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辯證法思想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影響

2021-02-12 黃帝內經學習

道家思想是以老莊為代表,以「道」為其學說宗旨的學派,道家思想與中醫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道家思想與《內經》的關聯性開始關注,文獻研究較多集中在精氣學說和養生理論兩方面,大都認為道家思想對《內經》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內經》繼承並發展了道家精氣學說和養生理論。但從道家辯證法思想對《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的研究還很缺乏,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本課題研究就是在正確理解道家辯證法思想及《內經》陰陽理論體系的前提下,通過學術思想的理論研究,闡述道家辯證法思想對《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闡釋其特有的哲學價

值,以及對中醫學辨證論治思維形成的重要影響。

1 道家辯證法思想的形成及特點

道家思想是我國古代哲學的瑰寶之一。春秋末期老子(老聃)為其創始人,其書《道德經》的問世,標誌著道家思想的產生,此後的《莊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進一步繼承和闡發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以「道」為其學說宗旨的學派。強調「道常無為而無所不為」,「道法自然」,「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等觀點。後經戰國中期關尹、楊朱、列禦寇等補充、發揚,分化為兩個流派:一派以莊周為代表,把道看作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觀察萬物的準繩,誇大道的作用,將事物的相對性絕對化,表現出認識論上的相對主義和本體論上的唯心主義;另一派是以《管子》書中《心術》等篇所代表的稷下道家,唯物地發展了老子的道,把道解釋為無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機的「精氣」,提出「精氣」說。戰國後期,這兩大學派逐漸走向融合,形成了以《黃老帛書》、《文子》等為代表的黃老新道家。著名的中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強調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體系「對於了解全部中國科學技術是極其重要的」。道家學說,其義精深,其奧無窮,除了在哲學和政治上發揮過不可忽視的歷史作用以外,對於中醫學的發生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道」本義指人行走的道路、坦途,後引申為道理、準則,在哲學上則用來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最早把道作為最高哲學範疇的是春秋後期的老子。老子哲學脫胎於母系氏族的宗教崇拜,特別是女性生殖崇拜。道最初即建立在對女性生殖力的認知上,然後將這種女性生殖作用擴而充之,用來觀察整個宇宙的創生過程,於是形成了道的概念。道有體用,從道體看,它是宇宙的本原,作為「天地之始」,道是「無」,有質樸性、絕對性、虛空性;作為「萬物之母」,它是「有」,具備潛在性、無限性、生動性。從道用看,它是法則秩序,也稱為「常道」,具有周行不殆、對立統一、天人一體、自然為本、無為無不為等客觀規律。《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首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見,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客觀實在,它既是宇宙創生的本原,又是萬物發展變化的生機和動力。它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可以展開為物質、能量和信息,又是無為無形的宇宙本初的自然節律。作為宇宙本原的「道」,其生成宇宙萬物的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牡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三」在中國哲學中有重要意義,龐樸生生認為它既可表示數目「三」及其派生關係,又可表示「二」對立面的滲透與依存,還可以表示由對立結合而成的統一物「一」。

稷下道家著作《管子》一書中,明確、直接地以「精氣」名「道」,提出了精氣學說,建立了氣一元論。《內業》篇雲:「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此「精」即「精氣」,「精也者,氣之精也。」

把精氣看作天地萬物的本原。同篇又雲:「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顯然,「道」是萬物生成之本根。說明「精氣」即「道」,二者有共同的屬性和作用,氣是「其細無內,其大無外」((內業)),道也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心術上》),具有虛而無形,遍流無間的物點。物得氣以生,道也是萬物「所得以生也」(《內業》)。「氣者,身之充也」(《心術下》),道則是「所以充形也」(《內業》)。如此,管子將「道氣論」發展成「精氣」學說,最終使道氣學說成熟起來。

 老子是先秦的辯證法大師,他開創了尚柔、主靜、貴無的辯證體系,與其後《易傳》開創的尚剛、主動、貴有的辯證體系形成鮮明對照。老子著作揭示了客觀事物矛盾統一的現象和規律,論述相互對立的概念達七八十對之多,他既認識到了事物之間的對立關係,也論述了對立物之間的統一,《老子》第二章指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即表達了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思想。其對對立面統一的認識甚為深刻,不僅闡述一方以另一方為基礎,對立面相互倚伏互為存在前提的相互依存關係,還提示了對立面的相反相成和互相滲透等關係。第四十二章提出「反者道之動」,揭示了一切事物的發展都要向它的反面變化,而這種變化是道的運動,故「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老子十六章》)。老子認為事物向反面轉化,看成是一個由小變大,由低向高,由易向難,由弱變強,由柔而剛的變化發展過程,甚至認識到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關係,如《老子六十四章》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三章》亦指出:「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但老子的轉化論是無條件的、循環的,如《老子五十八章》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並片面強調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後制先,「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反映了其辯證法思想的局限性。

2 《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結構的形成及特點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理論是研究陰陽的概念內涵及其變化規律,用以解釋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的哲學理論,是古人認識宇宙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陰陽學說認識物質世界的關鍵在於分析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相反相成的陰陽兩種物質或勢力之間的關係。陰陽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成為中醫學的獨特思維方法,深刻地影響著中醫理論的形成、發展和具體運用。《內經》認為「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靈樞·病傳》),是當時開啟人們步人探索生命奧秘殿堂大門的鑰匙,因此全面廣泛地運用這一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構建其醫學理論體系,將此前逐漸形成的陰陽哲學觀念與醫學內容融合為一體,成為源於而又深刻於哲學的標誌,是中醫理論體系發生的基石和源頭。

《內經》是在「生之本,本於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生命觀念的指引下,全面地應用陰陽理論來解釋生命現象,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生命活動最佳有序的和諧狀態:一旦「陰平陽秘」的和諧有序狀態失常,就成為疾病發生的最基本的病機;「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是醫生診察疾病,分析病理,指導臨床施針、用藥治病的最高行為準則。因此說,「醫道雖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景嶽全書·傳忠錄》)。

