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懸解.卷一養生.陰陽應象論五》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2021-02-22 感悟黃元御

我,學徒11,被黃師「土樞四象,一氣周流」的思想深深折服,立志學習《黃元御醫學全書》。我自學為主,這是我個人匯總的學習筆記,為了不誤導大家,建議大家多多看原著。如確實想參考這個學習筆記,建議你結合《黃元御醫學全書》來閱讀這個筆記。

《素問懸解.卷一養生.陰陽應象論五》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之氣為陽,酸苦湧洩之氣為陰。陰味重濁而走下竅,陽味輕清而走上竅。味厚者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厚者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走洩,薄則流通,氣薄則發洩,發洩皮毛。厚則發熱。熱盛則為壯火,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以壯火食氣,火盛則氣耗也,氣食少火,火微則氣生也。壯火散氣,故氣敗於壯火,少火生氣,故氣益於少火也。

 

要點(1)  壯火散氣,故氣敗於壯火,少火生氣,故氣益於少火也。

(1)   這裡的氣指的是人體的一氣,分析的是氣味對人體一氣的影響。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來分析這句話的組成。這裡有三個名詞:壯火,少火,氣。人秉一氣而生,這段話出現在《素問.卷一 養生.陰陽應象論》章節,該章節講的是陰陽、四象、四方對人體的象,以及這些對人體一氣的影響。所以我理解「壯火食氣,氣食少火」的「氣」指的就是人體之一氣。這段話主要是描述氣味厚薄的陰陽屬性,以及這些屬性對人體一氣的影響。

(2)   「火」的含義是食物中讓一氣周流走的快、向外走的能量、精華之氣。食物的氣與味,是通過脾胃消磨而進入人體一氣的。我們回顧《四聖心源.天人解.精華滋生》章節,指導食物氣味代表的是食物經過脾的磨化之後,精華上奉,手太陰肺散其精華到五臟六腑。食物中的精華之氣的屬性,是以食物的氣味相關的,氣味辛甘發散之氣為陽,酸苦湧洩之氣為陰;陰味重濁而走下竅,陽味輕清而走上竅。壯火與少火的「火」之含義,就是食物的辛甘發散之氣,是陽氣。這裡的食物,包括我們一般意義的食物與藥物。

(3)   「壯火」是短期內補充大量陽氣;「少火」是將補充陽氣的時間拖長從而降低單位時間內補充的陽氣。大家對火堆都有直觀的感受,壯火就是非常旺盛的大火堆,少火就是長長久久燃燒的火堆。

(4)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指導我們補充人之一氣要用小火。有的人身體不好了,陽氣不足了,就非常著急,想通過段時間內吃大補、大熱之藥品,快速恢復身體,這樣是非常不可能的。人之一氣已經虛了,這時候用大補大熱之藥物,因為一氣對這大補大熱之藥物的吸收非常少,而藥物之火氣又帶著一氣快速轉動,這樣將導致人體一氣的消耗,一段時間內看來人精神一些,但是藥物一停,人將更加虛。這個時候就應該用少火生氣的方式,慢慢補,不要用偏性太大的藥物。就象一個即將熄滅的火堆,直接潑上汽油,一段時間內或是更旺盛了,但是也將火堆中不多的燃料消耗得更加厲害了。這時候就應該增加一些燃料,增加一些小火苗,燒一段時間,整個火堆就恢復正常旺盛起來了。

 

後續計劃:

(1)   持續更新筆記。最終完成《黃元御醫學全書》的讀注,這個是我不變的目標。這個目標也許需要10年或者更久,但是我會時時刻刻努力的。當前我的目標是「通讀,錄音,反覆聽」地通讀《黃元御醫學全書》。我寫作文檔的時候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文檔名稱中包含文檔的基礎版本信息。這個文檔在持續成形中,如果你發現你手上的版本日期與當前日期差別比較大的時候,可以發email到(3077767324@qq.com)獲得最新版本的文檔。

