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示從容》,前幾天已經學了。
「不知陰陽,不知雌雄」,脈的陰陽、雌雄、表裡這個還不太清楚。雷公又問了這個問題,他問這個問題呢,說明了雷公仍然對於三陰三陽脈法不清楚。這種脈法,已經不是簡單的脈象探知水平了。已經開始升華為具有哲學內涵的六經脈學理論了。不清楚這些,如何查驗出,到底病人從容還是不從容。
對於雷公來講,無脈學理念,書本中的東西,只是個花架子而已。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這次的回答,是理念。是哲學層面下的脈診。
大家看看這個黃帝回答裡面缺個什麼字兒?雄字。這個就是他的密中之密了。雷公問雌雄,問表裡陰陽,在黃帝回答的時候,這裡邊沒有雄,只有雌。
三陽為父,我們給大家講過,這是一個「三陽天為業」的一個脈法流派。我們將太陽比成父親,把大地比成母親,一點兒問題都沒有。男主外,女主內,陽氣興於外,太陽氣盛。浮取之得也。
這個二陽為胃,二陽是主肌肉的,多氣多血。陽氣降入,氣血回收,衛守之勢也。中取而得也。
一陽為紀,「紀」,本義為結繩記事。推測,一陽,是寸關尺上的一個刻度。或是一個觀測刻度。比如,關前一分,這個刻度歷來受到重視。在這個刻度觀測少陽之氣的盛衰。記錄四時氣,升降浮沉規律,尤其是少陽出升的規律。
三陰是脾,比成母親,比成坤母。我們的脾胃難道不是我們的母親嗎?沒有問題。太陰主營,運化水谷。
看到這裡,我們似乎可以確定,五中所主,最貴乃三陰也。即脾。
二陰為雌,《道德經》上多次強調要守雌,其實,我們的健康完全取決於守雌,我們的健康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根,我們的根就是我們的腎,我們的腎就是我們的雌。
一陰為獨使,於脈法中不詳,暫不釋。
這裡邊沒有說到雄,是因為這個學術流派不強調人有雄。不願讓人有雄。雄多了人就有病,雄少了人就平安,這就是道家的思想。可現在的人身上都有雄,男性、女性都一樣,那現在人身上的雄怎麼號知呢?簡單講,母、雌不足的脈象,都雄。
也就是說黃帝通過這一個「無雄」的論述,道出了人生哲學。人生哲學就是脈學的哲學,這一點,不知道有沒有真正啟示到雷公,不知道有沒有讓雷公反思。
下面所見,乃六經合病的例子。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軟而動,九竅皆沉」
注意斷句。
二陽一陰,陽在前頭,陰在後頭,屬於陽病及陰的合病類型。故陽明主病,這個在臨床上多見的,二陽一陰什麼病呢?脈出現什麼呢?脈軟而動,九竅皆沉,就是無力,濁氣在內,脈氣無力,官竅不清利(如小便不利)。
《傷寒論》當中的論述,對六經脈的取捨,做了一些調整,和《內經》不完全一樣,我們大家知道就是了,所以,《內經》的六經脈法和《傷寒論》的要互看。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太陽脈盛」,浮,弦浮,很明顯。「一陰,不能止」,似動悸象。「內亂五臟,外為驚駭」,這個病有點像柴胡龍骨牡蠣湯或者是《傷寒論》三陽合病的病症描述。
未提及一陽一陰的說法。這一點,值得注意。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支。」
「二陰二陽」,用我們的話來說,少陰病兼加陽明之不通也。病症在肺部的,為咳喘,痰多,腹滿,水腫見於手足。
「二陰二陽」,還有一種情況,即病症在腎。屬於腎性腦病狀態。「皆交至」,三字分量大。推測為,寒厥甚、陽明內熱結甚。類似於「陰陽交」脈象。這在臨床上癲癇病當中,我們經常是以溫陽、潛陽、通陽明法治療的,溫陽、潛陽再加通陽明的藥來治療癲癇。也就是說我們用了附子,同時為了通陽明,還會加一些膽南星,當然是小劑量的膽南星,或者說臨時加一些酒大黃。也就是說這個病人既有少陰的病變,陽虛的病變,又有陽明不通的時候。我們就把它定為二陰二陽皆交至。