2.1 陰陽概念的發生及內涵

陰陽概念源於古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易傳·繫辭下》)的取象思維。陰陽概念的初義一方面是人們通過對太陽活動及其產生的向光、背光,溫熱、寒涼,晴天、陰天等自然現象長期的觀察和體驗,在「遠取諸物」 取象思維下產生和抽象的。另一方面是源自於人類生殖活動的「近取諸身」取象,產生了「陰陽的觀念,乃是得自於人類本身性交經驗上的正負投影」(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春秋戰國時期是陰陽理論形成的重要時期,認為陰陽是形成宇宙萬物的「大氣」分化後產生的陰氣和陽氣,並以此解釋宇宙萬物的形成和演化,故有「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為陰陽,陰陽合而萬物生」(《淮南子·天文訓》)的認識。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陰陽概念被廣泛地用以解釋天地萬物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如認為「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管子·四時》)。「春夏秋冬,陰陽之更移也;時之長短,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變化也」(《管子·乘馬》)。在對陰陽有如此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便有了「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上》)的抽象。在陰陽理論形成並被廣泛運用的先秦至漢代,正是《內經》的醫學理論構建時期,這一世界觀和方法論被逐漸地引入於醫學領域,廣泛地用以解釋生命現象和相關的醫學知識,並逐漸地與醫藥知識融為一體,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內經》中的陰陽理論,雖然還帶有哲學的烙印,但是已經脫離了純哲學的色彩,具有了豐富醫藥學知識的自然科學特徵,是《內經》賦予了先秦哲學陰陽理論以新的生命力,也是《內經》使陰陽理論得以完整系統的表述和傳承。

「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類經·陰陽類》),這是對陰陽涵義的高度概括,揭示了陰陽是「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現象及其屬性對立雙方的高度概括,是對物質世界最一般運動變化規律的抽象。陰陽概念既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內部存在的對立兩個方面,更多地則是揭示自然界相反相成的兩種(或兩類)物質及其現象的屬性。從天地日月,到人體的男女氣血,都可用陰陽表示其屬性及相互關係。就兩種不同事物而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素問·六節髒象論》)。就同一事物內部對立兩個方面而言,如藥物的氣味就有,「陽為氣,陰為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陰陽屬性劃分。《內經》中幾乎對人們所能目及和認識到的事物都予以陰陽屬性的規定,於是抽象出了生命科學中的陰陽概念,所謂生命科學中的陰陽,是指人體內相互關聯的某些特定的物質及其機能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也即所謂物質本體意義上的陰和陽,這在醫學學科中則有別於屬性意義上的陰和陽。《內經》以此為出發點,全面而廣泛地運用陰陽概念及其內涵來解決與醫學相關的理論,指導著臨床實踐。

2.2 事物的陰陽屬性特徵

《內經》所論的陰陽概念限於並服從於解決醫學問題的需要,對與醫學理論相關事物進行了陰陽屬性的劃分。就《內經》所涉及陰陽的概念而言,具有五點特徵。

其一,抽象性。所謂陰陽的抽象性,是指從《內經》所能認識的與醫學有關的具體事物和現象升華出能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質屬性的特點。此即所謂的「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這是《內經》對陰陽抽象性的認識和表述,因此事物對立統一的陰陽劃分是「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靈樞·陰陽系日月》)。指出了「陰陽」概念是從千千萬萬個具體的事物和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概念,不再特指某一個具體的事物或現象。

其二,規定性。《內經》從醫學科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在運用陰陽的概念時對其進行了兩個方面的規定:一是事物陰陽屬性的不可反稱性。二是將人體中具有溫熱、興奮、推動、彌散、外向、升舉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其功能規定為陽,或者稱為「陽氣」;將人體內具有滋潤、抑制、收斂、凝聚、內守、沉降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其功能規定為陰,或者稱為「陰氣」、「陰精」。此時的「陰」和「陽」具有本體論特徵,故有時將其稱為「陽本體」(或本體陽)和「陰本體」(或本體陰)。當這種被嚴格規定為陽的物質及其功能,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現偏盛有餘的病理反應時,就會出現「陽勝則身熱」。當這種被嚴格規定為陰(或陰氣、陰精)的物質及其功能,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產生偏盛有餘的病理反應時,就會有「陰勝則身寒」。《內經》中又將這兩種病理反應分別高度概括為「陽勝(盛)則熱,陰勝(盛)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顯然這裡的「陰陽」具有本體論的觀點,特指人體內能產生寒熱效應的兩種具體物質及其功能,故日「寒熱者,陰陽之所化也」(《景嶽全書·傳忠錄》)。

其三,廣泛性。陰陽的廣泛性,是指陰陽是從許多事物中抽象出具有共同規律的屬性,可以用來說明白然界事物間的普遍聯繫。正所謂「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素問·五運行大論》)。「以象之謂也」,是指可以用抽象出來的陰陽屬性特徵(即「象」)去解釋(即「推」)更為廣泛而複雜的未知事物,說明具有「一分為二」普遍性的陰陽概念及其規律,可以廣泛地適用於物質世界和生命科學認知的所有知識領域之中。

其四,相對性。所謂陰陽的相對性,是指原先已經規定為屬陽、或屬陰事物的總體屬性、或比較的對象、或確定其屬件的原則,一旦條件已經發生了改變,原先所規定的事物陰陽屬性也是會隨之改變的。陰陽的相對性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陰陽的可分特性。簡單地說,就是屬陽或者屬陰的事物之中還可以再分為陰和陽兩個方面,無論是屬陽或屬陰的事物都可以再分為陰和陽兩個方面。對原先已經確定為屬陰或屬陽的事物,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認識,於是對事物陰陽屬性劃分也就隨著認識層次的遞進而進行不斷的繼續認識和陰陽屬性的劃分。如《內經》在運用這一特性時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故人亦

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素問·金匱真言論》),就藥物的性(氣)味而言,「陽為氣,陰為味……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十二經脈分為陰經、陽經兩大類,手足的陰經又分為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手足的陽經又分為太陽經、陽明經和少陽經等,都是陰陽可分特性在構建醫學理論時的具體應用。二是事物陰陽屬性的轉化性。《內經》認為已確定陰陽屬性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其原來的屬性是可以隨之改變的,如認為自然的氣候可有「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的)陰陽之變」(《靈樞·論疾診尺》)。人體所患的病症在某種因素的作用下也可以發生「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轉化,此即所謂「陰陽之理,極則必變」(《類經·陰陽類》)的道理所在。三是在劃分事物陰陽屬性的前提和依據改變時,原來規定的事物陰陽屬性也可以隨之而變化。從陰陽的可分性、轉化性(事物發生了質變),以及隨著劃分陰陽屬性條件變化而變易(質未變)來看,陰陽的相對性突出了事物陰陽屬性的抽象和規定,不是絕對的、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而是相對的、靈活的、變易的、不斷延伸的。

