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2021-02-07 春秋物語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予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帝曰:請聞其所謂也。

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曰: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

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餘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

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醜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溼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參考譯文:

黃帝問道:天上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統御地下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從而產生寒、暑、燥、溼、風五種氣候變化。人有五臟化生五氣,從而產生喜、怒、思、憂、恐五種情志變化。經論說,五運遞相因襲,各有一定的主治季節,到了一年終結之時,又重新開始新的輪迴,我已經知道這個變化規律了。還想再聽聽五運和三陰三陽的結合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行稽首再拜大禮後回答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啊!五運和陰陽是天地自然界變化的一般規律,是自然萬物的一個總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礎和生長毀滅的根本,是宇宙間無窮盡的變化所在,這些道理哪能不通曉呢?因而事物的開始發生叫做「化」,發展到極點叫做「變」,難以探測的陰陽變化叫做「神」,能夠掌握和運用這種變化無邊的原則的人叫做「聖」。陰陽變化的作用,在天表現為玄妙深遠無窮,在人表現為認識事物的自然規律,在地表現為萬物的生化,物質的生化而產生五味,認識了自然規律而產生智慧,深遠的宇宙空間而產生神明。神明的作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所以在天為無形之氣,在地為有形之質,形和氣相互感召,就能變化和產生萬物。天復於上,地載於下,所以天地是萬物的上下;陽升於左,陰降於右,所以左右是陰陽的道路;水屬陰,火屬陽,所以水火是陰陽的象徵;萬物生發於春屬木、成實於秋屬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終始。陰陽之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質在發展過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區別,在上之氣和在下之質互相感召,事物太過和不及的形象就都顯露出來了。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於五運分主四時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說:五運各能主一年,不是單獨只主四時。

黃帝說:請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

鬼臾區說:臣仔細研讀《太始天元冊》,文中說:「廣闊無邊的天空,是物質生化之本元的基礎,萬物資生的開始,五運行於天道終而復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氣,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懸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轉,於是萬物有陰陽的不斷變化,有柔剛的不同性質,幽暗和顯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現,寒冷和暑熱按一定的季節往來,這些生生不息之機,變化無窮之道,宇宙萬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現出來了。」我家研究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好。什麼叫氣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區說:陰氣和陽氣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所以叫做三陰三陽。形有盛衰,指天幹所主的運氣,各有太過不及的區別。例如開始是太過的陽年過後,隨之而來的是不及的陰年,不及的陰年過後,從之而來的是太過的陽年。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麼氣,隨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麼氣,對一年中運氣的盛衰情況,就可以預先知道。凡一年的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符的,屬於「天符」之年,一年的中運之氣與歲支的五行相同的,屬於「歲直」之年,一年的中運之起與司天之氣、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屬於「三合」之年。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互相感召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說:寒、暑、燥、溼、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木、(君)火、土、金、水、(相)火,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上半年天氣主之,春夏為天之陰陽,主生主長;下半年地氣主之,秋冬為地之陰陽,主殺主藏。天氣有陰陽,地氣也有陰陽。因此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變化情況,就要了解,五行應於天幹而為五運,常動而不息,故五年之間,自東向西,每運轉換一次;六氣應於地支,為三陰三陽,其運行較遲,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環周一次。由於動和靜互相感召,天氣和地氣互相加臨,陰氣和陽氣互相交錯,而運氣的變化就發生了。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循環周旋,有沒有定數呢?

鬼臾區說:司天之氣,以六為節,司地之氣,以五為制。司天之氣,六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備;司地之氣,五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周。主運之氣的火運,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氣和五運互相結合,七百二十氣,謂之一紀,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氣,共六十年而成為一周,在這六十年中,氣和運的太過和不及,都可以出現了。

黃帝說:先生所談論的,上則終盡天氣,下則窮究地理,可以說是很詳盡了。我想在聽後把它保存下來,上以調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養自己的身體,並使百姓也都明白這些道理,上下和睦親愛,德澤廣泛流行,並能傳之於子孫後世,使他們不必發生憂慮,並且沒有終了的時候,可以再聽你談談嗎?

