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陰陽類論》講義(三)

2021-03-04 心醫學堂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示從容》,前幾天已經學了。

「不知陰陽,不知雌雄」,脈的陰陽、雌雄、表裡這個還不太清楚。雷公又問了這個問題,他問這個問題呢,說明了雷公仍然對於三陰三陽脈法不清楚。這種脈法,已經不是簡單的脈象探知水平了。已經開始升華為具有哲學內涵的六經脈學理論了。不清楚這些,如何查驗出,到底病人從容還是不從容。

對於雷公來講,無脈學理念,書本中的東西,只是個花架子而已。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這次的回答,是理念。是哲學層面下的脈診。

大家看看這個黃帝回答裡面缺個什麼字兒?雄字。這個就是他的密中之密了。雷公問雌雄,問表裡陰陽,在黃帝回答的時候,這裡邊沒有雄,只有雌。

三陽為父,我們給大家講過,這是一個「三陽天為業」的一個脈法流派。我們將太陽比成父親,把大地比成母親,一點兒問題都沒有。男主外,女主內,陽氣興於外,太陽氣盛。浮取之得也。

這個二陽為胃,二陽是主肌肉的,多氣多血。陽氣降入,氣血回收,衛守之勢也。中取而得也。

一陽為紀,「紀」,本義為結繩記事。推測,一陽,是寸關尺上的一個刻度。或是一個觀測刻度。比如,關前一分,這個刻度歷來受到重視。在這個刻度觀測少陽之氣的盛衰。記錄四時氣,升降浮沉規律,尤其是少陽出升的規律。

三陰是脾,比成母親,比成坤母。我們的脾胃難道不是我們的母親嗎?沒有問題。太陰主營,運化水谷。

看到這裡,我們似乎可以確定,五中所主,最貴乃三陰也。即脾。

二陰為雌,《道德經》上多次強調要守雌,其實,我們的健康完全取決於守雌,我們的健康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根,我們的根就是我們的腎,我們的腎就是我們的雌。

一陰為獨使,於脈法中不詳,暫不釋。

這裡邊沒有說到雄,是因為這個學術流派不強調人有雄。不願讓人有雄。雄多了人就有病,雄少了人就平安,這就是道家的思想。可現在的人身上都有雄,男性、女性都一樣,那現在人身上的雄怎麼號知呢?簡單講,母、雌不足的脈象,都雄。

也就是說黃帝通過這一個「無雄」的論述,道出了人生哲學。人生哲學就是脈學的哲學,這一點,不知道有沒有真正啟示到雷公,不知道有沒有讓雷公反思。

下面所見,乃六經合病的例子。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軟而動,九竅皆沉」

注意斷句。

二陽一陰,陽在前頭,陰在後頭,屬於陽病及陰的合病類型。故陽明主病,這個在臨床上多見的,二陽一陰什麼病呢?脈出現什麼呢?脈軟而動,九竅皆沉,就是無力,濁氣在內,脈氣無力,官竅不清利(如小便不利)。

《傷寒論》當中的論述,對六經脈的取捨,做了一些調整,和《內經》不完全一樣,我們大家知道就是了,所以,《內經》的六經脈法和《傷寒論》的要互看。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太陽脈盛」,浮,弦浮,很明顯。「一陰,不能止」,似動悸象。「內亂五臟,外為驚駭」,這個病有點像柴胡龍骨牡蠣湯或者是《傷寒論》三陽合病的病症描述。

未提及一陽一陰的說法。這一點,值得注意。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支。」

「二陰二陽」,用我們的話來說,少陰病兼加陽明之不通也。病症在肺部的,為咳喘,痰多,腹滿,水腫見於手足。

「二陰二陽」,還有一種情況,即病症在腎。屬於腎性腦病狀態。「皆交至」,三字分量大。推測為,寒厥甚、陽明內熱結甚。類似於「陰陽交」脈象。這在臨床上癲癇病當中,我們經常是以溫陽、潛陽、通陽明法治療的,溫陽、潛陽再加通陽明的藥來治療癲癇。也就是說我們用了附子,同時為了通陽明,還會加一些膽南星,當然是小劑量的膽南星,或者說臨時加一些酒大黃。也就是說這個病人既有少陰的病變,陽虛的病變,又有陽明不通的時候。我們就把它定為二陰二陽皆交至。