其五,陰陽的相關性。所謂陰陽的相關性,是指用陰陽所分析的對象應當是同一範疇、同一層面,或者同一交叉點的事物,不相關聯的物質或者現象是不能對其進行陰陽屬性的規定和劃分,否則就可能是荒唐的、沒有意義的。檢索《內經》用陰陽屬性所規定的劃分的所有事物,都是嚴格遵守這一陰陽相關性規則的。

2.3 陰陽互藏交感關係及意義


2.3.1 陰陽的互藏關係及意義

所謂陰陽互藏是指陰或陽任何一方都蘊涵有另一方。陽不是絕對純粹的陽,陰也不是絕對純粹的陰。判定事物陰陽屬性時是要根據其所涵屬陰或屬陽成分的多少而定。而陰陽成分的多少又是依據所涵陰陽成分的隱顯狀態加以判斷的。如果事物屬陽的顯象狀態成分多而明顯,而屬陰的隱匿狀態成分少而隱匿時,於是就判定其屬性為陽;反之則判定其屬性為陰。這就足「陰中有陰,陽中有陽」(《素問·金匱真言論》)及「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素問·天元紀大論》)之意。陰陽互藏不但是事物內部,或者兩個事物之間陰陽雙方發生一切關係的前提,同時也是所有事物能夠共同存在的必需條件,因此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陽無陰以生,陰無陽以化」。

2.3.2 陰陽的相互交感關係及意義

《內經》認為,陰陽二氣在運動之中進行著互相交流、相互融合的同時雙方隨之產生著相應的反應,這就是所謂的陰陽交感。交,指兩個(或兩類)事物,或者同一物質內部的陰陽雙方,要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即氣)和信息(指機能活動)的交流和交換。感,即感應,指陰陽雙方在進行物質、信息的不斷交流中所發生的一切反應。陰陽交感可以引起雙方發生的具體反應如陰陽的對立、互根、互用、消長、平衡(自和)、轉化等。這種陰陽的相互交感反應是自然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基礎。因此有「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禮論》);(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易傳·感》);「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陰陽相錯,而變由生」(《素問·天元紀大論》)之論。此處的「合」、「接」、「交」、「感」、「錯」都講得是陰陽雙方的交感關係及其作用,認為自然萬物都是在天地間陰陽二氣的交感作用下形成並發生著各種變化。人類生命的發生也不能脫此規律,故有「天地合氣,命之日人」(《素問·寶命全形論》)的人類產生和進化的觀點。

2.4 陰陽對立制約關係及意義

所謂陰陽對立制約是指相關聯的陰陽雙方,彼此間存在著差異,或者鬥爭、抑制、約束、排斥的關係。《內經》對陰陽之間的這一關係有充分而深刻的認識。就人體生命活動而言,《內經》以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相互制約關係闡述人體相關的生理活動。以四季氣候變化為例,上半年春夏季節,陽熱之氣制約了陰寒之氣,此即「陽氣微上,陰氣微下」,所以氣候由寒轉溫變熱;下半年秋冬季節,陰寒之氣制約了陽熱之氣,此即「陰氣微上,陽氣微下」(《素問·脈要精微論》)。《內經》認為陰陽雙方的制約關係是有一定限度的,其中任何一方太過或者不足,都會破壞雙方的正常制約關係而出現失常狀態,在人體就會

引起疾病,出現「陽勝(盛)則陰病,陰勝(盛)則陽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病理狀態。這種病理狀態屬於陰或陽一方對另一方的制約太過所引起的病理變化。或者有「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素問·生氣通天論》),即屬於陰或陽一方對另一方的制約不及所引起的病理變化。而「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就屬於陰或陽一方對另一方制約太過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內經》認為陰陽對立制約關係的破壞是導致人體陰陽平衡失調的重要原因,那麼「用陰和陽,用陽和陰」(《靈樞·五色》);「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是必然的、最基本的治療疾病的指導思想,並在此思想指導下確定相應的治病原則和具體方法,例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等等大量的具體治病之法,無一不體現著《內經》對陰陽對立制約規律的廣泛應用。

2.5 陰陽互根互用關係及意義

《內經》認為,相關聯的陰陽雙方不僅僅存在著互相制約關係,還存在著互為根據,相互為用的關係。陰陽的互根互用又有陰陽互根和陰陽互用兩層關係。所謂陰陽互根是指對立的陰陽雙方互為存在的前提、依據的關係,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例如寒與熱,寒屬性為陰,熱屬性為陽,沒有屬陰的寒作為參照劃分的前提,也就不可能有屬陽的熱,反之亦然。陰陽互用是指相關聯的陰陽雙方,在互根依存的基礎上具有相互促進、相互資助的關係。《內經》認為雲雨的形成過程就充分體現了大自然的陰陽互用關係:「地氣(屬陰的水溼)上為雲」是藉助了陽熱之氣的氣化作用,此即「陽化氣」、「熱生清」之義。「天氣(空中的水氣)下為雨」是有陰寒之氣的凝聚作用,此即「陰成形」、「寒生濁」之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此處是以大自然中雲和雨、天氣和地氣的往復循環為例,論證了陰陽互為根據、相互促進、互相為用的關係,所以說,「陰不可無陽,陽不可無陰」(張介賓《質疑錄》)。《內經》將人體內陰陽雙方互根互用關係概括為「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或者是「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素問·生氣通天論》)。此處的經文認為人體的物質代謝過程中,屬陰的精微物質化生並貯藏於內臟,在內臟的氣化作用下才能產生各種屬陽的機能活動而表現於外;只有在各種屬陽的機能活動(屬陽)的作用下,才能將吸人的自然界新鮮空氣(即清氣)和飲食水谷中的精微部分轉化成人體生命賴以生存的精微物質(屬陰)。如果人體在某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體臟腑機能活動(屬陽)受到損傷,勢必會影響精微物質(屬陰)的生成,就會形成「陽損及陰」的病理過程;或者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臟腑所貯藏的精微物質(屬陰)首先受到損傷而不足,相關的機能活動(屬陽)也會隨之而減退,這就是「陰損及陽」的病理過程。無論前者或後者,其結果都會出現陰陽兩虛的病理結局這種久病陽虛證,或陰虛證、或陰陽兩虛證的治療,仍然應當在陰陽互根、陰陽互用關係的理論指導下確立治療方法和進行用藥。張介賓根據陰陽互根、陰陽互用原理確定的常中有變,以變法取效的機理時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景嶽全書·新方八陣》)。因此說:「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次注》卷二)。於此可見,陰陽互根、陰陽互用理論在《內經》所建構醫學理論中的應用及其意義。