鬼臾區說:氣運結合的機理,很是切近而深切,它來的時候,可以看得見,它去的時候,是可以追溯的。遵從這些規律,就能繁榮昌盛,違背這些規律,就要損折夭亡;不遵守這些規律,而只按個人的意志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災殃。現在請讓我根據自然規律講講其中的至理要道。

黃帝說:凡是善於談論事理的起始,也必能領會其終結;善於談論近的,也必然就知道遠的。這樣,氣運的至數雖很深遠,而其中的道理並不至被迷惑,這就是所謂明了的意思。請先生把這些道理,進一步加以推演,使它更有條理,簡明而又不貧乏,永遠相傳而不至於絕亡,容易掌握而不會忘記,使其能提綱挈領,至理扼要,我想聽你詳細地講講。

鬼臾區說:你說的道理很明白,提的問題也很高明啊!好像鼓槌擊在鼓上的應聲,又像發出聲音立即得到迴響一樣。臣聽說過,凡是甲、已年都是土運治理,乙、庚年都是金運治理,丙、辛年都是水運治理,丁、壬年都是木運治理,戊、癸年都是火運治理。

黃帝說:三陰三陽與六氣是怎樣相合的呢?

鬼臾區說:子、午年是少陰司天,醜、末年是太陰司天,寅、申年是少陽司天,卯、酉年是陽明司天,辰、戌是太陽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天。少陰是起首,厥陰是終結。厥陰司天,風氣主令;少陰司天,熱氣(君火、暑)主令;太陰司天,溼氣主令;少陽司天,相火主令;陽明司天,燥氣主令;太陽司天,寒氣主令。這就是三陰三陽的本元,所以叫做六元。

黃帝說:你的論述很偉大,也很高明啊!我將把它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匱裡,題上名字,叫做《天元紀》。

《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https://so.gushwen.org/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3BE91EC0A8B0A5D9.aspx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

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08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09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10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11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12

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13

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14

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15

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16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17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18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19

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20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21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22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23

黃帝內經·素問·血氣形志-24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25

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26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27

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28

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29

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30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31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32

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33

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34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35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36

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

黃帝內經·素問·咳論-38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39

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40

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篇-41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42

黃帝內經·素問·痺論-43

黃帝內經·素問·痿論-44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45

黃帝內經.素問·病能論-46

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47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48

黃帝內經·素問·脈解論-49

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50

黃帝內經·素問·刺齊論-51

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52

黃帝內經·素問·刺志論-53

黃帝內經·素問·針解論-54

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55

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56

黃帝內經·素問·經絡論-57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59

黃帝內經·素問·空骨論-60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61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62

黃帝內經·素問·素問·繆刺論-63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黃帝內經·素問·標本病傳論-65

