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審稿,見到來自廣西的一篇報導中有一段這樣寫道:
正所謂『上陣母女兵』,近年來,韋XX與女兒每年都舉辦多期古法制茶培訓班,將祖傳的古法心得和改良技術編製成規範的操作手冊傳授給學員,實施六堡農家茶標準化培訓。如今已有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六堡茶愛好者前來取經求教。」
文章主題立意都沒問題。問題出在這段文字的第一句——正所謂「上陣母女兵」。
一錯在沒有「上陣母女兵」這個說法。
這個說法是自己生造的,無法成為「正所謂」的下句。不是母女不能配合,或者我們不提倡母女配合。而是明顯的,這句話是從「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轉化」而來的。原話是一句諺語,總結自人們的鬥爭經驗:在生死攸關的時候,最可靠的是自己的血親。暗含一家人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做事情就容易成功!
諺語都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在中國歷史上,自古打仗都是男人的事情,雖然殷商有婦好將軍,南北朝有花木蘭從軍,宋朝有楊門女將傳說,但都有屬於極少數,根本不足以構成「上陣母女兵」的說法;最重要的是,這個說法違背漢族人心理底線,反正我是不接受的。
二錯在「正所謂」這個句式運用上。
「正所謂」類似於「常言道」「俗話說」「有道是」,這個句式採取的是類似「比興」手法,為下一段文字的道理或者邏輯張目立論。後面的內容都是這個道理或者現象的印證。因此,「正所謂」「常言道」「俗話說」「有道是」後面跟著的一定是約定俗成、大家認知、普遍接受的說法和道理。否則,就無法借力。
顯然,「上陣母女兵」說法不成立,也就不存在所謂不所謂了。
那麼。寫作文時怎樣應用諺語?
諺語、俗語、格言,都是寫作文時很有用的「壓縮包」。它包含了知識與經驗的總結、社會歷史與世相的提煉、自然現象和科學道理的概括。一是可以給你提供認識世界的分析邏輯和角度,二是可以為你在行文中「鳴鑼開道」。用「俗話說」「常言道」就可以引出你後面要說的人和事的道理。
但要注意:引用諺語、俗語、格言一定是經過驗證、廣為接受、使用廣泛的,不能為給自己後面的文字張目,就胡編亂造。比如前面文中編造的「上陣母女兵」,不僅大家不熟悉,而且也不一定接受。豈不是給自己設絆腳石?
那麼這段文字該怎麼寫更好的?
脫貧攻堅戰,巾幗不讓鬚眉!近年來,韋XX與女兒每年都舉辦多期古法制茶培訓班,將祖傳的古法心得和改良技術編製成規範的操作手冊傳授給學員,實施六堡農家茶標準化培訓。如今已有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六堡茶愛好者前來取經求教。」
或者
都說『子承父業』。如今女子能頂半邊天,在茶界就有『女承母業』!近年來,韋XX與女兒每年都舉辦多期古法制茶培訓班,將祖傳的古法心得和改良技術編製成規範的操作手冊傳授給學員,實施六堡農家茶標準化培訓。如今已有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六堡茶愛好者前來取經求教。」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