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是指刻在豎石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專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雖刻在碑上,但不是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碑文這種體裁有文,有銘,又有序。立題時,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題為某某碑,或題為某某碑銘,或題為碑並序、銘並序之類,沒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題碑銘等字,直書文章題目了.
墓碑,是碑文的一種。這類碑文是讚頌死者的,贊其人,不涉及成神顯靈等怪事。寫這類文章,往往溢美過譽。中國文學史上有兩個寫墓碑的大師,一個是漢朝的蔡邕,一個是唐朝的韓愈。蔡邕曾對盧子幹、馬日碑說:"吾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慚容...顧名思義,凡是為制各種碑上寫的文字都叫碑文。 我國制碑的俗習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碑的出現,當時的碑,如宮館中的測影碑,宗廟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文字,後來有人刻上相應的文字,就逐漸形成各種碑文。 碑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碑文,僅指為製作碑刻而寫的文字,廣義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 我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立碑,但古代宮館中的碑沒有刻文章,只是用以取日影計時間的;而古代宗廟中的碑也不刻文字,是用來栓系祭祀用的牛羊的;墓上的碑也只是木頭柱子,鑿有窟窿,以便穿過. 抬頭主要寫死者的生前職務、職業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寫。 正文主要寫明立碑者對死者的稱謂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墓志銘常常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種名組成。如《柳子厚墓志銘》。 一般而墓志銘正文內容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要簡單介紹死者的主要生平經歷;二是要評價死者主要的成就業績及其社會價值;三是要寫出立碑的意義,同時對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落款註明立碑的單位名稱、撰文者姓名,同時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銘立碑單位名稱或撰文者個人姓名已寫在標題下,所以落款只註明成文日期即可。 古代歌頌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絕跡,但今天為了表彰一些先進的個人,比如捐資建校等也會立碑以紀念,這可以稱作當代功德碑。這類功德碑通常也有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標題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稱謂和文種名稱構成。如《某某先生捐資建校紀念碑》。 正文敘述在何時、何地、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麼好人好事,同時正文也要闡明立碑單位或個人的感激之情。 碑文一般而言要求詩文並茂,讀來琅琅上口。敘事簡潔,抒情真摯、議論有力,只有如此才堪稱上乘。 碑文在都能流傳後世,所以歌頌功德,寫人記事時,要客觀公正,不可虛誇事實,流傳謬語。不管褒也好,貶也好,以不失事實為貴,以公允持平為美。 碑文格式並無太多死框框。特別是碑文內容,因撰者而異,所以今天書寫碑文要力求出新,以時代需要為念,萬不可死拘舊制,作繭自縛。 我國從漢朝以後,刻碑的風氣逐漸普及,幾乎處處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宮室之碑,橋道之碑,壇井之碑,家廟之碑,風土之碑,災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觀之碑,託物之碑等。前人實行,後人效法,中國的名勝古蹟,竟形成獨特的「碑石林立」的民族特色。因此,碑文竟成了使用範圍極廣的實用文體。碑的種類繁多,碑文的體裁各具特色,歸納起來,可分六類: 碑文的種類很多,碑文的體裁特點也不盡相同。大致歸納起來,碑文有以下幾種。
墓碑是最常見的碑文,這類碑文是讚頌死者的,贊其人,不涉及成神顯靈的怪事。 墓碑碑文主要分兩種。一種僅僅標明墓中死者的身份,絕大部分由死者親屬所立;另一種墓碑除了表明死者的身份外,還簡單介紹死者的生平成就,功勞過失,這類墓碑也叫墓志銘,如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張溥的《五人墓碑記》(四)紀念碑紀念碑主要是為了紀念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偉大人物或重大的歷史事件,這種碑一般為國家機關或社會團體所建。如《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公則徐紀念碑》。 公元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凌晨洛賓仙逝,二十日向遺體告別,二十二日送骨灰進京,邊城烏魯木齊三降大雪。天公為其誌哀,世人無不稱奇。 王洛賓原名榮庭,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於北京,三四年肄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三七年投身抗日救亡宣傳。輾轉千裡,駐足青海。四九年參加解放軍進入新疆。樂壇耕耘六十餘載,創作歌劇六部,搜集、整理、創作歌曲千餘首,出版歌集八部。情音怡神,中外沸揚,殊才飾疆,懿範流光。洛賓名重。其歌獲國家金唱片獎,《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半個月亮爬上來》,為二...