也就是說,二陰二陽,有兩種狀態。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別離。」

注意,二陰的合病裡面,出現了「外傷四支」、「四支別離」字眼。意味著,少陰病合病常能見到外症,四肢的變化,且十分顯著。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脈症合參,相互證明的學術模式。

四肢別離,推測如水腫太甚,猶如脫狀。

「堤閉塞不通」,腹診內容,心下痞硬之狀。

此病於腎,心腎不交、中脘不通、小便不利。少陰病,水氣厥逆。

「遊」,在水中,乃水氣上犯之證。屬於真武湯證治範疇。

這個病的關鍵在於二陰,細節在於一陽。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不見三陰病的合病提法,應是一種取捨態度。《金匱要略》之「少陽脈卑,少陰脈細」不在此列,此不贅述。

注意,此處未見二陰三陽的提法。即未見少陰太陽合病的提法。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脾土」

一陰,肝,厥陰病,經絕。中氣亡。

一陽,少陽,與上面相同之處在於。「陰氣客遊於心」與「陰氣至心」,這些文字,都是脈學語言。足見,這一派六經脈法,將心及心脘之處匹配少陽脈的診察之處,與《史記》倉公六經脈法有聯繫。

代絕,代已經接近於絕了,就像皮帶一樣,已經軟了,又代,最後又絕,代而絕。

「此陰氣至心」,一股氣頂到心這個地方。「上下無常」,沒有常的東西,有常是有中氣,「上下無常」,摸不見中氣。

「出入不知」,昏迷狀態,大小便失禁。

「喉咽乾燥,病在土脾」。口乾舌燥,厥陰病衰亡之象。土氣已敗。

大家要記住,見肝之病一定不能治肝,見肝之病一定是治脾。

 「陰氣至心」就標示著關前一分,這個地方脈象有一點執著,所有執著的地方就是病所在的地方。正如,「氣上撞心、心中疼熱」一樣。

《素問》未見三陰合病的描述,比如三陰二陽,未見。

推測為,能吃,不消化,下利的病症。屬於半夏瀉心湯證範疇。

陰脈、陽脈俱無脈氣充斥,脈浮空,為血瘕;脈沉濡,為膿胕。

這個人沒有中氣,空的,可是裡邊有一些分散的痰滑的東西,會不會有這種情況?肯定會。

用我們現在臨床上的經驗,三陰,太陰病一般是死不了人的,脈一般有根的,什麼病害怕?沒根的。厥陰脈,尺部沒根的,沒有元氣了。

注意,未見到二陽二陰、三陽二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三陰一陽、三陰二陽、三陰三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的提法。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這個「下至陰陽」,我個人認為是在診查三部九候,到《傷寒論》裡是在診查太溪脈到趺陽脈。

臨床弄不清的時候一定要摸太溪脈和趺陽脈,這個時候不要大意。太溪脈這個地方,以沉為正常,不要顯露出來。昨天一個孩子發燒一個星期,39.5℃,趺陽脈細澀,準備要開大承氣湯。又再摸一下這個太溪脈,太溪脈沒起來,太溪脈還沉在骨頭裡頭,沒事,我就直接開了大承氣湯。病人一拉燥糞,體溫就下降了。

「陰陽皆壯」,脈浮大堅、脈弦亢,邪氣盛的脈象。

「上合昭昭」,望診。

「下合冥冥」,腹部診察或內心情緒觀察。

 「遂合歲首」,有兩種可能。第一,面相學中的流年。這種方法,見於《靈樞》提及到。第二,一年中的第一天。我們將立春當歲首,立春這一天,刮什麼風,下什麼雨,可推測這一年氣候,乃至社會生活都將有規律事件發生。

