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一堂生命教育課,學生的寫作大多動了真情,老師還珍藏了70多份
墓志銘,是一種悼念性的文體,在逝者墓前講的話。江北中學高一一班語文老師張利群身強體壯,卻讓班上的學生為他寫墓志銘。這讓不少人咋舌,為什麼要這麼做呢?5月的第一周是該校生命教育展示周,張利群老師給大家講起200多名高中生為自己寫墓志銘的故事,其中他珍藏了70多份。
問題學生帶來思考
讓高中生為自己寫墓志銘源於一個調皮的學生。張利群說,2007年,因為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他所帶的班生源很複雜。
那時班上有個貴州的轉學生,少時學了拳擊,不僅不遵守班上的紀律,甚至還偷偷在校組建小幫會,打架鬥毆成了家常便飯。還有一些學生因無法承受失戀之痛,就用小刀在身體上刻出道道記憶,以示「刻骨銘心」。
「青少年對生命的輕視,讓人觸目驚心!」張利群說,2001年學校開始探索生命教育後,他就一直在思考用怎樣的方式才能讓高中生自省。看著一個個問題學生,他內心總是沉甸甸的。
珍藏70多份墓志銘
為了讓學生切身體驗到,張利群想到了「死亡教育」。
張老師,1968年出生,教齡接近30年。在優生眼中,他是不可多得的良師,在調皮學生眼中,張老師多管閒事,很有些討人嫌。「在一次生命教育課堂上,我讓同學們給我寫墓志銘。人人都要寫真心話。」張利群說,他的要求很簡單,不限字數,也不限文體。
其實,他也想過讓學生分別給過世的家人寫墓志銘,但如果給在世的親人寫墓志銘,可能有些家長無法接受。於是思來想去,還是拿自己作為「靶子」最合適。
2007年,張老師第一次讓高中生為他寫墓志銘,2011年、2013年他又在所帶的班上布置了這個不可思議的作業。據統計,張老師共收到200多份墓志銘,珍藏至今的有70多份。
有同學藉機表達不滿
「庚戌年(2050年)冬,葬吾師張利群於大梁坡之山上,謹以此文為其哀悼也。」這是羅紅(應老師要求用化名)同學《祭師文》的開篇。
「嗚呼!蒼天含淚,青山捶悲,看嘉陵浩浩湯湯,江水低沉嗚咽,香樟肅然垂首。忽聞吾師猝然辭也,餘已震驚悲痛矣。雖仰遺容猶不信,昨日今晨永相隔,想見風範空有影,欲聞教誨杳無聲,舉校皆哀,為其悲痛。」
從祭文中看得出來,這名高二學生對痛失恩師的不舍之情。這篇文言文有600餘字,羅紅還將老師的教導,自己對生死的看法進行了陳訴。「吾師曾曰:『曾經豪氣鬥牛,慷慨獨走萬州』……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斯人已去,大歌當哭……」
當然也有用白話文來表達的,比如王瑩的「在這個陰雲密布、空氣中充盈著壓抑與悲傷的日子裡,我們不由淚流滿面。因為我們敬愛的老師——張利群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看著這些情真意切的墓志銘,張利群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動:「我一點不覺得彆扭,從這些祭文中我看到了學生的真情實感。」有同學藉此書寫了對老師的不滿,他也一點不介意,「了解了學生真實的想法,抽空找學生談一談,這不是打開師生心結的一把鑰匙嗎?」
專家:生命教育需要這種創新
重慶市教科院副院長王緯虹認為,張老師這樣的生命教育頗有些創新。
遠離危險,珍惜生命,通過悼念逝者讓生者抒發情懷。張老師不忌諱迷信,虛構了自己去世的事實,讓學生體驗一場生離死別之痛,其間也讓高中生深刻地思考了珍惜生命的價值所在。這樣的教學大膽、超前、創新、也走心,值得提倡。
重慶晨報記者 黃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