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飱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溼勝則濡瀉。
今天分享素問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是天地之道,萬物的綱紀,變化的原因,生殺的本質,神明的府邸。治病求本。陽積累成天,陰積累成地。陰靜而陽動,陰生而陽長,陽肅殺而陰收藏。氣的變化為陽,有形質的為陰。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會生寒;寒氣的性質為濁,熱氣的性質為清;下熱可能會引起腹瀉,中寒可能會引起腹脹。
清陽者為天,濁陰者為地。地氣上升化為雲,天氣下降化為雨。清陽在上竅出入,濁陰從下竅出;清陽在皮膚腠理出入,濁陰在五藏出入流行;清陽充實四肢,濁陰歸於六府。
水屬陰,火屬陽。陽為氣,陰為味。化生精,精生氣,氣生形,形生味;在這個過程中,氣又能反過來生精,味又能反過來生形;味又會消耗形,氣又會消耗精,精變化為氣,味又會消耗氣。
陰與味從下竅出,陽與氣在上竅出入。味之厚重者屬陰,味之薄散者屬陰中之陽;氣之厚重者屬陽,氣之薄散者屬陽中之陰。味之厚重者有洩的作用,味之薄散者有通的作用;氣之薄散者有發洩的作用,氣之厚重者有發熱的作用。下一個比喻就像燃料的做功,壯火就是大火,閥門開的大,就消耗大,容易衰老,閥門開的小,消耗小,才能長久,壯火消耗氣,少火保存氣。氣味辛甘發散屬陽,氣味酸苦湧洩屬陰。
陰過勝則陽受傷,陽過勝則陰受傷。陽過勝則熱,陰過勝則寒。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傷形質,熱傷氣機;氣機傷則痛,形質傷則腫。先痛後腫,氣傷引起形傷;先腫後痛,形傷引起氣傷。
風過勝則抖動,熱過勝則紅腫,燥過勝則乾燥,寒過勝則浮腫,溼過勝則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