2.6 陰陽相互消長關係及意義

《內經》認為陰陽的相互消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在一定時間、一定限度、一定範圍內,總是處於彼此不斷的相互消長的動態變化之中。陰陽的相互消長是在陰陽對立制約和互根互用前提下發生的一種運動變化方式。這種運動變化有兩類具體形式:一類是由陰陽對立制約關係引起的陰陽互為消長,一類是由陰陽互根互用關係引起的陰陽同步消長。

2.6.1 陰陽互為消長

陰陽互為消長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此長彼消。是指陰陽在對立制約關係中一方力量太強(即長),就會使對方因過度的制約而消減(即消),表現為陽長陰消,或陰長陽消,此時是以陽或陰的一方之「長」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或當一方減弱時會因制約力量的減退(即消)而引起對方增長,即所謂「此稍彼長」,表現為陰消陽長,或者陽消陰長,此時是以陽或陰的「消」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內經》用自然界陰陽之氣的彼此消長運動揭示四時氣候的寒暑遷移的自然氣候變化規律,並用以說明人體內陰陽二氣消長變化所引起脈象應四時而變化的內在機理,指出脈應四時變化的機理同樣是體內陰陽消長運動的結果。《內經》認為在病理狀態下也存在著這種陰陽互為消長的變化,有時是以一方的「長」佔主導地位而導致另一方的「消」。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身熱……齒幹」,「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這也是後世所說的「陽虛則寒,陰虛則熱」病機。內經》還將陰陽「此消彼長」的理論運用於分析病機和確定相應的治病方法。唐代王冰據此提出了「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和「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著名觀點,同時也是對「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確切詮釋。

2.6.2 陰陽同消同長

陰陽同消同長關係有陰陽同消和陰陽同長兩種方式。由於陰陽雙方存在著互根互用的關係,當一方增長時可以促進和資助另一方也隨之增長,即此長彼長,表現為陽隨陰長或陰隨陽長;當一方減少時,另一方因失去促進和資助而隨之減少,即此消彼消,表現為陽隨陰消和陰隨陽消。《內經》將陰陽同消同長關係運用於解釋藥食氣味與人體精形氣化之間的轉化機理時,認為「味歸形,形歸氣(人體正氣);氣(藥食之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藥食之氣),形食味;化生精,氣(人體的正氣)生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內經》對陰陽相互消長關係的認識及其相關論述,要求從陰陽運動變化的深層去認識和把握生命活動的規律,以及與生命活動相關事物之間的聯繫。陰陽雙方的消長運動是在一定範圍、一定時間、一定限度內進行的,這是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但是如果超出了上述的限度和範圍,機體的陰陽動態運動就會受到破壞而發生疾病。

2.7 陰陽轉化關係及意義

陰陽的相互轉化關係,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轉化,即陽可以轉化為陰,陰可以轉化為陽。陰陽轉化是事物發展的又一過程,是事物內部陰陽消長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其本質屬性發生了改變的運動方式。陰陽的相互消長過程是緩慢的漸變的過程,而陰陽的相互轉化是在陰陽雙方彼此消長基礎上所發生的迅速的突變過程。《內經》在分別觀察研究了四季氣候的轉化、疾病演變過程中出現的寒熱轉化,以及伏邪發病的轉化規律之後,將其分別總結為「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之所以產生這種陰陽轉化關係,是「物極謂之變」(《素問·六微旨大論》)的結果。從天地自然到人體生命活動,這種陰陽轉化規律是廣泛存在著的。 

3 道家辯證法思想對《黃帝內經》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

 《內經》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古代生命科學的集中總結,匯集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優秀成果。其中道家學說對其理論奠基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3.1 道家的「天地之道」與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

老子主張天道自然無為,人只要順應自然,就能把握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這種尊重客觀自然法則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莊子繼承了老子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主張「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安時而處順」(《莊子·大宗師》) 。由此去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的逍遙境界。《黃帝內經》承襲了道家思想的精華,把天和人作為一個統一體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觀。《內經》認為,人是在特定的「氣交」環境中,由天地兩氣結合生成的。《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日人」 。同時《內經》還認為,人與天的結構相類似,這種類似表現在人的身體體現了天地的結構。《靈樞·邪客》日:「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 。《內經》還從唯物論出發,提出從自然界和人體本身去研究問題:「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人事」(《靈樞·逆順肥瘦》) 。這些思想,都是道家思想對於《內經》的滲透。

3.2 道家的精氣陰陽思想與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老子· 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把「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原,構建了「道——氣——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戰國時期的莊子發展了老子的這一觀點,認為氣是「道」產生的一種極精微物質,是天地人物構成的共同物質基礎,提出了「通天下一氣耳」的觀點,並指出陰陽是一氣的最大規律,「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 。在道家學說中,精與氣的概念是同一的,如《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日精」,並認為氣是宇宙萬物構成的本原或質料。「生者以其氣」(《管子·樞言》)。《淮南子·天文訓》也認為精或氣是宇宙萬物的生成本原:「宇宙生氣,氣有涯根。清陽者薄糜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對天地萬物的生成,《內經》也有類似的解釋。