(2)   不再組織微信群。我曾經組建過一個「感悟黃元御」的微信群,但是我發現微信不是一個學習中醫的好的形式,所以後來我移交了該群。後續我也不再會繼續運營微信群了。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壯火食氣,少火生氣」,如何健脾溫陽以生氣血?
    《黃帝內經》:「壯火食氣,少火生氣」,如何健脾溫陽以生氣血?。對於脾胃的調理,一般來說,大部分人都遵循「健脾益氣」的方式,如四物湯之類。這固然是一種比較穩妥的做法。然而,不能忽視的是,很多選擇健脾益氣的人,脾胃虛弱、甚至氣血不足還是未得到明顯的改善。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啥意思?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一句有關養生之道的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古人的養生智慧什麼是養生之道?養生之道指的是修身養性,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在古時候,人們就尤其重視養生之道。而養生之道一詞,出自莊子的《養生主》。《莊子養生主》:"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唐成玄英疏:"遂悟養生之道也。"
  • 黃帝內經素問第五篇第一講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 《黃帝內經》:「五氣化火」,「壯火食氣」如何正確理解
    當然,內火,即是體內自生的火熱邪氣,常由臟腑經絡陰陽氣血失調所導致。張仲景用兩個不同的方劑治療同一種病,其絕妙之處值得探討火熱之邪,燔灼焚焰,其性升騰炎上,故屬於陽邪。火熱致病,多見高熱,惡熱,煩渴,汗出,脈象洪數等症。若火熱內攻,上擾神明,輕則煩躁失眠,重則狂躁妄動,神昏譫語。故《素問》說:「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鬼臾區曰: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
  • 《傷寒懸解》卷八——少陽經上篇
    傷寒懸解卷八少陽經上篇二十二章
  • 【共享教·②全元起《素問》的結構】
    >64四時刺逆從論第七[厥陰有餘]到[筋急目痛]在卷六,[春氣在經脈]到篇末在卷一 卷二13移精變氣論第八15玉版論要篇第九16診要經終論第十26八正神明論第十一27真邪論第十二【卷一叫《經合》,卷二重出叫《真邪論
  •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5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 多讀一頁《黃帝內經》,人生少一份病歷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陰精源自飲食的酸甜苦辣鹹五味,但蓄藏陰精的五臟,又會因過食五味而受損。4.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熱勢稍微減輕時,如果進食肉類食物,熱病會復發;如果吃得過多,會使餘熱遺留,這都是熱病病人應當注意的。
  • 《「傷寒懸解」讀書筆記》連載002:傷寒溫病,各不同氣.
    《難經懸解.五十八難》懸解:中風,風傷衛也,傷寒,寒傷營也,詳仲景《傷寒》。溼溫,中溼而發熱者也。熱病,暑病也,即仲景暍病。溫病,春月而病感者也。《素問》熱病,即溫病之發於夏月者。《素問懸解.《素問懸解.熱論三十八》懸解:外感之病,統曰傷寒,《難經》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是也。溫熱之病,本非傷寒,曰傷寒者,感病之總名如是。從上面的引用來看,最細緻的分類是「傷寒,中風,溫病,熱病,溼溫」這五種。
  •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本章要點】 一、說明人的陰陽和天地四時之陰陽息息相通,無論養生、治病,率皆法於陰陽,才能取得臨床效應
  • 《素問·陰陽類論》講義(三)
    《傷寒論》當中的論述,對六經脈的取捨,做了一些調整,和《內經》不完全一樣,我們大家知道就是了,所以,《內經》的六經脈法和《傷寒論》的要互看。「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太陽脈盛」,浮,弦浮,很明顯。「一陰,不能止」,似動悸象。
  • 《黃帝內經·素問》九
    《德善堂》莊氏正骨諮詢熱線:0536—8800345   15853666016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 中醫 / 陰陽學說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路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陽屬性歸類表(舉例)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王冰注》:「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類經》:「陽生於陰,陰生於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也。」
  • 氣機論
    「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為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就是對氣化過程的概括。氣化為形、形化為氣的形氣轉化過程,包括了氣、精、血、津、液等物質的生成、轉化、利用和排洩過程。「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髒象論》),是說人體必須不斷地從周圍環境攝取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否則,生命就無法維持。
  • 道家辯證法思想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影響
    此處是以大自然中雲和雨、天氣和地氣的往復循環為例,論證了陰陽互為根據、相互促進、互相為用的關係,所以說,「陰不可無陽,陽不可無陰」(張介賓《質疑錄》)。《內經》將人體內陰陽雙方互根互用關係概括為「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或者是「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素問·生氣通天論》)。
  • 「象」與「髒象」
    什麼是「象」? 《內經》中有很多記載。《陰陽應象大論》中, 篇題即「陰陽應象」;《六節髒象論》中提到髒象;《平人氣象論》有平人氣象;《經脈別論》中提到「太陽藏何象? 岐伯曰:象之陽而浮也。帝曰:少陽藏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 一陽藏者, 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藏搏, 言伏鼓也。二陰搏至, 腎沉不浮也。」
  • 養生要義: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陰陽概念最早見於殷周之際的《周易》:「一陰一陽謂之道」,認為世界就是在陰陽矛盾對立中產生和發展的。五行概念最早見於《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不僅把五行作為世界萬物的基本物質元素,而且對其形態、性質和作用進行了簡要描述。
  • 熊繼柏:陰陽五行學說和藏象學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還是《易經》的思想。自然界的法則,自然界的規律,就是陰陽。「萬物之綱紀」,指出陰陽是萬事萬物分類的綱領;「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這是講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