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言志——數學家的墓志銘(二)

2021-02-08 歐拉數學薈

在上一篇文章裡介紹的丟番圖,阿基米德,高斯,都是聲名赫赫的大數學家。他們的墓志銘也成為大家口口相傳的故事。這裡介紹的幾位數學家,他們的墓志銘雖然沒有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但同樣也有值得我們尊敬的故事。

點擊文末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可以查看上一篇關於數學家的墓志銘的文章。


數學精神,並不獨屬於那些大師級的人物。還有一大批傾倒於數學之美的「小人物」,儘管他們的數學成就或大或小,甚至微不足道,但他們的專注精神同樣應該贏得尊敬。下面介紹的幾位人物,既包括大數學家歐拉和「科學之祖」泰勒斯,也有未進入大師行列的馬克勞林和伯努利,還有痴情多於才華的魯道夫。而更多的人默默無聞,他們的故事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沒有流傳下來。



泰勒斯,古希臘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是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他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有記載有名字留下來的思想家,被尊稱為「科學和哲學之祖」。

泰勒斯的墓志銘如下:

這位天文學家之王的墳墓稍微小了一點,但他在星辰領域中的榮光是頗為偉大的。

這段話並沒有體現他作為思想家和數學家的身份。這一方面說明他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得到公認;另一方面,可以推測他作為思想家和數學家的地位,是在希臘文明逐漸走向輝煌的過程中才顯現出來。泰勒斯生於希臘文明從蒙昧狀態開始萌芽的年代,相對於那些身處黃金年代而為後世仰望的璀璨群星,泰勒斯更多一分難能可貴的拓荒精神。



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瑞士大數學家。他的數學成就如此之多,他的名字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數學分支——初等幾何的歐拉線、多面體的歐拉定理、立體解析幾何的歐拉變換公式、數論的歐拉函數、變分法的歐拉方程、複變函數的歐拉公式,等等等等。

歐拉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據統計,他一生平均每年發表八百頁的學術論文。1911年,數學界開始系統地出版歐拉的著作,並定名為《歐拉全集》,全集計劃出84卷,平均每卷厚度為500多頁。

1783年9月18日下午,歐拉為了慶祝他計算氣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請朋友們吃飯。喝完茶後,菸斗突然從他手中落下,口裡喃喃地說:「我死了」。法國哲學家孔多塞說,歐拉終於「停止了生命和計算」。

儘管成就如此巨大,但歐拉卻是一位以謙遜著稱的數學家,而不像同為著名數學家的牛頓和高斯那樣性格乖僻。他的墓志銘同樣質樸無華,只有短短的一行字:

彼得堡科學院院士,萊昂哈德·歐拉。



馬克勞林(Maclaurin, Colin),英國數學家。他的代表作是《流數論》,是分析學早期的重要文獻,其中包括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克勞林級數。馬克勞林年輕時得到牛頓的大力提攜,他也一直不遺餘力地維護牛頓的學說。由於他在英國具有的影響力,這在客觀上助長了英國數學界的保守傾向,並因此逐漸落後於歐洲大陸的數學發展。

馬克勞林的墓志銘非常簡短而耐人尋味:

承蒙牛頓引薦



雅各布·伯努利(Jakob Bernoulli),瑞士著名的伯努利家族中的一員。伯努利家族是瑞士著名的家族,先後出了11位數學家,其中有三位在數學史上都有較大的影響,而雅各布是其中最年長的一位,其他兩位分別是他的三弟約翰以及約翰的次子丹尼爾。

雅各布的數學成果很豐碩,如懸鏈線問題(1690年),曲率半徑公式(1694年),「伯努利雙紐線」(1694年),「伯努利微分方程」(1695年),「等周問題」(1700年)等。他還是概率論的先驅之一,提出了伯努利實驗大數定律


對數螺線(等角螺線)

雅各布還醉心於對數螺線(也稱為等角螺線)的研究。笛卡爾在1638年首先研究了對數螺線,而雅各布發現了對數螺線的很多有趣的性質,例如在很多種變換下都保持不變。他臨終前特意囑咐將一正一反的兩條對數螺線刻在他的墓碑上,並附以頌詞「縱然變化,依然故我」。這句話可謂一語雙關,既是在描述對數螺線的不變形,同時也表達自己對數學不變的追求。

