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道家丹法常有鼎爐之說,此乃比喻之詞,原非真有鼎爐之物存在,只是借用鼎爐之名,說明烹煉藥物(先天真氣)使之成丹的作用而已。呂洞賓說:「鼎器本是乾坤體」,張紫陽說:「先法乾坤為鼎器」,故又有乾鼎坤爐或坤鼎乾爐之稱。實際上,鼎爐乃陰陽、坎離、男女之代名,依陽氣所至者為鼎。倘陽氣在坎,即坎為鼎,離為爐。倘陽氣到離,即離為鼎,坎為爐。此二物互換循環,不可指定。這是首先必須理解的。
道家丹法的一個重要原理是「取坎填離」。張紫陽說:「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所謂乾鼎坤爐者,乃採取坎中的陽氣於離中,而離本中虛,得坎中真陽之氣所補為乾,故有乾鼎之稱;坎本中實,得離中之真陰之精還歸坎中為坤,故有坤爐之稱。此即離、坎兩卦中爻互換,變成乾、坤。所謂坤鼎乾爐者,是指坎離未交前而言,此時陽氣仍在坎中,故有坤鼎之稱,而離則為乾爐。
「取坎填離」原理的應用,對道家清靜法派(主要是北派)來說,他們認為,我之一身坎離具備,陰陽均有,可在自身中採取,不必移花接木,借彼補我,而可自補自足;但對陰陽法派(主要是男派)來說,他們認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不能在自身採取,須要男女雙修,移花接木,採補於彼家。在自身採補者,即在自身製造荷爾蒙以補自身而延命之術;在彼家(女)採補者,則為已破或衰弱之軀,須採取彼家身中之真陽補我身而延命之術。呂洞賓說:「陰陽二物隱中微,只為愚徒不自知;實實認為男女是,真真說做坎離非。」陰陽法派認為,呂祖說的即是男女雙修的鐵證。實際上,陰陽法派把陰陽、乾坤、坎離、鼎爐都認為是男女的代號。洞賓《敲爻歌》又說:「一夫一婦同天地,一男一女合乾坤。」上陽子陳致虛說得更明顯:「鼎器者,靈父靈母也。乾坤者,男女也。藥物者,靈父靈母之氣也。乾男坤女之精,以此變煉於凡父母軀殼之中以成丹,效法天地之造化矣!孤陰不產獨陽不生,陰陽若合,方得真種。咦,妙矣哉!」
陰陽法派的丹經道書中常用「妙」字來隱喻女性,蓋「妙」字為少女二字所合成。上述上陽子所說「咦,妙矣哉」,即含此義。《悟真篇》說:「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上陽子注曰:「妙之一字,夫誰肯信哉!」又說:」此法雖然房中得之,並非御女之術「。丹經又以」要「、」好「、」妙「三字,象徵煉己、築基、得丹三種鼎,因此三字均用女旁,即所謂水、火、金三種鼎是也。
陰陽法派把鼎器分為內鼎外鼎。乾坤、坎離、玄牝均屬外鼎。自身上中下三田為內鼎。實際上是指身內身外而言。上陽子陳致虛《金丹大要》說:」內鼎者即下丹田「。外鼎者亦名穀神,亦名神器,亦名玄關,亦名玄牝之門,亦名眾妙之門,亦曰有無妙竅」。老子所謂「眾妙之門」,「眾妙」二字對陰陽法修煉家來說,當然另有含義了。
對鼎爐的應用,陰陽法派把鼎爐按練功的進程分為三種鼎爐,即煉精化氣鼎爐、鍊氣化神鼎爐和煉神還虛鼎爐。煉精化氣之鼎爐指的是,坎中藏先天陽氣,原為鼎,而離為爐,從坎中採得先天之陽氣歸離,由背後運上,從前面降下,送入自身下丹田(在臍內一寸二分處),則下丹田變為鼎,而坎又為爐。下丹田即養精之處,在此日積月累化去陰精,變成一氣。若無陰精遺洩,就算築基成功。鍊氣化神階段,即築基以後,當換能產大藥(先天中之先天氣)之鼎,叫做移爐換鼎,採取此先天中之先天氣後,由下丹田返還於中丹田(在臍上一寸二分處),則中丹田又為鼎。中丹田即養氣之所,稱為氣穴,又名黃庭。採得大藥返還於中丹田之舉,丹經叫做「一點落黃庭」。養之十月,仙胎可圓。此即鍊氣化神之鼎爐。黃庭有內外之稱。外黃庭即指坎離二物,內黃庭即中丹田氣穴內。煉神還虛之鼎爐,為採得大藥歸於氣穴內,溫養胎圓,脫胎神化,超於上丹田(在頭頂內一寸二分之腦海內,即泥丸宮),則上丹田又為鼎,為養神之所。這是再一次的移爐換鼎。
以上通過鼎爐之論,也介紹了陰陽法的修煉全過程。陰陽法派又認為,倘不得明師真傳,不明符火妙用,而行上述鼎爐之法,是極為危險的。陸子野真人說:「蓋此生殺之機,只隔一線之地。」又說:」金丹之道,若差之毫厘,則失之千裡。「這說明修習陰陽法正邪之分,生殺之機,只隔一線而已。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常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這一節是對道的特徵的描述,是道的概念,或者近似的定義。道的特點是什麼呢?那就是無形、無情、無名。無形,是說道是看不到摸不著的;無情,是說道是平等無私的;無名,是說道是不能指稱的。宇宙發生發展必定是有本源的,就好像原子構成了物質世界一樣,老君把宇宙萬物的本原稱為道,萬物化生是一個累積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比如人是從受精卵慢慢發育而成的,物體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魯迅有句話說「這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見「路」這個抽象的概念也是由「走」這個動作慢慢累積而成的。因此作為萬物本源的道,必然是無形無相的。同時,道又是無情的,什麼是情?情其實就是私,是一種對彼此不同的感受,在我們看來,此是此,彼非彼,此非彼,彼非此,就是因為我們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觀察世界的。