相關焦點

  • 茶話《內經·天元紀大論》
    茶話《內經·天元紀大論》        小小帥威五運六氣特輯。內經運氣七篇大論最不易理解,本來內經全文就比較晦澀,就已經很難了。很多在學內經的學生突破了重重困難眼看就要把內經全書讀完,然而看到運氣七篇大論,完全不知所云,什麼五運、什麼天符年、什麼太陽寒水太陰溼土的,隨隨便就把人弄得頭大,然後去翻看市面上的白話翻譯版本,字面意思是明白了,可看完還是不知道這是講什麼的,與看病有什麼關係?
  • 【經典金句683 •黃帝內經】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經典金句683 •黃帝內經】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出處】《黃帝內經•素問》【案語】本條經典金句出自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為氣,陰為質。《陰陽應象大論》中說:「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有形與無形,有形為陰,無形為陽;氣為陽,物質為陰。能夠使萬物生長的氣化功能為「陽」,能夠供給成長發育的物質為「陰」。
  • 《黃帝內經》簡介
    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最出遠古」;邵雍認為:「《素問》、《陰符》,七國時書也」;程顥認為:「《素問》書出戰國之末」;司馬光認為:「謂《素問》為真黃帝之書,則恐未可。黃帝亦治天下,豈終日坐明堂,但與歧伯論醫藥針灸耶?
  • 祝玄衝:悟道內經| 《素問》書名真意第一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聖典。
  • 【合一醫學】第137期:《黃帝內經》多重演變史及其他
    素問·標本病傳論65 卷十九素問·天元紀大論66素問·五運行大論67素問·六微旨大論68 卷二十素問·氣交變大論69素問·五常政大論70 卷二十一>,卷六素問·刺志論53,卷六素問·針解54,卷六 卷七缺失素問·天元紀大論66素問·五運行大論67素問·六微旨大論68素問·氣交變大論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刺志論 【譯文】針解 【譯文】長刺節論 【譯文】皮部論 【譯文】經絡論 【譯文】氣穴論 【譯文】氣府論 【譯文】骨空論 【譯文】水熱穴論 【譯文】調經論 【譯文】繆刺論 【譯文】四時刺逆從論 【譯文】標本病傳論 【譯文】天元紀大論
  • 【黃帝內經】倪海廈版本全75集,免費視頻教學
    之所以稱"內經",並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王冰的另一傑出貢獻是將運氣學說補入《素問》。《素問》卷七久已亡失,王冰得之師藏舊本,補充了闕佚,即今本的《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七篇。
  • 運氣學說——《黃帝內經》體系的終結!
    (本文選自趙洪鈞著、金棟補註《正說內經——〈內經時代〉補註》第七節按語)金棟按:很多《黃帝內經》專家認為,「運氣學說」和承載它的「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 素問》,歸納匯總「精」的闡述
    寫在開頭:本文提到的《黃帝內經》,僅指素問,不包括靈樞經。我們知道,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理論,後世幾乎所有的中醫典籍都能從中找到根源。而作為貫穿全書的宗旨,「精」這個概念被反覆提出。大概以一種「得精者昌,失精者亡」的姿態出現。
  •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24卷 哈佛大學藏 歡迎閱讀卷一
    非完整版 完整版24卷 非常好的古本醫書 收藏不易 展示為部分頁面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24卷 哈佛大學藏 歡迎閱讀卷一>非完整版 完整版24卷 非常好的古本醫書 收藏不易 展示為部分頁面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24卷 哈佛大學藏 歡迎閱讀卷一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二期(今天)
    ,自由交流會; (二)14:00-14:30 中醫新知:解答上次讀書會存疑點,分享中醫新知,切磋醫理(包括中醫各個方面); (三)14:30-16:30 黃帝內經篇章研習:每次選取一篇或半篇黃帝內經深度研習; (四)16:30-17:00 存疑整理:整理內經研習課堂存疑點,安排參與者課下琢磨解決; 參考文本: 1.
  • 講座 學習《內經》綱要
    人人都說《內經》難學,其實知其要者不難學,因為《內經》只講天、地、人三件事,其核心內容是以天道明醫道,觀天察地則醫道明矣。 1 《內經》只講三件事——天地人《素問·著至教論》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十期
    ,自由交流會; (二)14:00-14:30 中醫新知:解答上次讀書會存疑點,分享中醫新知,切磋醫理(包括中醫各個方面); (三)14:30-16:30 黃帝內經篇章研習:每次選取一篇或半篇黃帝內經深度研習; (四)16:30-17:00 存疑整理:整理內經研習課堂存疑點,安排參與者課下琢磨解決; 參考文本: 1.
  • 《黃帝內經》素問序一
    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炎黃子孫「傳道受業解惑」,也必須從學習《黃帝內經》開始問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靜心解讀和感悟《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原文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痿論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更多內容請點擊篇頭專輯《黃帝內經誦讀》
  •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
    摘要:《黃帝內經》中有豐富的《易》學象數學內容。 一、  「三才」之道      《黃帝內經》由《素問》與《靈樞》兩部分組成。從理論上來說,《內經》在對人體生理的總認識上是通過吸收《易》學「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乾•文言》)、「天地人合一」的「三才之道」來完成的,認為天人同構,天人之氣相通,人只是天地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並與天、地之氣息息相通。
  • 黃帝內經白話文句讀003素問之上古天真論2:古人壽命
    01在之前先來說一下黃帝內經為什麼會有素問和靈樞2部,其實這2部份內容各有81篇,加起來一共162篇。而素問之所以為什麼叫素問呢,因為通篇基本上都是黃帝和祁伯的對話,以一種對話的形式來闡述一些基本的中醫的道理。
  • 《黃帝內經》導讀50
    《素問.刺要論篇第五十》與《靈樞.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