需要特別註明一下,雅各布墓碑上的頌詞是以拉丁文寫成,原文是「Eadem mutata resurgo」,英文的譯文通常表述為「I shall arise the same, though changed」。



魯道夫·范·科伊倫(Ludolph van Ceulen),荷蘭數學家。雖然他在1600年成為荷蘭萊頓大學的第一位數學教授,但他把主要精力全都放在了求解圓周率的更精確的數值上。魯道夫使用的是1800多年前阿基米德提出的方法——計算圓的內接正多邊形和外切正多邊形的周長,分別作為圓周率的下界和上界。阿基米德算到了正96邊形,而魯道夫窮盡一生,最多用到了2的62次方邊形,一直算到了小數點後第35位數字。在那個純手工計算的年代,特別是還涉及到不少開方運算,能算出這麼多位有效數字,堪稱一個奇蹟!

當然,如果不是因為圓周率的計算,魯道夫根本不可能在數學史上留名。可見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是偉大。為了表達對魯道夫的精神的欽佩,人們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35位的值稱為「魯道夫數」。而魯道夫自己也對這件事情感到非常自豪,因此要求將這個數值刻在他的墓碑上。

上圖就是魯道夫的墓碑。上面實際上刻了兩個值,分別是圓周率的上界和下界,兩個數值只有最後一位數相差1。

順便說一句,純手工計算圓周率的最高紀錄是弗格森(英國)和倫奇(美國)在1948年創造的,他們算到了小數點後808位數字。不過他們使用的方法是梅欽(英國)發明的代數方法,比魯道夫(也是阿基米德)的方法效率高很多,所以工作量比魯道夫還要小。從1950年開始,人們已經用電子計算機來計算圓周率,第一個用計算機得到的圓周率值已經達到了小數點後2037位。所以上述的手工計算圓周率的世界紀錄,應該不會再有人去打破了。

後 記

原本還打算八卦一下牛頓的墓志銘,已經寫了一半,後來覺得他的墓志銘太長了,而且內容更像本朝革命家的悼詞。要割捨這樣一位大數學家有點為難,但反覆讀了幾遍他的墓志銘後,感覺文字內容跟數學精神還是有太大的差距。

牛頓的數學精神和數學成就都是值得一書的,但略帶悲劇意味的是,正因為他的成就之大,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捲入政治漩渦中。他的墓志銘就文字來說可謂極盡奢華,卻正如一塊金磚——雖然金燦燦地耀眼,但多看一會兒就有視覺疲勞了。想八卦的讀者請自行上網搜內容吧。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為素材撰寫,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QQ群:1616213566
聯繫郵箱:euler_math@qq.com