立春,最關鍵的一天,這一天預兆這一年。立春這一天是歲首,假若這一天夫妻兩個人吵架,完了,這一年不行了,發不了大財了。

出品:心醫學堂

編審:燕少恆 王麗麗 肖星蕾 李卓然 於小淳

記錄:李帥遊  詹利娜 朱小倩 田軍 葉彩雲 吳小美 彭海燕 劉惠 祁淑蘭 宋瑞琴 馬英愛  

校對:齊樹蔚 劉威 李炫羲 李明慧 李愛華  

相關焦點

  • 【共享教·②全元起《素問》的結構】
    即《素問訓解》九卷68篇.全元起.公元479年-556年 【02】關於全元起《素問》的結構即【段逸山輯復出來的《素問》的結構】即【《素問》全元起本(研究與輯復)】[段逸山]的卷篇結構>卷三6陰陽離合論第十九8十二藏相使第二十9六節藏象論第二十一30陽明脈解第二十二39五藏舉痛第二十三【舉痛論39】55長刺節論第二十四  卷四3生氣通天論第二十五4金匱真言論第二十六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區曰: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
  • 為什麼要將陰陽一分為三?一起探討三陰三陽的發生學原理
    其後則是有關經脈的解說,並沒有回答將陰陽一分為三的箇中緣由。此後,學者們或不了了之,或以謎解謎。當代學者或謂源於《周易》的六爻三才觀,或謂發於《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思想。其實,將陰陽「一分為三」的依據,早在《內經》中即有明確的回答。《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
  • 《素問》針灸體系-五臟針灸
    反覆研讀與體悟,驗之臨床,內經隱含三套獨立而完整的針灸理論體系,暫定義為陰陽體系、衛氣體系、五臟體系。          陰陽體系即人迎氣口診法指導下的反應邪氣由表入裡沿浮絡-大絡-經脈-腑臟-四海五個層次傳變,導致陰陽相傾,核心在於《靈樞.終始》。
  • 《素問懸解.卷一養生.陰陽應象論五》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素問懸解.卷一養生.陰陽應象論五》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這裡有三個名詞:壯火,少火,氣。人秉一氣而生,這段話出現在《素問.卷一 養生.陰陽應象論》章節,該章節講的是陰陽、四象、四方對人體的象,以及這些對人體一氣的影響。所以我理解「壯火食氣,氣食少火」的「氣」指的就是人體之一氣。這段話主要是描述氣味厚薄的陰陽屬性,以及這些屬性對人體一氣的影響。(2)   「火」的含義是食物中讓一氣周流走的快、向外走的能量、精華之氣。
  • 中醫 / 陰陽學說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路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路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陽屬性歸類表(舉例)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 素問》,歸納匯總「精」的闡述
    出自《素問·上古天真論》:「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通「晴」,爽朗、清明。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 先睹為快: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針灸科講義(選摘三)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針灸科講義粵東南海湘巖梁慕周編輯第一章    備論針刺妙用
  • 黃帝內經白話文句讀003素問之上古天真論2:古人壽命
    01在之前先來說一下黃帝內經為什麼會有素問和靈樞2部,其實這2部份內容各有81篇,加起來一共162篇。而素問之所以為什麼叫素問呢,因為通篇基本上都是黃帝和祁伯的對話,以一種對話的形式來闡述一些基本的中醫的道理。
  • 祝玄衝:悟道內經| 《素問》書名真意第一
    對於學習《黃帝內經》的大多數的人來說,可能並不知道素問二字的內在深意。《素問》之名最早見於漢代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而此書之前,未見《素問》之名。
  • 氣機論
    「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髒象論》)。元氣充盛,則能宣發周身,推動氣血之運行,主宰人體臟腑各種功能活動,使精氣血津液生化不息。臟腑經絡之氣機旺盛,從而維持機體內部各器官、系統間活動的相對平衡以及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動態平衡。由此可見,人體的生理功能根源於氣,故曰:「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類經·攝生類》)。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都是氣升降出入的場所。