《內經》將氣分成陽氣和陰氣兩種。陽氣輕清,主熱,燥,動,浮散形成天空;陰氣濁重,主寒,溼,靜,凝聚生成大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素問·寶命全形論》又說:「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長短,萬物並至,不可勝量」。指出,萬事萬物都是天地之氣和合而產生的。道家的精氣思想對中醫學的精氣理論的構建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內經》在論述人體生命的產生和維繫時,是精與氣分論的:精是人體生命之本原,「人始生,先成精」(《靈樞·經脈》) ;氣由精化,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另外,道家的「通天下一氣耳」的思想,對人體中各種氣本於一身之氣的理論的產生,也有重要的影響。

 先秦道家深諳辯證法,《老子·四十二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莊子·田子方》進一步提出:「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於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道家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不僅是氣,而且是一切事物普遍具有的屬性。《內經》具體反映了陰陽的這種普遍屬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合到人體,則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病理變化,治療的基本原則,均可用陰陽來闡釋。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在談及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時,《素問·生氣通天論》日:「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而說到治療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

3.3 陰陽協調平衡關係及意義

陰陽的協調平衡關係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通過不斷的消長運動,保持著和諧、勻平、有序的相對穩定狀態。陰陽學說認為,陰陽雙方在相互交感的前提下,自始至終存在著對立制約、互根互用、相互消長的運動變化,這種運動變化在一定範圍、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呈現著相對穩定、和諧有序的狀態。這種陰陽和諧狀態對於自然界來說,「陰陽二氣最不宜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類經附翼·大寶論》),於是就表現為正常的氣候及物候特徵;在於人體就會表現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勻平……命日平人」(《素問·調經論》)的生理狀態。可見,陰陽的對立制約、消長變化雖然是絕對的,陰陽的協調平衡只是相對的,但保持陰陽雙方的動態和諧平衡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內經>指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乎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這就將調整和保持人體陰陽的協調平衡視為治療疾病、養生保健最高行為準則的意義之所在。

4 道家辯證法思想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


4.1 《內經》的陰陽與道家辯證法思想的關聯性

道家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陰陽不僅是氣,而且是一切事物普遍具有的屬性。《內經》具體反映了陰陽的這種普遍屬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道家辯證法思想對中醫理論的影響首先表現在道家辯證的思維方式對中醫理論所產生的重要啟發。道家認為人的生命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道德經》上雲:「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道家這種運動變化的觀點使得中醫學認識到人的年齡的增長會導致人體生理機能的變化,從而呈現出由強到弱,由盛到衰的過程。道家另一重要的哲學思想就是矛盾的觀點,認為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恆也」 被認為是對矛盾最經典的記載。道家矛盾的觀點被中醫學所吸納,成為其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依據。在診斷的過程中,醫師會注意到陰與陽、寒與熱、表與裡、虛與實等方面的對立,從而在治療的過程中對症下藥,如寒者熱之,也就是對於寒病,要使用熱藥,使之不寒。如果醫師不能注意到這些矛盾的對立方面,則會犯寒其寒或熱其熱的大忌,貽誤病人的病情。

道家還認為矛盾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正如老子所說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指的就是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矛盾的一方正可以轉化為另一方奇,善良可以轉化為邪惡。這一思想對中醫的啟發,使之形成了諸如「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理論。道家哲學辯證的思維方式為中醫理論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擴展了中醫學的理論視野。

道家尚柔, 主要指老子思想。實際上道家還有尚陽思想, 尚陽思想主要以稷下道家為代表。《內經》特重陰陽之剛柔屬性, 幾乎每篇都有討論陰陽的。《內經》雖強調陰陽調和,認為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氣乃施。但《內經》的特點則是在「陰陽調和」中偏於「尚陽」。《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曰: 「陽氣者若天與日, 失其所, 則折壽而不彰,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認為「陽化氣, 陰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陽代表生命, 陰代表物質, 陽氣枯竭則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表達了一種尚陽思想。《內經》強調「陰陽調和」的思想源於老子「衝氣以為和」是個不爭的事實。偏於「尚陽」思想主要受稷下道家的影響。成書於先秦或秦漢的《文子》一書, 尚陽思想頗多,較明確的是《上德》篇: 「陽滅陰, 萬物肥,陰滅陽, 萬物哀」。文子的這種思想可能源於較早的《管子·樞言》等篇。《樞言》: 「先王用一陰二陽者霸, 盡以陽者王, 以一陽二陰者削, 盡以陰者亡」,《五行》: 「通乎陽氣, 所以事天也, 經緯日月, 用之於民; 通乎陰氣,所以事地也, 經緯星曆, 以視其離」, 這均是中國古代珍貴尚陽思想。

4.2 老子辯證法思想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


4.2.1 「萬物負陰而抱陽」與人體陰陽平衡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德經》第42 章,以下引該書只註明章次)「衝氣」是指陰陽二氣相互融合。老子這句話說明了天地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的和合構成的。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以「氣」為化生萬物的元素的思想,中國哲學史中的「天下一氣」、「生死一氣」的思想皆由此而出。《內經》直接把這一思想引入了中醫學。《陰陽應象大論》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把陰陽二氣的作用當作天地萬物的總規律和一切生死變化的主宰,並用以解釋人體疾病的發生和治療的總的根據。《內經》中的陰陽學說固然與《易傳·繫辭》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對陰陽關係的概括有關,但這一概括卻比老子的思想晚出得多。

老子還專門談到人體之氣,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十章)「營魄」指人的精神,其本質也就是陰陽二氣。「抱一」是強調精神與形體的合一。老子認為,健全的人生必須是形體與精神合一而不偏廢;也就是要集守精氣,使其達到嬰兒般的無私、柔和的境地。第五十五章也同樣說道,含德深厚的人是如同嬰兒般的精氣飽滿。基於此,河上公在《老子章句》中說:「治身者愛氣則身全」。(第10 章注) 強調人身一氣,應當集氣、愛氣。老子這種以氣為生命之根本,並強調形神抱一、陰陽平衡的思想直接影響到《內經》的人體觀。《內經》認為「氣」是維持人的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元素,它具有一種特殊的生命力,表現為包括形神統一的生命活動。不管是生命之本的精氣,還是智慧之源的神氣,其生理作用都可用陰陽之氣來概括,陰陽的法則最主要的是平衡、和諧的狀態,生命的最高智慧就是能調和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4.2.2 「道法自然」與「法於陰陽」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這裡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道以及由它所派生的天地萬物都是自然而然,遵循自然規律,並非人為如此。因此,人應當效法自然,與自然保持一致。如果違背自然,任意妄行,就會招致禍害,自取滅亡。「法自然」的觀點是老子哲學的基本精神,同時也是《內經》醫學的指導思想,並進而成為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基本模式。《內經》中所闡述的內容,無論是人體生理病理、施治用藥,還是預防養生等,無不是以「順乎自然」為中心。《內經》開篇就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這裡的「道」就是修養之道。「陰陽」是指天地盈虛消長的規律。「術數」是指個人修身養生的方法。說明上古之人之所以健康長壽,是因為懂得修養之道,飲食起居一應生命的自然變化,不妄作勞。《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據此還十分詳盡地論述了人應如何順應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來調整、安排自己的生活「,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這段話認為得道就是順乎自然,而非逆於自然,完全反映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4.2.3 矛盾觀念與辨證論治