下面是一些寫給父母的碑文祭文,僅供參考。有需要用的,請自行對照修改。 1.慈父於1926年01月29日在山東省廣饒縣出生,於2004年12月07日在北京仙逝。慈父幼年喪父,與祖母相依為命,十三歲獨自一人來到北京謀生,學徒經商,供養祖母,後娶妻成家,養育了兩兒兩女。因妻生病,慈父青壯年時光既當爹又當媽,家中三代人的生計重擔全壓在慈父一人的肩上,慈父勞苦一生,把子女撫養成人直至考上大學。慈父一生勤勉持家,樂觀開明,晚年更顯慈祥。慈父平凡的一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費的心思和所做的操勞,給我們生命中留下了無盡的思考,您是子女心目中偉大的父親,您的子孫很想念您老人家,我們懷念那段父慈子愛的幸福時光! 3.我敬愛的父親XXX一生奮鬥不息,才華橫溢,聰明過人。可惜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鬱鬱而終. 4.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奉父百年豈足?哀哉正當壯年,何意撒手竟長逝,只享春秋六六。 5.敬其業亦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報,愧兒七尺微軀!幸也留芳他日,應是慈顏無相見,難尋瑤島三千。 媽媽,今天是您離開我們XX周年的日子,早晨我和弟弟一行,帶著鮮花前往八達嶺陵園看您。一路上,天空下著濛濛細雨,繼而又飄起了朵朵雪花,古老的長城披上了白紗素縞,寧靜的陵園顯得格外的肅穆。感物思人,我們的懷念之情更加濃鬱……
以下碑文,整自網絡,僅供參考。有需要用的,完全可以對照修改即可。 先嚴張大人,諱學祿,陝西武功人。生於民國16年月日,無疾歿於中華人名共和國2004年正月初七。 2.先慈路孺人,諱秀雲,陝西武功人。生於民國年月日,歿於中華人名共和國年臘月初四。 3.先祖鄉中縉紳,雅望閭裡,敬天樂土,奉書勤業。持掌家祖事務,教家丁卯,少適耕讀。先嚴勤而有度,時與同齡夥伴相嬉為樂。至國中遭寇,外敵叩延關外,秦中震動,始輟棄學業,專心操勞農務,守祖業於亂世,直至國改。 4.為父母撰寫的碑文 仰懷先祖飲水思源父母養育恩重如山嚴父一生勤於農耕節儉持家忍辱負重為人忠厚鄰裡稱頌天年康健樂享餘生 先父xx,乘甲子,適孟冬。垂髫喪母,乞荒踵兄。顛沛流離,動心忍性。總發拜塾,刺股炳螢,拙而不惰,遲而不凝。寒窗數載,弱冠師宗,傳道解惑,育人理校,兢兢業業者三十而終矣。 6.先妣周氏xx,歲逢丙寅孟冬。受詩理,習織縫。淡心如水,柔情若虹。甲午歸父,苦度日無怨,勤持家有成。上奉而下養,內賢而外明。飢弗食而助災鄰,寒毋衣而予貧窮。生四女一男,樂以德教,愛以仁導,繼之人興也。適勞極而福至,噩起壬申仲秋,正寢壽終。悲夫命哉! 先父諱名李xx,生於丙辰一九一六年臘月十二,卒於一九九七年臘月初十,享年八十一歲。先父出身農家,受先祖之教誨恩澤,以農為業,為本,為貴,躬親耕作,頤養天年;以家為職,為根,為重,苦心經營,終致殷實。忠厚老實待人,安分守己處事,耿直無媚,儉樸不奢。含辛茹苦一世,兢業操勞終生。八十一載平凡普通,淡泊寡慾與世無爭。無愧於蒼天厚土,榮耀於列祖列宗,堪為兒女之嚴父師表。 家嚴張公諱xx,癸亥孟春二十九生,庚辰孟夏初九卒,享年七十八歲。幼孤罹難而志遠,躬耕自學而不倦。入杏林以濟世,涉梨園以教人,勤謹豁達一世也。雖一介農夫,其知其風,可師可表.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國重幹城之選。宣力惟人。朝頒章服之榮。酬庸有典。爵首隆於五等。命宜錫自九重。爾一等公議政大臣舅舅佟國維。性資忠勇。器識宏通。依日月之光華。懋成勞於鐘鼎,際海山之清宴。食舊德於旗常。比晉秩夫崇階。益靖共於在位。心存天室。長存捧日之忱。貴列上公。彌勵循牆之節。欣逢慶澤。式煥新綸。茲以覃恩。特授爾階光祿大夫錫之誥命。於戲。懋乃嘉猷。允稱腹心之寄。膺茲寵獎。益彰閥閱之勳。只服訓辭。對揚休命。初任一等侍衛。二任內大臣。三任領侍衛內大臣。四任一等公領侍衛內大臣。五任今職。制曰。夙夜匪懈,二、墓碑文註記在江西贛南、福建霞浦、泉州一帶,中間的銘文必須過紅黑道。所謂紅道是:「生老病死苦,神靈鬼哭哀。」逢生、老、神、靈四字為吉,餘字不吉。黑道是:「路遙幾時通達,道遠何日還鄉。」其中字,有「之」旁首的字為吉,即遙、道、達、通、遠、還六字為吉,餘為兇,有的必須通過紅黑二道,如七字,紅道是「靈」字,黑道是「道」字。十一字,紅道是「生」字,黑道是「還」字。十七字,紅道是「靈」字,黑道是「通」字。均可通過二道。也有通過一道為吉的。在福建長樂一帶,則以「生旺死絕」四字為道,生旺則吉,死絕則兇。還有一種風俗習慣,在水池內有的放「五穀」,即稻、梁、菽、麥、稷五種,或麻、黍、稷、麥、豆,或黍、秫、菽、麥、稻。長樂一帶須放茶葉。在福建連江一帶放文房四寶,也有放錢幣和三字經的……等等不一。所謂紅黑道是出之於張道陵的道教,是一種迷信的產物,與乘生氣是無關的。但深入民心,作為民俗處理。
更多精彩推薦:
地師「散五穀口訣」
看草論墳,百試百驗!
地師入墳斷事:什麼叫扒肩煞,樹木入墳煞?詳解墳地八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