道則不同,萬物與道的關係都是一樣的,沒有親疏遠近的,因此日月星辰才會各行其道,萬物也才會有自己的生滅規律,不因私其一而令長生,也不因厭其餘而令不生,因此春夏秋冬萬物常作。日升日落、春花秋實這些現象背後的起決定作用的是「道」,然而卻少有人感受的到道的存在,也沒有人提起,因此道實名都沒有,也就更談不上虛名。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這一節講道的表現,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清濁動靜都是道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整個宇宙都是道的表現,而道就是整個宇宙的本原,道是發展變化的,是動的。如果兩個物體或目標動的方向和速度相同則它們是相對靜止的,因此說動者靜之基,也就是說靜的基準本身也是動的。宇宙的清濁與水一樣,源頭總是清澈的,濁是因為混進了雜質。道是一個動態平衡狀態,每時每刻陰陽都在消長但總體而言陰陽又都沒有消長,動靜清濁這些對立面的平衡和轉化就是宇宙的規律就是道,這種狀態的宇宙是一個穩定的平衡狀態,也稱為隨遇平衡。既然道和宇宙是平衡的那麼修道修的是什麼呢?看過幾部丹經的人都知道修道的幾個階段,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所謂煉虛合道或者說破碎虛空,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呢?其實這是與道自然的穩定平衡相對立的一種狀態,是一個不穩定的平衡狀態,類似將雞蛋豎直放置時的狀態,要達到這個狀態必須小心翼翼否則它會自然的倒下去,而修道的人就仿佛就是一個想要靠自己的努力直立起來的雞蛋,因此逆勢必須的,但是實質上這個所謂的逆也並沒有逃出宇宙的規律,也是道的體現。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故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常澄其心而神自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其能生?欲既不生既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這一段講修道的可行性和方法,如果一件事做成功可能性幾乎為零,那麼很少有人會去做,如果沒有人知道一件事該怎麼做,也不大會有人去做。這裡就回答了能不能做和怎麼做的問題。首先指明神好清而心好靜,也就是說修道追求的目標清靜,正是我們內心想要追求的目標。因此修道不是要改變自己而是要回歸自我,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心神不寧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欲,「欲牽之」則心不靜,心不靜則神不清。人最不舒服的不是因為做了別人認為不應該做的事,而是做了自己認為不應該做的事,做自己認為不應該做的事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做了欲望的俘虜,色慾、食慾、貪慾都能令我們跌倒。那麼怎麼才能將欲望驅遣走呢?「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就是回答了。什麼是心無其心呢?心怎麼會沒有呢?其實心無其心不失要你掩耳盜鈴,而是讓你看穿了,看穿了自己的心,不要被自己編造的謊言和藉口迷惑那就是心無其心了,看穿了自己的心,心不再是你認識自己的障礙,那還不是和不存在一樣嗎?自己還會騙自己嗎?當然會,抽菸的人會說抽菸是為了應酬,喝酒的人會說喝酒是為了應酬,發展到現在,嫖賭都會以應酬為藉口,捫心自問,這個理由是真的嗎?如果你覺得是大概還是因為你的心沒看穿,不信你讓一個吸菸的人帶一廂煙到一個不需要應酬的地方看看他會不會抽。形無其形也是一樣的道理,形這裡是指我們自己的外在表現,不單指你的肉身,更不單指你長相,還包括你的學識,你的富有程度等等,無形就是讓你拋開這些,放下分別,這樣你與街頭的乞丐並無分別,你與國家主席也是一樣,那麼嗔慢二毒也就會遁形而去了。物無其物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能一眼望到天邊除了視力的問題就是因為被其他東西擋住了,物無其物就是不要讓別的東西遮住我們的雙眼,這個我想不需要我舉例子了,你看外物沒有分別,自然也不會覺得有善惡美醜的分別了,自然也就沒有貪、痴、疑三毒了。當你達到了這三種狀態,就可以達到空的狀態了,空並不是什麼都不存在,而是說存在的東西對我不構成任何影響,佛教唯識宗認為萬物唯心所造,自然是說所有東西對你的影響都是靠你的心實現的,而並非心可以憑空生出萬物來。在空的狀態中尋找憑藉不得自然就會清靜下來,就好像硬幣落入水中一樣,沒有依託自然會慢慢沉入水底。此時硬幣已經不在水中了,而是到達了水與非水的分界。清靜下來之後也自然會達到空與非空的分界,此時的非空並不是水中的船,而是水的岸了,能悟之者自然如獲慈航得蹬彼岸了。
老君曰,上士不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這一段是講修道者日常生活應該遵守的準則,不爭,不德,不妄,不貪,自然沒有煩惱,也就是得悟真常之道了。
歡迎關注內丹360,一個專注於內丹養生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