歐拉數學薈 ∣關注數學教育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相關焦點

  • 4位數學家和他們的墓志銘趣聞,讓頑皮成為永恆
    >在我們的印象中,數學家應該有著古板、嚴肅、高傲的性格,你能想像到他們頑皮的一面嗎?這篇文章,我們整理了4位數學家和他們的墓志銘,看他們怎樣將「頑皮」演藝成為永恆。陳省身:上課了,大家都坐好陳省身是一位美國籍華人數學家,是微分幾何之父。
  • 來看看幾位名家的墓志銘,這些發人深思的墓志銘讓你重新認識他們
    墓志銘這種東西呢,顧名思義是寫在墓碑上面的,有些是後人幫著寫上去的,為了表彰和紀念他們的卓越貢獻,而有些是遵照本人的遺願。新版100美元 他的墓志銘上面簡單地寫著「Printer Benjamin Franklin」(也就是印刷工人:班傑明·富蘭克林),因為他之前做過印刷工人,這個墓志銘表現了他崇高品質
  • 挑一款別致的墓志銘
    再寫出一個墓志銘為什麼要這麼做?武志紅老師說有一種常見的墓志銘叫做「中國式好人」這是一個好人,一輩子沒傷害過任何人,他乾枯至死。這不是好的墓志銘好的墓志銘每個字都綻放著生命力小說家司湯達的墓志銘就是一篇範文寫過,愛過,活過。
  • 數學家的墓志銘,你能看懂幾個?
    也許對於我們來說,考慮這個問題為時尚早,但是許許多多的前輩數學家已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墓碑上書寫著自己的榮耀。正是這段話,傳說被刻在了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的墓碑上。丟番圖被譽為代數學之父,著有《算術》一書,他對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還包括大量的不定方程。在現代,對於整數係數的不定方程,如果只考慮其整數解,那就把這類方程叫做丟番圖方程——因為這基本上正是丟番圖當年所研究的內容。古希臘數學家們崇尚幾何,認為所有的代數問題只有在一個幾何背景下才有意義。
  • 數學名人名題故事48之丟番圖的墓志銘
    我們講的是數學故事,為什麼要講到「墓志銘」?丟番圖是誰,他的「墓志銘」上會有什麼數學問題?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這一講的學習吧。      一個人死後,人們會在其墓前立一塊碑,寫上墓中人的姓名與生平。如果墓中人在生前是一位有地位或有貢獻的人,就會在他的墓碑上記錄他生前的事跡,這就是「墓志銘」。作為數學家,他們的「墓志銘」當然要記錄他們生前在數學上的重要成就。
  • 墓志銘,如何書寫?
    我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立碑,但古代宮館中的碑沒有刻文章,只是用以取日影計時間的;而古代宗廟中的碑也不刻文字,是用來栓系祭祀用的牛羊的;墓上的碑也只是木頭柱子,鑿有窟窿,以便穿過.   抬頭主要寫死者的生前職務、職業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寫。  正文主要寫明立碑者對死者的稱謂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墓志銘常常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 丟番圖的墓志銘!
    古希臘的大數學家丟番圖,大約生活於公元246年到公元330年之間,距現在有二千年左右了。他對代數學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
  • 欣賞 | 墓志銘書法精選
    《高湛墓誌》全稱《魏故假節督齊州諸軍輔國將軍齊州刺史高公墓志銘》,東魏元象二年(公元539年)十月刻,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山東德州運河岸崩時出此石。楷書25行,行27字。書法秀勁溫雅,字形方扁,運筆雅正含蓄。楊守敬評為骨格整練,謂「褚河南似從此出」(《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二)。
  • 御碑是由歷代皇帝撰寫的碑,宋代皇帝留下兩通御碑,一通在趙縣
    御碑是由歷代皇帝撰寫的碑,在古碑中,最尊貴的有兩類,一是皇陵之碑,二是碑文由皇帝親自寫的碑。御碑由於等級和地位至尊至高,往往建有碑亭加以保護。我國究竟有多少的御碑呢?我國歷史上三百多位皇帝中,撰寫碑文較多的有兩位,他們是清代的康熙和乾隆。
  • 聲遊江津博物館丨《溯回長江要津》·明墓志銘與清文峰塔落成記碑
    首先要說的一件文物,是大明敕封太孺人高氏墓志銘,它的主人叫高嚴貞,明朝時期江津本地人。銘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記載了她長達81歲的人生。大明敕封太孺人高氏墓志銘銘文這方墓志銘是在江津南安門附近出土的。我們從這方墓志銘的記載可以得知,這方墓志銘的主人叫高嚴貞,由於她的丈夫楊旦早年去世,她一個人把兒子楊學撫養成人。
  • 數學家墓碑獨具特色?他的墓碑上刻數學公式,他卻出了道數學題
