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五篇第一講

2021-03-04 開沌悟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飱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溼勝則濡瀉。

今天分享素問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是天地之道,萬物的綱紀,變化的原因,生殺的本質,神明的府邸。治病求本。陽積累成天,陰積累成地。陰靜而陽動,陰生而陽長,陽肅殺而陰收藏。氣的變化為陽,有形質的為陰。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會生寒;寒氣的性質為濁,熱氣的性質為清;下熱可能會引起腹瀉,中寒可能會引起腹脹。

清陽者為天,濁陰者為地。地氣上升化為雲,天氣下降化為雨。清陽在上竅出入,濁陰從下竅出;清陽在皮膚腠理出入,濁陰在五藏出入流行;清陽充實四肢,濁陰歸於六府。

水屬陰,火屬陽。陽為氣,陰為味。化生精,精生氣,氣生形,形生味;在這個過程中,氣又能反過來生精,味又能反過來生形;味又會消耗形,氣又會消耗精,精變化為氣,味又會消耗氣。

陰與味從下竅出,陽與氣在上竅出入。味之厚重者屬陰,味之薄散者屬陰中之陽;氣之厚重者屬陽,氣之薄散者屬陽中之陰。味之厚重者有洩的作用,味之薄散者有通的作用;氣之薄散者有發洩的作用,氣之厚重者有發熱的作用。下一個比喻就像燃料的做功,壯火就是大火,閥門開的大,就消耗大,容易衰老,閥門開的小,消耗小,才能長久,壯火消耗氣,少火保存氣。氣味辛甘發散屬陽,氣味酸苦湧洩屬陰。

陰過勝則陽受傷,陽過勝則陰受傷。陽過勝則熱,陰過勝則寒。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傷形質,熱傷氣機;氣機傷則痛,形質傷則腫。先痛後腫,氣傷引起形傷;先腫後痛,形傷引起氣傷。

   風過勝則抖動,熱過勝則紅腫,燥過勝則乾燥,寒過勝則浮腫,溼過勝則腹瀉。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於五運分主四時是怎樣的呢?鬼臾區說:五運各能主一年,不是單獨只主四時。黃帝說:請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素問·移精變氣論-13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14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15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16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17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18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19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20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21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二期(今天)
    ,自由交流會; (二)14:00-14:30 中醫新知:解答上次讀書會存疑點,分享中醫新知,切磋醫理(包括中醫各個方面); (三)14:30-16:30 黃帝內經篇章研習:每次選取一篇或半篇黃帝內經深度研習; (四)16:30-17:00 存疑整理:整理內經研習課堂存疑點,安排參與者課下琢磨解決; 參考文本: 1.
  • 黃帝內經白話文句讀003素問之上古天真論2:古人壽命
    01在之前先來說一下黃帝內經為什麼會有素問和靈樞2部,其實這2部份內容各有81篇,加起來一共162篇。而素問之所以為什麼叫素問呢,因為通篇基本上都是黃帝和祁伯的對話,以一種對話的形式來闡述一些基本的中醫的道理。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十期
    ,自由交流會; (二)14:00-14:30 中醫新知:解答上次讀書會存疑點,分享中醫新知,切磋醫理(包括中醫各個方面); (三)14:30-16:30 黃帝內經篇章研習:每次選取一篇或半篇黃帝內經深度研習; (四)16:30-17:00 存疑整理:整理內經研習課堂存疑點,安排參與者課下琢磨解決; 參考文本: 1.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 素問》,歸納匯總「精」的闡述
    寫在開頭:本文提到的《黃帝內經》,僅指素問,不包括靈樞經。我們知道,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理論,後世幾乎所有的中醫典籍都能從中找到根源。而作為貫穿全書的宗旨,「精」這個概念被反覆提出。大概以一種「得精者昌,失精者亡」的姿態出現。
  • 《黃帝內經》素問序一
    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
  • 《黃帝內經》健康養生觀——範登脈|黃帝內經|廣州中醫藥大學|治未...
    講授者: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黃帝內經書院」範登脈簡介:醫學博士,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史文獻系教授。對中國古典文獻學特別是對傳統語言文字學有較深入的研究,擅長運用文字、聲韻、訓詁、校勘等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考證中醫經典文獻中的疑難問題,重視出土文獻、文物在中醫文獻研究中的運用,長期從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文獻考證、理論整理、逐篇講析等工作,對《素問》《靈樞》研究有較深造詣。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30多年。
  • 《黃帝內經》簡介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痿論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更多內容請點擊篇頭專輯《黃帝內經誦讀》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之所以稱「內經」,並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黃帝內經-素問》CHM電子書下載
  • 祝玄衝:悟道內經| 《素問》書名真意第一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聖典。
  • 《黃帝內經》導讀50
    《素問.刺要論篇第五十》與《靈樞.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
  • 中醫為什麼要學習《黃帝內經》?學不懂怎麼辦?
    第一招:晨讀讀,是學習的第一步,是構建思維過程必不可少的初步程序,流暢明快的朗讀是激發學習興趣的第一把鑰匙——每個不愛學習的孩子,背後都缺少一個好的朗讀指導老師。》:連結: https://pan.baidu.com/s/1cpbE165_UMTTx_3AARTz8A 密碼: rhri《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上:連結: https://pan.baidu.com/s/1qU7O6O1IFgVsnCCS3gq2pw 密碼: 3fff《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下:連結: https://pan.baidu.com
  • 《黃帝內經》導讀61
    《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與《靈樞.五禁篇第六十一》。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
  •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1
    中醫是一個非常博大精深的學問,說到中醫不得不說,《黃帝內經》這本智慧經典,這本書是可以讓人讀一輩子的養生並啟發生命之覺的書。古人說醫者,為巫者。《黃帝內經》分上下兩部,素問81篇,靈樞81篇。162篇。
  •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24卷 哈佛大學藏 歡迎閱讀卷一
    非完整版 完整版24卷 非常好的古本醫書 收藏不易 展示為部分頁面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24卷 哈佛大學藏 歡迎閱讀卷一>非完整版 完整版24卷 非常好的古本醫書 收藏不易 展示為部分頁面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24卷 哈佛大學藏 歡迎閱讀卷一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唐代王冰對《素問》的流傳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素問》傳本篇次零亂、重複,且有殘闕。王冰精勤博訪,搜殘補缺,歷時12年,完成撰注編次,著成《黃帝內經素問注》(後稱「王冰次注」)。王冰崇尚道家,夙好養生,經他編次的《素問》,列《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為第一、第二、第三篇,突出了保養精、氣、神的經旨,也使後學在開篇之際便能把握《內經》學術的基本觀點。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炎黃子孫「傳道受業解惑」,也必須從學習《黃帝內經》開始問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靜心解讀和感悟《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原文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 【合一醫學】第137期:《黃帝內經》多重演變史及其他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厥論篇第二十四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厥論篇第二十四【本章要點】 本篇介紹寒厥和熱厥的病因、症狀以及六經的厥和厥逆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