的一項訴訟權利。它不僅保障了被告人人權,也避免了訴累。該原則就是對判決、裁定已經產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的被告人,不得再次起訴和審理。
  •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法理根據及其運用
    一、一事不再理的法律根據及法理根據  是否一事再理是民事訴訟中經常遭遇的問題,而且不僅在民事訴訟,在仲裁程序適用中也同樣會遭遇這一問題。一事再理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在民事司法中實際存在一事不再理這樣的禁止性規範。
  • 二巡紀要第18則丨「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
    但這一條文的規定過於簡略,無法從中推導出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構成要件和適用範圍,審判實踐中,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長期處於無章可循的混亂狀態。由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主觀要件既是一事不再理原則的主觀判斷標準和構成要件,也是一事不再理原則主觀效力的作用範圍,對於準確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意義重大。對此,何為「後訴與前訴當事人相同」,應當從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涵義和功能出發,結合當事人理論,進行判斷。
  • 什麼叫「一事不再理」原則?
    現原告起訴,有違「一事不再理」原則,法院不應再受理此案。什麼是「一事不再理」原則,熙熙的起訴法院會不會受理?  答:「一事不再理」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當事人不得就已經向法院起訴的案件重新起訴;第二,一個案件在判決生效之後,產生既判力,當事人不得就雙方爭議的法律關係,再行起訴。  所謂「一事」是指同一當事人,就同一法律關係,再作同一的訴訟請求。
  • 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認定與適用
    李某第二次起訴是否違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則? 帶著以上問題,我們來討論如何理解「一事不再理」原則 一、「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判斷標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247條規定:「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複起訴:(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 法律知識普及:什麼是一事不再理原則,永不能再起訴?
    什麼是一事不再理?一事不再理原則,就是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的被告人,不得再次起訴和審理。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當事人不得就已經向法院起訴的案件重新起訴;第二,一案在判決生效之後,產生既判力,當事人不得就雙方爭議的法律關係,再行起訴。
  • 一事不再理原則與我國刑事再審制度
    本文試就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起源及理念進行論述,並就我國刑事再審制度的重構提出粗淺的看法。  一事不再理原則,就是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的被告人,不得再次起訴和審理。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7項規定,任何人依一國法律及刑事程序經終局判決判定有罪或無罪開釋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審判或判刑。因此一事不再理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普遍應遵循的國際準則。
  • 「一事不再理」原則在中美專利訴訟中的應用比較
    「一事不再理」是民事訴訟中一項重要卻不容易理解的原則。對於此原則,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要真正釐清「一事不再理」的要義,卻需要對民事訴訟法的基本概念有深刻的認識。 美國民事訴訟中也有類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訴訟排除制度(Preclusion)。
  • 從一事不再理原則看我國刑事再審制度的重塑
    [關鍵詞] 一事不再理原則 刑事再審制度 重塑  一事不再理原則被譽為現代刑事訴訟的基石,為許多國家的憲法或者刑事訴訟法所規定,也為有關國際公約和條約所規定,體現了現代刑事司法的基本理念。以這一原則為指導,許多國家制定了刑事再審制度,並取得了良好的運行效果。
  • 最高法公報案例6則:詳解「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
    ▌導 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47條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肯定了民事訴訟的「一事不再理」原則,彌補了《民事訴訟法》禁止重複訴訟原則規定的缺失。最高人民法院近年來多次將涉「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案例進行公報,通過法官的視角為我們深入解讀了「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
  • 最高法公報案例丨詳解「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近年來多次將涉「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案例進行公報,通過法官的視角為我們深入解讀了「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Jlls)聲明:景來律師對推文的導讀設定及標題修定擁有權利。轉載推文時需標明轉自景來律師公眾號,否則為侵權。
  • 神木法院:一事不再理,重複起訴被駁回
    近日,神木市人民法院民一庭受理了一起看似普通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並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進行了審理。原告張某訴稱2012年被告宋某因資金周轉困難由宋某一和宋某二提供擔保向原告借款200萬元,並約定月利率為2.5%。借款後宋某一直未向原告償還本利,張某向宋某及保證人多次催討未果。
  • 專利無效審查請求應規定「一事不再理」
    應當修改專利法,明確規定一事不再理原則,對「基於同一的事實及同一的證據」進行宣告專利無效審查請求的利益予以限制。     有人將專利無效審查視為行政訴訟的「前審」,將專利無效審查決定的效力比做行政訴訟中確定判決的既判力。但是,在行政訴訟的訴訟物被視為行政行為的一般違法性的情況下,這種觀點便不能原封不動地適用於專利無效審查決定。
  • 行政處罰後可否刑事評價與「一事不再理」相關
    在刑事法領域,為保護被告人合法權益,形成了一些有利於被告人的原則,比如,「禁止重複評價」原則和「一事不再理」原則。  狹義地講,「禁止重複評價」原則是指在定罪量刑時,禁止對同一犯罪構成事實予以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法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