    因而,在這些數學家逝世後,生者將這些代表逝世數學家一生成就的數學符號鑲刻在其墓碑上,使墓碑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和藝術氣息。陳省身在墓碑上刻數學公式陳省身是著名的美籍華裔數學家。他1911年出生於浙江嘉興,少時便很喜歡數學。
  • 碑上刻名字有什麼講究
    3、碑向要與祭臺方向一致。4、碑的高低,立碑的具體情況要實地察看。5、碑的上部,應刻有圖案,並且圖案由地師指點。比如,虎山不是有情,那圖案是犀牛回頭望月。再比如,水口不收,圖案是蓮花池。總之,什麼不好補什麼。6、由地師根據家中男人具體情況,起祭諡名刻於碑後。必如:長子;李啟富-次子李啟元長孫,曾孫等。其他事按當地風俗辦。
  • 【人文】「清明」考證墓志銘
    二明代徐師《文本明辨序說》:「墓者,墳也;志者,記也。銘者,名也。」墓志銘是把逝者在世時的持家、德行學向、技藝、政績、功業等濃縮為一份歷史檔案,以補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國史的不足和斷代的確證。清末山東益都出土的南朝(劉宋)大明八年四月十四日刻「宋故建威將軍齊北海二郡太守笠鄉侯東陽城主劉府君墓志銘」,縱53釐米,橫59釐米,每行14字不等,計224字。(圖2)墨拓《劉懷民墓志銘》可佐證,就是說「墓志銘」這一名稱,是北魏遷都洛陽20多年後才逐步使用的。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石志》「起自宋元嘉中」,即南朝(劉宋)433年~443年,此記述明墓志銘起源元嘉中之明據。
  • 中國這四位名人的墓志銘寫的是什麼
    曾囑其家屬七點: 一喪事宜儉不宜奢 二來賓送來的輓聯可收但不得收挽幛三靈前供無花之花木 四死後早日出殯不作久停五不要過於悲痛放聲大哭 六碑墓上刻上他的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 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的《補心靈》一遍。
  • 武安這塊清代貢生的墓志銘反映了一夫一妻和門當戶對
    2010年5月,武安出土了韓一清夫妻的墓志銘,韓一清為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年歲貢。因為他只是個歲貢生,也沒有做過官,在縣內只算個有學問的讀書人,而且像他這樣的「五貢」出身的人很多如牛毛。基於此,在縣誌裡沒有收錄其墓志銘。
  • 唐朝作家富豪榜:王勃因寫作巨富韓愈擅寫墓志銘
    杜甫有詩描寫李邕家的豪華奢侈:「幹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鉤,麒麟織成罽(毯子一類東西)。紫騮隨劍幾,義取無虛歲。」《新唐書》本傳上說,當時大家公認,自古以來,因為寫文章獲得錢財之多,沒有人可以比得上李邕。   韓愈是文章高手,很多人找他寫墓志銘,他的「諛墓」收入很豐厚。韓愈寫了一篇《平淮西碑》,唐憲宗將這文章的一塊石刻賞賜給韓弘,韓弘就饋贈韓愈五百匹絹。
  • 河北任丘鄚州大廟:扁鵲墓前墓碑變成墓志銘 遊客嘆沒有文化真可怕
    河北省任丘市鄚州城北2.5公裡處的藥王廟,扁鵲墓前豎立的石碑上書「藥王墓志銘」。(王子瑞 攝)關於墓志銘,《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得很清楚:「墓誌:放在墓裡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也指墓誌上的文字。有的有韻語結尾的銘,也叫墓志銘。」
  • 長安區康王村發現無字龍紋碑 專家:屬於唐朝文物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宮茜) 在西安長安區康王村一個院落裡發現的一塊無字龍紋碑,和這個無字龍紋碑一起被發現的還有兩塊精工雕鑿的墓志銘,它們的主人是誰?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又是怎麼會遺落在村中的院落裡呢?來看記者的調查。
  • 唐宋八大家的老大給唐宋八大家的老二怎麼寫墓志銘的呢?
    今天我們分享唐宋八大家的老大給老二寫的墓志銘是怎樣的呢?韓愈與柳宗元是好朋友。《柳子厚墓志銘》這篇墓志銘講述了柳宗元的家世、為人、政績等,包括了世系、卒葬、子嗣等內容。全文可分為七段。第一段寫柳宗元家世,柳宗元的家世是很好的,可以說是典型的官二代。高伯祖柳奭,做過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韓瑗都得罪了武則天,在高宗時被處死。父親柳鎮孝順父母,不升官。不向權貴獻媚,被棄官。
  • 清代五品官李景庵的墓志銘
    這塊青石墓志銘,方60釐米,厚20釐米,是先祖李景庵在道光年間的生平簡歷,是最原始最真實的歷史資料。甚為可惜的是,被別人平整土地時挖出,一直當桌子使用,也不知道人家用了多少年,表面已經磨損得非常嚴重。我是二十多年前,打聽到下落後,當時就用錢贖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