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2020-12-17 中國網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2020年12月14日17:55 來源:中國健身氣功協會 作者:倉道來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我國古代醫學總集《黃帝內經》,包括素問九卷、靈樞九卷,不僅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療經驗,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而且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理論觀點,也為健身氣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關於氣的一元論學說


      我國古代的哲學家和醫學家,很早就把氣的一元論運用到醫學和氣功領域。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因此,氣不僅是構成人體最根本的物質,也是生命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能源和動力。《黃帝內經》還明確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時,提出了氣功保健養生與治病康復的方法,即導引、行氣和按蹺。其中,關於導引的方法,在《黃帝內經》中提到的就有十四處之多,而且還總結出了用導引方法治療康復十多種疾病的經驗。關於行氣的方法,《黃帝內經》明確提出:行氣不僅能使人延年益壽,而且還能激發人的智慧。關於按蹺的方法,《黃帝內經》強調:它是一種運動手足四肢的導引運功,是一種自我保健治療的方法。而這些導引方法都是以氣的一元論為理論依據的,是氣的一元論理論的具體運用。健身氣功鍛鍊正是通過形體動作、呼吸吐納和心理調節來引導人體內氣運行,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目的的。這就充分說明氣的一元論不僅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而且也是健身氣功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關於陰陽學說


      《黃帝內經》認為,世界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黃帝內經》看來,「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生之本,本於陰陽」,「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這就是說,陰陽是對立統一的。只有保持人體陰陽平衡,才能使人不得病。書中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陽勻平,以充其形」,在此情況下,「命曰平人」。如若發生「陰陽更勝之變」,其結果就會「陰陽相傾」,「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因此,身體的健康與否,根本在於陰陽能否保持相對的平衡。


      健身氣功鍛鍊的目的就在於平衡人體陰陽。所謂「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陽病治陰,陰病治陽」,補偏救弊,扶弱抑強,都是旨在協調人體動態的陰陽相對平衡,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如健身氣功 ·八段錦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搖頭擺尾去心火」等功法動作,都是根據陰陽平衡理論編創而成的。可見,陰陽學說也是健身氣功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三、關於生命整體觀思想


      生命整體觀是祖國醫學重要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它以五臟為中心,聯繫其他組織、器官,由經絡「內聯臟腑,外絡支節」。《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戒之戒之。」《黃帝內經》中用五行相生和相剋來說明五臟之間互相區別和相互聯繫,形成有機的整體。正是這種有機的聯繫,共同完成了人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生理上的整體性,就決定了病理上和診治上的整體性。如眼病,不能就眼治眼,因為「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因此,中醫治病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整體療法,辨證施治。「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有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等。健身氣功是一種注重整體調節的功法,健身氣功鍛鍊既注重整體上的調節,也注重調節的過程。可見,《黃帝內經》中的生命整體觀不僅為健身氣功的編創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為健身氣功的習練提供了指導原則。


      四、關於精氣神學說


      《黃帝內經》中的精、氣、神學說,不僅為健身氣功鍛鍊提供了醫學基礎,而且提供了哲學基礎。《素問 ·金匱真言論》中說:「夫精者,身之本也。」《靈樞經脈》中說:「人始生,先成精。」「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主,是謂精。」精是人體內的精微物質精液和精氣。《靈樞 ·決氣》中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景嶽全書》中說:「人之有生全賴於氣。」因此,氣亦為人體的基本物質。神是精與氣產生的一種物質。《靈樞經》說:「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 ·平人絕谷》中說:「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所謂神,是指藏於心中之神氣,氣之升華,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此,中醫學中的神是人體中重要的生命物質。


      精、氣、神之間關係極為密切。《黃帝內經》中說:「精中生氣,氣中生神。」《類經》中說:「精全則氣全,氣全則神全。」因此,精、氣、神都是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精和氣是神的基礎,而神又是精和氣的升華。健身氣功的鍛鍊正是為了保養精元,培育精氣,以使氣充足、旺盛,扶正氣,驅邪氣,達到健身養生的目的。健身氣功鍛鍊的本身就在於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黃帝內經》提出的元氣學說、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以及生命整體觀,不僅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也為健身氣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作者:倉道來   來源:中國健身氣功協會)