老子辯證法思想的特點主要有二,一是重視人的生命及其萬物都是包含有矛盾的運動變化的過程。二是認為任何矛盾的雙方都是相互轉化的,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老子從矛盾的普遍性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的矛盾概念,諸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正奇、內外、同異、盈虛、損益、吉兇、靜躁、寒熱、剛柔、利害、攻守,等等,所有這些矛盾概念都包括在陰陽這對總的矛盾之中,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是也。正是這些矛盾觀念使《內經》中醫學理論與實踐充滿了對立的內容,成為它用以診察和治病的理論依據。如《內經》根據陰與陽的對立統一關係規定的寒者熱之,溫者清之,滿者洩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同者逆之,下者舉之,虛者實之,等等,都是對人體內部矛盾關係的認識和處理。醫師若不能正確辨認這些對立的情況,就會出現誤診或誤治的不良後果,就會犯實其實或虛其虛的大忌。

 正是由於事物內部矛盾的多樣性,人體致病的因素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素問·調經論》) 可能來自外在因素,也可能來自身體內部;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既可以由於簡單的原因而產生,也可以是複雜的原因所為;而且不同的原因可能導致同樣的結果。「風寒溼三者,合而為痺也。」(《素問·痺論》) 同一原因也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 「夫風百病之長也。」 (《素問·玉機真藏論》) 因此醫師必須綜合地、具體地考察與病人有關的各種因素或原因,從中找出最根本的原因。有人據此認為《內經》醫學的診治方法不夠標準、規範,因人因時而異,令人難人捉摸。殊不知人體內部及其與外界因素本來就處於複雜多變的矛盾關係之中,而每一矛盾關係的變化都可能對人的機體發生影響,因此任何的標準化或規範化都是相對的,有著局限性的。中醫辨證的特色及深奧就在於其非規範化,在不規範中掌握事物的發展方向和規律。老子曰:「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 任何矛盾的雙方無不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人體的病變和診治也是這樣。一般來說,陽的方面偏勝,就會出現熱的症狀;陰的方面偏勝,就會出現寒的症狀。但是重寒又會出現熱的現象,重熱又會出現寒的現象。所謂「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重陽必陰」, 「重陰必陽」就是這個道理。這一病理的機轉正合乎「反者道之動」的矛盾運動法則。《內經》根據這一法則提出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理論,認為只有從相反的方面著手,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病症,恢復機體的平衡。老子論述事物向其反面轉化時,有一個由微到著、由小到大的變化過程,也即事物總是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因此聖人總是趁著事物還十分簡易、細微的時候,即尚未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著手治理,這叫做「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第八十三章) 因為等到事物有了一定發展,形成一定勢力之後,就難以控制、把握了。這在醫學上就是強調預防疾病,「聖人不病,以其病(提防、預防)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 聖人因為能做到提前預防,將疾病消滅於未有之時,所以不會害病。與此相關《, 內經》中的「聖人」標準也是這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強調未病先治,防患於未然;認為病已成而治之,無異於「渴而穿井,鬥而鑄錐」,實在是太晚了。能夠做到「未病先治」的當然是具有極高智慧的人,他是在對人體的本質和現象及其變化充分了解、掌握的基礎上對其未來趨向的一種預知,這比一般的診治已病不知要難多少倍,這種人才是真正的聖醫、聖人。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學醫必須讀老子之書。從以上老子思想與《內經》醫學的聯繫中,不難看出,《內經》醫學理論的形成,究其原因,老子思想起著直接的、不容忽視的指導作用。也正是由於《內經》中的醫學理論體現了老子及其中國哲學的基本思想,所以它的科學價值已超出時代的和專業的範圍,具有了普遍的認識論意義。這是《內經》中醫學理論經久不衰,並越來越顯示出其優越性的一個根本原因。

4.3 莊子辯證法思想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

莊子,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豐富。《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作品「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莊子》作為中國古代哲學家的重要著作、道家哲學的代表作,自然也與中醫學基礎理論的關係是很密切的,《莊子》中的有關論述多為中醫學所借鑑,並成為中醫學理論的基礎。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也」,天地的基本構成是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即陰陽是天地之基本要素,是一切事物的綱紀,是千變萬化的根源,是生殺長滅的根本。《莊子·田子方》提出:「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於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 大自然即天地是和諧一體的,氣運其中,四時調暢,「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人也應法天地自然之道,不但隨順自然的「陰陽和靜」,而且也要做到「陰

陽和靜」。也就是說人只有同天地的「本根」同步相應,才能「四肢強,思慮恂達(通達),耳目聰明」。

《莊子·則陽》云:「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相殺。」意思是說陰陽是相互作用的,是相互消長的,四時循環,相生相殺。這正是中醫基礎理論中陰陽理論的概括。陰和陽的相互制約、相互消長,是使事物不斷的產生變化,由舊事物化生出新事物,使事物不斷的發展、進化的原動力。陰陽的相互制約的過程,也就是相互消長的過程,沒有消長就沒有制約。人的機體之所以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就是陰與陽的相互制約相互消長取得統一的結果。只有陰與陽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消長,事物才能發展變化,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故云:「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如果陰陽的統一體沒有陰陽的對立和消長,就不可能得到制約和統一。沒有制約和統一,陰陽的對立運動也就終止了,事物便因之而消失。


