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比賽」,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前幾天的微博某男星自曝憑父母關係偽造應屆生的身份參加考試。以此產生的一連串惡劣影響,「冒名頂替」考學的大樹迅速被連根拔起。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某農家女被頂替,偷換人生的事件。
對於「上大學」在許多並不富裕的家庭裡是唯一的「出人頭地」的機會,自家孩子寒窗苦讀十幾年,因為對方家裡的權勢就被輕易奪取了人生。這樣的事件顯然引起了激憤,這樣的事件再一次把教育推向了風口浪尖。
錢學森先生的一問——「為什麼中國的教育培養不出大師?」這一句就說明了現代中國教育的硬傷。對於很多貧困家庭孩子來說,面對現在的社會壓力,他們比前幾輩更難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上大學不再是「改變命運」而是「傾家蕩產」。
現在滿地都是大學生,很多學生一畢業就面臨著失業,只是空有個「大學生」的頭銜。那麼這樣的情況對於底層的孩子來說就很不利了,家庭因為孩子上學而負債纍纍,他們出來又因為難以就業,也只不過是從「低學歷、低收入」人群轉變成了「高學歷、低收入」人群。
教育被很多家庭賦予了「改變命運」的意義,考試也是目前來說最公平的機制。教育不僅僅是傳播知識如此簡單,更多的是給絕大部分人群提供機會,以此來維持祖國發展的新鮮活力。
如果每一次都是直到事情爆發出來之後,才開始採取措施,那期間已經損失了多少優秀學子?農民與農民工的子女所處環境較差,接受到的教育水平也比較低,在我們眼中成為了「弱勢群體」,在過去流傳的一句話「寒門出才子」,而現在,考上名牌大學的大多來自中產階級甚至權貴之家。
而現在的教育機制更注重——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也就稱為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本沒有問題,問題就在於學校和家長。家長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不再是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而是為了在升學考試中成為加分項目。
補習班的機制就把一大部分窮人家的孩子攔在了外面,暫且不說偏遠地區存在很少上補習班的機會,單單「費錢」這一項就足夠讓人望而卻步。
我們必須得承認,這樣的社會現象是存在的,也無法避免的。唯一能改善的方法就是通過教育機制的改革。我們不能說這其中的「壞」、也不能說其中有多「好」,萬事萬物,唯有在一個「好壞之中,才能相互平衡」,但是這樣不公平的現象應當有一條底線,不能如此輕易的就剝奪了底層學子的夢想,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努力的縮短這期間的差距,而不是讓他愈演愈烈。
雖然讀書可以改變一部分人的命運,但是擁有太過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是萬不可取的。實際上,對於許多學子來說,十年的寒窗只是一個基本生存法則。擁有這樣的文憑,你可以接觸到一些資源和機會。比如,考上了大學,你接觸到了如何打遊戲,通過打遊戲能夠做主播。但是做主播能不能有所成就,對你自己的人生來說是否有前途,沒有人會告訴你,也不會向你承諾什麼。
很多家庭也會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好不容易孩子考上了名校,但是畢業之後,仍然累得像狗一樣,懷疑自己真的能夠改變命運嗎?
其實,這樣的道理真的很簡單,任何事物都需要累計到一定量之後,才會發生質的改變。或許寒窗苦讀真的很夠改變你一個人的人生,但是拿你自己去和別人幾代人的努力(質的量)相比。那真的是異想天開了。
真正的逆襲或許就從你這代人開始,寒窗苦讀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就像爬樓梯一樣,你一層一層地爬上了五樓,別人的爹媽直接把他拎上了五樓。在學校的考試是最公平的,不讓帶手機,不讓作弊,單人單桌。但是出了學校之後,任何資源你都可以利用起來,如果你沒有,那就只是對方單方面的一場屠殺。
聽起來很殘酷,但是現實也是如此。十年寒窗怎能比得上別人好幾代人積累下來的資源?
但是也沒有解決之道,如果你通過學歷,把自己送上了一個較高的與他人競爭的平臺。當你的頭腦已經被全副武裝,並且畢業之後依舊保持積極的心態,踏踏實實的做事,為「自我」做好準備,加上運氣的加持,未來你的前景也壞不到哪裡去。
很多人都會認為,現在的工作的情景,畫一條直線,就是未來自己十幾年的生活了。但是十年裡,很多因素都會改變,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擁有積極樂觀心態的人更容易獲得一些機會,而腳踏實地的責任心會鞏固你所擁有的機會。雖然你這一輩子無法跟別人幾輩子的積累相比,但是想要超過同齡的人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在武裝好自己頭腦的同時,學會多去嘗試不同領域的事,多發散自己的思維,學會輸出一些內容。如果你目前還只是沉迷在一些網際網路,或者麻木的面對工作,那麼你也只是一個別人的「工具」,如果你能從中學會什麼,並且回饋一些內容,從現在那一刻開始,你就成為了使用「工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