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萃:
存之於天地,萃自於人世,謂之存萃。
荼蘼正當時,見萬千姿態,謂之荼見。
九曲處通幽,夷山內採擷,謂之曲水夷山。
日出日暮,一杯香茗。潤心肝脾胃,慰浮躁靈魂。一抹回甘,倍感妥帖。此程獨行人間一場,然茶味伴時光片刻,願歲月悠長安寧。
武夷茶歷史悠久,根據陳椽教授對「晚甘侯」的考證,武夷茶出於南北朝南齊(479~502)以前。又根據鞏志《從濮閩向周武王貢茶談起》的考證,在周武王時就有「獻茶」之事,那就更推至公元前幾百年了。
《武夷茶史話》簡介武夷茶歷史上的變遷,認為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記載為唐,已一千餘年。元和年間(806~820)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晚甘侯」(茶的美稱)十五人(茶擬人化)遣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當時武夷屬建陽縣)碧水丹山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可見當時武夷茶已作為高貴的饋贈禮品,武夷茶葉生產當在此前更早了。
武夷茶發展過程:
相傳古時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說明茶葉最早不是作為飲料而是先作藥用,繼而有濮閩貢茶。
至唐時才首先出現飲料的「研膏」茶。據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稱「南唐採茶,北苑初制研膏,繼則臘面」。貞元中,常袞(gun)為建州刺史(府治在今建甌),始蒸焙而研之謂研膏茶,是一種不加香料之自然蒸青茶。到光啟年間(885~886)進士鄭谷的《徐夤謝尚書惠蠟麵茶》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
這已說明了武夷茶已從研膏轉為片狀型茶。並簡要提到採摘時間和製法,當時已作為珍貴的饋贈之禮品。既有制其佳者,號曰京鋌,其狀如貢神全,白金之鋌,有了一定形狀。唐末至南唐太平興國,特製龍鳳摸,始遣使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餅,龍團鳳餅蓋始於此。
自唐至宋,武夷茶漸興。範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稱:「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摘……。」說明了當時武夷茶已達到「冠天下」之程度,但此時茶應屬龍團鳳餅之類的蒸青團茶。
特別是蘇軾(1037~1101)《詠茶》詩稱:「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記載了宋代鹹平年間(998~1003)丁謂監製御茶進龍鳳團和稍後慶曆年間(1041~1048)蔡君謨貢小龍團的故事,並述說了武夷茶單獨充作貢茶的經過。
以前武夷屬建寧管轄,入貢時入貢時均以北苑茶名之。同時宋代亦開始有武夷名樅的文字記載,如鐵羅漢、墜柳條在郭柏蒼《閩茶異錄》中稱「皆系宋樹,此樹僅一株。」說明了宋代已有茶樹單株選種的科學方法,同時單株單採單獨初制加工,品質特別優異,才能傳名後世。
宋代至元十六年(1279)浙江省平章高興過武夷,制「石乳」入獻皇上,其子高久住在大德六年(1302)創焙局,設置御茶園於九曲溪的四曲溪邊,制龍團五千餅,武夷茶從此就單獨大量入貢了。至元順三年(1332)建寧總管更設都刺於通仙井畔,築臺高五尺,廣一丈六尺,名「喊山臺」,其上有喊泉寺,因稱井為呼來泉。
《武夷山志》舊志云:每歲驚蟄日,崇安縣令具牲醴詣茶場致祭,祭文曰「惟神!默運化機,地鍾和氣,物產靈芽,先春特異;石乳流香,龍團佳味,貢於天子,萬年無替。資而神功,用伸常祭。」祭畢,隸卒鳴金擊鼓,同聲喊曰「茶芽發」而井水漸滿。儀式隆重,把武夷茶視為神物。元代雖有「石乳」、「流香」之名但是還是以龍團鳳餅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