4.4 管子辯證法思想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

 《管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它託名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但並非管仲本人所著,而且也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它是匯集了從春秋到秦漢各家學說的一部論文集。此書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倫理以及醫學等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尤其它的精氣說和陰陽五行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內經》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影響甚大。特別是《管子》對《內經》陰陽理論的影響。

4.4.1 「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與「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在《管子》中陰陽對舉約三十次左右,並且大都作為哲學範疇來使用。《管子》的陰陽思想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形成的影響是深遠的。《管子·四時》云:「陰陽者,天地之大理」,可以說是《管子》一書中陰陽思想的總綱。「大理」就是「道」。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條乃《內經》陰陽學說的總綱,旨在強調陰陽是包括人在內的自然界萬事萬物運動變化規律。從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到臨床診斷治療,無不以陰陽學說為指導。如《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正常的生理活動,完全有賴於人體陰陽的相互協調,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的動態平衡是健康的保證,當陰陽失衡,出現偏盛偏衰時,人體就會生病,此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當陰陽離決時,人的生機就會消亡。治療時則「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

4.4.2 「四時者,陰陽之大經」與四時五臟陰陽

 《管子》認為四季往復,時節更迭,日夜交替,都是陰陽的推移、利用、變化所致。如《管子·乘馬》云:「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管子·四時》又強調指出:「四時者,陰陽之大經。」《內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四季的氣溫變化即春溫夏署,秋涼冬寒亦是由陰陽二氣消長運動所引起。

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陽之動,始於溫成於署;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素問·金匱真言論》還將晝夜分為「平旦」、「日中」、「黃昏」、「合夜」、「雞鳴」五個時段,詳細地論述了「陰陽之化」的道理。《內經》是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及養生的醫學專著。它在《管子》「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的陰陽思想指導下,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保命全形論》),人體的陰陽二氣消長運動與自然界陰陽消長運動是一致的。《管子·形勢解》云:「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即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以《內經》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同時《內經》又指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也就是說人體五臟功能系統與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是相通應的。故《素問·六節髒象論》云:心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為「陽中之少陰,通於秋氣」;腎為「陰中之太陰,通於冬氣」;肝為「陰種之少陽,通於春氣」;脾為「至陰之類,通於士氣。」人體的脈象也隨著自然界陰陽的消長而出現春規、夏矩、秋衡、冬權的不同。

另外,人體的陽氣在一日之中亦具有生、長、收、藏的周期性變化。當機體發生病變時,其病情也會隨陽氣的盛衰而有著「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相應改變。《內經》就是在《管子》四時陰陽思想指導下,將五臟功能系統與之

緊密結合,形成了四時五臟陰陽理論。

4.4.3 務時寄政與審時施治、順時養生

 《管子》並非管仲所著,但它卻託名齊國政治家管仲,是因為《管子》一書中充滿了管仲的治國思想。《管子·四時》篇說:「唯聖人知四時,不知四時,乃失國之基」,要求聖王「務時而寄政」,其德與刑,賞與罰,合於四時則「福」,不合於四時則「禍」,就會出現「春凋、秋榮、冬雷、夏有霜雪」(《管子·四時》)的異常自然現象,國家亦會災害頻生。《內經》是一部醫學專著,它對聖王的要求不是「務時而寄政」,而是審時以施治,順時以養生。如《素問·水熱穴論》就提出「春取絡脈分肉」,「夏取盛經分肉」,「秋取經俞」,「冬取井滎」的因時取穴方法。明代醫家李時珍在藥物配伍上亦強調審時施治的原則:「春月宜加辛溫之藥」,「夏月宜加辛熱之藥」,「秋月宜加酸溫之藥」,「冬月宜加苦寒之藥」(《本草綱目·卷一》)。順時以養生,更是中醫一大特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春三月」為「養生之道也」;「夏三月」為「養長之道也」;「秋三月」為「養收之道也」;「冬三月」為「養藏之道也」。逆四時陰陽養生則「災害生」,順四時陰陽養生則「苛疾不起」。


4.4.4 崇尚陽道與「陰陽之要,陽密乃故」

 在《管子》的陰陽觀中還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即尚陽思想。《管子》在承認「陰陽者,天地之大理」的同時,崇尚陽道。如《管子·樞言》云:「先王用一陰二陽者霸,盡以陽者王,以一陽二陰者削,盡以陰者亡。」又如《管子·四時》「量功賞賢,以助陽氣」,這些都是尚陽思想的體現。成書於先秦或秦漢的黃老作品《文子》中亦有此類思想。如《文子·上德》云:「陽滅陰,萬物肥,陰滅陽,萬物衰;故王公尚陰道則萬物昌,尚陰道則天下亡。」尚陽思想對中醫重視陽氣在生命中的主導作用以及溫補學派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如《內經》在尚陽思想指導下,指出陽氣在人體「若天與日」,其性主升主動,具有護衛肌表、抗禦外邪的功能。因此,在疾病的發生中,陽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陽氣失常,衛外不固,則易發病,甚則影響壽命。故曰:「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素問·生氣通天論》)。在陰陽二者的關係上,陽氣亦處於主導地位,只有陽氣緻密於外,陰氣才能固守於內,故曰:「凡陰陽之要,陰密乃固」(《素問·生氣通天論》)。後世溫補大家張景嶽更是崇尚陽氣,認為「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患真陽」(《類經附翼·求證錄·大寶論》),在治療上主張以補陽為要務。

