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大紅袍)以其神奇的丹霞地貌的生長環境,獨特的製作技藝,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蘊,妙不可言的巖骨花香,引領著時尚茶飲潮流,展示著它茶王獨具的魅力。
生長環境的特殊性
首先,武夷巖茶生長環境的氣候好,常年雲霧繚繞,溼度大,雨量適中,日照少,且多為「漫射光」或「散射光」。武夷巖茶多生長在丹山谷壑、巖凹、澗坑之間。其次是土壤好,武夷巖茶生長的土壤大部分介於爛石與礫壤之間,故此所產之茶具有巖骨花香之品質。第三是生態好,武夷巖茶絕大部分分布於丹山峽谷或溝隙之中,素有「盆栽式茶園」之說。
01
巖茶衝泡的茶水比例
一般1:20左右為宜,即1克幹茶20ML水,比如常用110ML的蓋碗投入7-10克幹茶即可(喝濃者茶量可以10-12克)。無論用壺還是用蓋碗(最好用瓷的),水要衝滿,利於保持水溫且宜於刮茶沫,水要高衝,即常言的「懸壺高衝」,以促茶葉鬆動出味。
02
出湯快慢
浸泡時間的長短,因茶而異。精茶,火功高者,一般只要10-20秒左右,火功低者可略長。二三泡後可視個人口味依次延長浸泡時間。此外,可根據品種、條索粗細、口味濃淡靈活掌握。
03
三次觀色
分別是幹茶茶色,褐綠帶寶色,佳者有褐、綠、紅的三節色,精者深褐油潤;茶湯色,橙黃或金黃,火功高或老茶者色略深至橙紅等;葉底色,軟綠帶紅邊或紅點。
04
四種感覺
茶水厚重潤滑,香氣清正幽遠,回甘快速明顯,滋味滯留長久。
05
五道聞香
聞幹茶香,聞氣香,聞湯水香,聞品飲後的杯底香,聞冷湯冷葉底香。優質茶的香氣一般銳者需濃長,幽者需清遠,有芳香馥鬱氣的天然香,香氣持久而純則佳。
06
六類香型
清香,清花香,花香,花果香,果香,特徵香。
07
七個品種的特徵香
水仙≈蘭花香;肉桂≈桂皮香;烏龍≈水蜜桃香;佛手≈雪梨香;奇蘭≈杏仁香;水金龜≈臘梅香;鐵羅漢≈中藥味。這均指常規而言,因植地和工藝不同,又會有所變化。
08
品賞
武夷巖茶「重在吃水」,因此要細心感悟其滋味,端起品杯之時,先觀其色,再聞其香,再品其味。老茶客品飲技巧多是茶水入口後,翹起舌尖,向口中吸氣,使茶湯轉動、充盈整個口腔,此為「啜」,意在感覺茶水有無苦澀、苦澀面大小和苦澀程序輕重,是否醇厚甘活。然後徐徐咽入喉,再體味是否順滑潤暢、清冽甘甜活。
品飲武夷巖茶,最忌粗心大意、三心二意。茶是品出來的,優劣是比出來的。除用心品啜之外,可將同一種茶常進行對比品飲,也可以不同種茶進行對比品飲。這樣既能分辨同種茶的優異,又能品味出不同茶的不同風格,以增進品飲記憶,筆者每天都會喝不少茶,並且養成習慣做品茶日記。
09
洗茶
按茶葉專家詹梓金及吳文南等人的說法,熟香烏龍茶無需洗茶,洗茶之意指茶不衛生。其實,武夷巖茶炒時鍋溫達200度以上,焙時也超100度,且足火、燉火都要好多個小時,又要經風選揚篩等,不衛生的情況很少,幾乎不存在。有時為了使茶儘快出味,以便品飲,可將茶用開水稍浸一下,即可去水,此我們常稱之為「溫茶」或「潤茶」。
10
關於「精華」之說
茶友們會常參與茶會等,聽到泡茶人會說「一道湯,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這類說法是欠妥的。武夷巖茶以茶水厚重為主,第一道會浸出內含物30%左右,只是第一二道咖啡鹼、多酚類物質含量大,略有苦澀。好的巖茶至少可泡七八道,甚至十多道,茶人還時常會在冬日裡把泡多道後的巖茶一起再煮上一會品飲。精華何止三四道呢?
11
關於公道杯聞香杯
公道杯多是為了中和茶湯,便於分茶。至於聞香杯以嗅茶香。這兩個茶具,如果泡巖茶掌握熟練,完全可以省略,也建議省略。巖茶水厚香長,品飲宜要有適當的湯溫,直接通過「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來均分各杯茶湯即可了。
品飲聞香通過品杯即可,品過後聞杯底冷香,此亦不會因通過公道杯再分湯而太過降低茶湯溫度及香氣。也化繁就簡,不失茶人色。有友問,可能會有茶渣或小葉片影響湯美感,這些需要泡茶人出湯心靜,所謂心靜湯清。入茶時心靜,把碎茶末過掉,出湯時心靜氣緩,都可以減少這種情況。
12
香清甘活
此說法首見於清代曾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的長樂人梁章鋸。梁晚年因病奏請開缺調理,曾幾度前往武夷山遊。一次夜宿天遊觀,與靜參羽士談茶事。
靜參把武夷巖茶分為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
這種遞進式的評分是符合規律的,被茶人奉為經典。而今卻很多人把它寫成「活甘清香」,意是「活」最為優異,凡此「等而下之」評茶,不符合審評、鑑賞武夷巖茶的程序。
製作技藝的獨特性
武夷巖茶(大紅袍)採用傳統製作技藝,是武夷茶農集體智慧的結晶。採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揀剔-歸堆-復焙(燉火)是武夷巖茶傳統製作技藝的主要工序。2006年「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製作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目前正在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底蘊的豐厚性一是歷史淵源早,可追溯到漢代。二是名人佳士多,武夷巖茶一直就是歷朝皇帝、達官顯貴的飲品,也是文人墨客的鐘愛。三是題材豐富廣泛。四是形式多姿多彩。武夷茶文化從歷朝歷代皇帝品飲讚譽到文人墨客吟詩作畫,再到民間鬥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五是內容博大精深。關於武夷茶的詩詞至少在200首以上,文賦在60篇以上,近、現代文章更是不計其數。六是譽滿海內外,武夷茶早在明代就開始貿易流通海外。
品牌建設的創新性
一是品牌創建。2002年武夷巖茶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03年武夷山市獲全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稱號,2008年「武夷山大紅袍」證明商標被評為全省著名商標。二是品牌監管。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就制定了武夷巖茶(大紅袍)強制性國家標準。市政府投入500多萬元建立了武夷巖茶(大紅袍)質量檢測中心,對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全程進行質量監管。三是品牌營銷。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500萬元資金專項用於武夷巖茶的品牌宣傳推廣。
品種培育的優質性大紅袍位於眾多珍貴名叢之首,現今「大紅袍」有兩種內涵。一是品種概念。無性繁殖的大紅袍其品質保持了母樹大紅袍的獨有品質和韻味。後來,武夷山市逐步擴大種植面積,現今達4萬多畝。二是品牌概念。2005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決定整合武夷巖茶品牌資源,用「大紅袍」品牌作為武夷巖茶品牌代表。
巖骨花香的鐘愛性
品飲武夷巖茶(大紅袍)的巖韻較精準的是晚清梁章鉅在《歸田貞記》中記載的「香、清、甘、活」。茶葉專家駱少君曾說「武夷巖茶一旦被消費者真正感悟之後,便會產生強烈的偏愛及無限的忠誠」。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