也就是說,二陰二陽,有兩種狀態。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別離。」
注意,二陰的合病裡面,出現了「外傷四支」、「四支別離」字眼。意味著,少陰病合病常能見到外症,四肢的變化,且十分顯著。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脈症合參,相互證明的學術模式。
四肢別離,推測如水腫太甚,猶如脫狀。
「堤閉塞不通」,腹診內容,心下痞硬之狀。
此病於腎,心腎不交、中脘不通、小便不利。少陰病,水氣厥逆。
「遊」,在水中,乃水氣上犯之證。屬於真武湯證治範疇。
這個病的關鍵在於二陰,細節在於一陽。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不見三陰病的合病提法,應是一種取捨態度。《金匱要略》之「少陽脈卑,少陰脈細」不在此列,此不贅述。
注意,此處未見二陰三陽的提法。即未見少陰太陽合病的提法。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脾土」
一陰,肝,厥陰病,經絕。中氣亡。
一陽,少陽,與上面相同之處在於。「陰氣客遊於心」與「陰氣至心」,這些文字,都是脈學語言。足見,這一派六經脈法,將心及心脘之處匹配少陽脈的診察之處,與《史記》倉公六經脈法有聯繫。
代絕,代已經接近於絕了,就像皮帶一樣,已經軟了,又代,最後又絕,代而絕。
「此陰氣至心」,一股氣頂到心這個地方。「上下無常」,沒有常的東西,有常是有中氣,「上下無常」,摸不見中氣。
「出入不知」,昏迷狀態,大小便失禁。
「喉咽乾燥,病在土脾」。口乾舌燥,厥陰病衰亡之象。土氣已敗。
大家要記住,見肝之病一定不能治肝,見肝之病一定是治脾。
「陰氣至心」就標示著關前一分,這個地方脈象有一點執著,所有執著的地方就是病所在的地方。正如,「氣上撞心、心中疼熱」一樣。
《素問》未見三陰合病的描述,比如三陰二陽,未見。
推測為,能吃,不消化,下利的病症。屬於半夏瀉心湯證範疇。
陰脈、陽脈俱無脈氣充斥,脈浮空,為血瘕;脈沉濡,為膿胕。
這個人沒有中氣,空的,可是裡邊有一些分散的痰滑的東西,會不會有這種情況?肯定會。
用我們現在臨床上的經驗,三陰,太陰病一般是死不了人的,脈一般有根的,什麼病害怕?沒根的。厥陰脈,尺部沒根的,沒有元氣了。
注意,未見到二陽二陰、三陽二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三陰一陽、三陰二陽、三陰三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的提法。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這個「下至陰陽」,我個人認為是在診查三部九候,到《傷寒論》裡是在診查太溪脈到趺陽脈。
臨床弄不清的時候一定要摸太溪脈和趺陽脈,這個時候不要大意。太溪脈這個地方,以沉為正常,不要顯露出來。昨天一個孩子發燒一個星期,39.5℃,趺陽脈細澀,準備要開大承氣湯。又再摸一下這個太溪脈,太溪脈沒起來,太溪脈還沉在骨頭裡頭,沒事,我就直接開了大承氣湯。病人一拉燥糞,體溫就下降了。
「陰陽皆壯」,脈浮大堅、脈弦亢,邪氣盛的脈象。
「上合昭昭」,望診。
「下合冥冥」,腹部診察或內心情緒觀察。
「遂合歲首」,有兩種可能。第一,面相學中的流年。這種方法,見於《靈樞》提及到。第二,一年中的第一天。我們將立春當歲首,立春這一天,刮什麼風,下什麼雨,可推測這一年氣候,乃至社會生活都將有規律事件發生。
立春,最關鍵的一天,這一天預兆這一年。立春這一天是歲首,假若這一天夫妻兩個人吵架,完了,這一年不行了,發不了大財了。
出品:心醫學堂
編審:燕少恆 王麗麗 肖星蕾 李卓然 於小淳
記錄:李帥遊 詹利娜 朱小倩 田軍 葉彩雲 吳小美 彭海燕 劉惠 祁淑蘭 宋瑞琴 馬英愛
校對:齊樹蔚 劉威 李炫羲 李明慧 李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