相關焦點

  • 《內經》重陽思想及陰陽的嚴格規定性
    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中醫理論發生及其理論體系構建的文化基因,《內經》的理論的構建和成書深受其影響。正因為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構建的初始即浸潤其中,故而陰陽學說和五行、精氣的哲學思想一樣就必然成為中醫理論傳承的遺傳密碼,無論是溫補學派,還是「扶陽抑陰」乃至「火神派」,必然攜帶著濃鬱的陰陽理論的印記。
  • 說說《黃帝內經》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以中醫學經典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一書的問世為標誌。在《漢書·藝文志》所載醫學書目之中首列《黃帝內經》,故《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明清以來的學者多傾向於此說。《黃帝內經》總結了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曆法、生物、地理、心理,以及哲學等多學科的重要成就,從而初步形成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的成書及其重大的理論貢獻,從古至今一直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而且《黃帝內經》的某些理論或觀點至今仍在卓有成效地指導著中醫學的臨床實踐。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⑦「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並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歷代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其中分類最繁的是楊上善,分做18 類;最簡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各家的認識較為一致的是髒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說。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
    歷代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辯證法則,使髒象學說系統而完善。正如《靈樞·本髒》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也。」髒象學說主要包括臟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1.臟腑又由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組成。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我國古代醫學總集《黃帝內經》,包括素問九卷、靈樞九卷,不僅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療經驗,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而且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理論觀點,也為健身氣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 運氣學說——《黃帝內經》體系的終結!
    (本文選自趙洪鈞著、金棟補註《正說內經——〈內經時代〉補註》第七節按語)金棟按:很多《黃帝內經》專家認為,「運氣學說」和承載它的「
  • 《矛盾論》:中國傳統文化有大量辯證法,但沒有形成完備理論
    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有大量關於辯證法思想的記載。中國古代,人們把具有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特徵的,一切具體與抽象的規律,都歸納為陰陽範疇。從道家學派開始講起吧。1、道家道家,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佔據最重要的地位。道家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老子是道家學派集大成者,總結了周朝之前道家思想精華,奠定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框架,對道家學派形成最關重要。
  • 《矛盾論》:既吸收了馬哲普遍原理,也繼承了陰陽思想精髓
    中醫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在春秋時期就形成了基本理論,經過幾千年同疾病做鬥爭的實踐,逐步形成一套科學與完善的醫學理論體系。在中國悠久歷史上,著名的醫家代表人物有神農、黃帝、岐伯、扁鵲、華佗、張仲景、葛洪、孫思貌、錢乙、李時珍、吳又可、鄧鐵濤等。
  • 學習《黃帝內經》養生有感
    很榮幸這次因考試能與師父結緣,而重拾《黃帝內經》,受益良多,對於如何養生有了更深的認識。《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集戰國以前醫學的大成之作。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繫,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1)——陽曆、陰曆、農曆篇
    這是緣於古人應用五種天文曆法知識構建的生命科學知識體系,隨處運用這些曆法知識,度量生命活動過程中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療、康復過程,解釋相關理論。因此說,研讀其中的曆法知識,有助於明白相關原文的真正意涵及其發生背景。
  • 《黃帝內經》簡介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內經》文字古奧,義理深刻,時代變遷,文義懸隔,嚴重地阻礙了後世對《內經》的深入學習和理解。歷代醫家在研究《內經》過程中,對經文的理論意義和臨床應用進行了註解和闡發,彰顯了不同時代的研究重點和特徵,為學習《內經》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文獻參考。從梁至清有文獻可考的注家有260餘家,此僅選影響較大者予以介紹。
  • 天中預告 | 血為陰、氣為陽,《黃帝內經》話陰陽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陰陽」是一個簡樸而博大的古代哲學,從陰陽八卦到春夏秋冬,從數學、醫學到易學、哲學,無處不在的陰陽之道涵蓋了古代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 《黃帝內經》健康養生觀——範登脈|黃帝內經|廣州中醫藥大學|治未...
    講授者: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黃帝內經書院」範登脈簡介:醫學博士,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史文獻系教授。對中國古典文獻學特別是對傳統語言文字學有較深入的研究,擅長運用文字、聲韻、訓詁、校勘等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考證中醫經典文獻中的疑難問題,重視出土文獻、文物在中醫文獻研究中的運用,長期從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文獻考證、理論整理、逐篇講析等工作,對《素問》《靈樞》研究有較深造詣。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30多年。
  •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
    摘要:《黃帝內經》中有豐富的《易》學象數學內容。關鍵詞:黃帝內經;易學;象數;天人合一         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學經典文獻,《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規約了框架。而用以「道陰陽」的《周易》,在漢代被奉為「眾經之首,大道之原」。魏晉時期,《周易》則被崇為「三玄」(《老子》、《莊子》、《周易》)之一。
  • 黃帝內經:開宗明義,陰陽的要訣不可不知
    繼續讀的黃帝內經原文,讀的還是生氣通天論,經典越是細細咀嚼越是有味道。我花了三個星期來來消化這篇文章。也就是黃帝內經素問第三篇:生氣通天論篇一邊誦一邊抄寫,反覆重複。之前寫了三篇筆記總結,今天是第四篇。為了複習之前學了什麼內容,也順便理一理這一篇的邏輯是什麼,到底告訴我們什麼?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2)——北鬥曆法篇
    這是緣於古人應用五種天文曆法知識構建的生命科學知識體系,隨處運用這些曆法知識,度量生命活動過程中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療、康復過程,解釋相關理論。因此說,研讀其中的曆法知識,有助於明白相關原文的真正意涵及其發生背景。所謂「北鬥曆法」,是指以北鬥星鬥柄旋轉指向為依據制定的曆法。這一曆法歷定陰陽(寒暑),歷定四時,歷定五行(即五季),歷定八節,歷定二十四節氣。
  • 【雄鷹視界】有關黃帝內經南北政的探討------黃帝內經導讀
    為什麼又不影響後世一些從醫大家看病呢?作者以為,從黃帝內經記載的十種古脈法到脈經的三十六種,不能說去簡就繁,只能說在傳承中有所丟失。本文不想多配圖例,所以一例以外只有一例。如果還是看不懂,請看前文配圖;如果還是看不懂,那麼建議你,黃帝內經的十種古脈法,其中之一的寸關尺,你講永遠不懂。
  • 趙京生針灸理論體系構建的早期過程與方法分析
    針灸理論體系的構建有古今兩個階段,古代階段完成了初步構建,其基本方面在於對針灸理論知識的分類及其關係的組織,相關認識與方法蘊涵於對《內經》的分類編次和針灸專著等編撰結構,在形式上體現著構建歷史過程。故通過梳理代表性文獻,分析其階段發展水平、方法特點、作用意義及存在問題等清楚認識前人的貢獻與缺憾,為完善現代針灸理論體系建設提供研究基礎。
  • 倉公故事索隱——《黃帝內經太素》
    自2017年11月動念講解《黃帝內經太素》,剛開始在自道試講了兩次課,感覺形成不了互動,這個內容太專業還是不太適合沒有基礎的人聽,於是暫停,正好和須老師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