  • 熊繼柏:陰陽五行學說和藏象學說
    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啊,《內經》有原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天元紀大論》都有這個話:「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這個神是什麼呢?自然界的變化運動。陰陽是自然界的法則,自然界的規律,一切的生長收藏變化運動都在於陰陽。
  • 道家辯證法思想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影響
    「三」在中國哲學中有重要意義,龐樸生生認為它既可表示數目「三」及其派生關係,又可表示「二」對立面的滲透與依存,還可以表示由對立結合而成的統一物「一」。十二經脈分為陰經、陽經兩大類,手足的陰經又分為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手足的陽經又分為太陽經、陽明經和少陽經等,都是陰陽可分特性在構建醫學理論時的具體應用。二是事物陰陽屬性的轉化性。《內經》認為已確定陰陽屬性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其原來的屬性是可以隨之改變的,如認為自然的氣候可有「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的)陰陽之變」(《靈樞·論疾診尺》)。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素問·生氣通天論》)【注釋】[1]陽密乃固:《太素》作「陽密陰固」,可參。[2]不和:是指偏勝,指陰陽偏勝。[3]若春無秋,若冬無夏:高世栻曰:「如陰不勝其陽,而陽氣勝,若春無秋矣;陽不勝其陰,而陰氣勝,若冬無夏矣。」
  • 《素問·疏五過論》篇語譯的「信、達、雅」境界
    所以語譯這類經典著作的關鍵在於要能展示出其邏輯清晰之「理」。我們來看對於「五過」之結論的不同總結表述:總結一:不明診斷是常見過失之一;不知補瀉不能正確施治是常見過失之二;沒有掌握切脈技術是常見過失之三;拖延耽擱了病情是常見過失之四;不能治病求本,標本不能兼顧是常見過失之五。總結二:粗工的疏忽,是不注意他的病情,隨便處理,這在診治上是第一種過失。
  • 《矛盾論》:既吸收了馬哲普遍原理,也繼承了陰陽思想精髓
    但是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的樸素的性質,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毛澤東《矛盾論》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上篇文章,我們盤點了道、儒、法三家的辯證法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所以聖人在春夏保養陽氣、在秋冬保養陰氣,順從萬物生長收藏的運動規律。
  • 陰陽與萬物的解讀
    人體處於正常生理狀態下,陰陽兩個對立著的方面,也不是平平靜靜各不相關地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是處在互相制約、互相消長的動態之中的。所謂「陰平陽秘」(《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是陰陽在對立制約和消長中所取得的動態平衡。如果這種動態平衡遭到了破壞,即是疾病的形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就說明了陰陽的制約、消長失調,就要導致疾病的發生。
  • 概率論講義
    《概率論講義》,共八章,350頁。本講義是根據與川大徐小湛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浙大四版) 的視頻課程的內容編寫的。
  • 懂陰陽的老中醫
    《素問·玉機真髒論》云:「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六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門先生在整體觀的指導下,提出並運用了「聯合方組」這一方法。中醫治療學上,制定方劑的基本原則,是「主病之為君,佐病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素問·至真要大論》)。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一、「六經」的實質是「三陰三陽」《傷寒論》中沒有直接提出「六經」一詞,用「六經」作為「三陰三陽」的代名詞,只是後世約定俗成的提法。三陰三陽,源於上古的陰陽思想。《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古人將自然界萬事萬物,用陰陽的法則進行二分法歸類,覺得還不夠,也不能說明較為複雜的問題,於是將陰陽各自再進一步一分為三,即成為三陰三陽——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