相關焦點

  • 說說《黃帝內經》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以中醫學經典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一書的問世為標誌。在《漢書·藝文志》所載醫學書目之中首列《黃帝內經》,故《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明清以來的學者多傾向於此說。《黃帝內經》總結了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曆法、生物、地理、心理,以及哲學等多學科的重要成就,從而初步形成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的成書及其重大的理論貢獻,從古至今一直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而且《黃帝內經》的某些理論或觀點至今仍在卓有成效地指導著中醫學的臨床實踐。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此書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名稱由來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  ,《黃帝內經》被收錄於「醫經」中。  所謂「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  。
  • 《黃帝內經》健康養生觀——範登脈|黃帝內經|廣州中醫藥大學|治未...
    講授者: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黃帝內經書院」範登脈簡介:醫學博士,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史文獻系教授。對中國古典文獻學特別是對傳統語言文字學有較深入的研究,擅長運用文字、聲韻、訓詁、校勘等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考證中醫經典文獻中的疑難問題,重視出土文獻、文物在中醫文獻研究中的運用,長期從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文獻考證、理論整理、逐篇講析等工作,對《素問》《靈樞》研究有較深造詣。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30多年。
  •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
    歷代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髒象學說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為物質基礎的。《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 健身氣功——易筋經的陰陽運動原理
    健身氣功易筋經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它雖然動作簡單,但內涵豐富,不單是一種易學易練,健身效果明顯的健身養生方法,而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縮影。習練健身氣功易筋經的過程,就是體悟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
  • 教授20年譯成《黃帝內經》英文版
    晚報記者 張茜茜 報導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終於有了英文版,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昨天,《黃帝內經》的譯者——中醫典籍翻譯專家、上海師範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李照國教授接受了晚報的專訪,他說他的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希望能把中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重新翻譯,向世界更好地傳播宏大精深的中醫文化。
  • 《黃帝內經》簡介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 學習《黃帝內經》養生有感
    很榮幸這次因考試能與師父結緣,而重拾《黃帝內經》,受益良多,對於如何養生有了更深的認識。《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集戰國以前醫學的大成之作。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繫,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
  • 【雄鷹視界】有關黃帝內經南北政的探討------黃帝內經導讀
    因為怕說不明白也看不明白,本文作者都有點覺得囉嗦,可是面對千年以上的黃帝內經南北政問題,又不得不多費口舌,稍微遺憾的是,後世一千多年許多對於南北政的認識都有偏差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經水十二(疑難字注音版)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zhǔ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jiǔ之壯數,可得聞乎?岐伯答曰:善哉問也!
  • 教授20年譯成"黃帝內經"英文版 畢業開始學中醫
    記者 張茜茜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終於有了英文版,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翻譯的一套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素問》與《靈樞》之合稱,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奠定了我國醫學發展的基礎。
  • 拍手15年 她「吃透」《黃帝內經》
    這是咱小區擊掌健身操活動隊在活動,今年71歲的李文秀是這個活動團體的隊長。她堅持拍手已15年,為了將拍手帶給身體的益處弄清楚,她在老年大學學習推拿和經絡,反覆閱讀《黃帝內經》十幾遍。目前,咱小區跟隨其練習拍手操的居民有百餘人,年齡最大者已79歲。「不要抱著治病的心態來練習,拍手是為了讓氣血活起來、全身通,意在健身養生。」
  • 中醫為什麼要學習《黃帝內經》?學不懂怎麼辦?
    沒有相應基礎的閱讀、學習和實際操作而迸發的悟性,學名應該叫做臆想。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經典,她以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用取象比類的方式孕育了中醫獨特的病因病機學說、診斷治療方法、養生健康理念等等中醫延續千年的理論基礎。她不應當只是圖書館裡高高在上的珍藏,也不應當是學者望難而卻的魔障——她最應該成為每個中醫學者心中的那一汪活水。
  • 運氣學說——《黃帝內經》體系的終結!
    (本文選自趙洪鈞著、金棟補註《正說內經——〈內經時代〉補註》第七節按語)金棟按:很多《黃帝內經》專家認為,「運氣學說」和承載它的「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內經》文字古奧,義理深刻,時代變遷,文義懸隔,嚴重地阻礙了後世對《內經》的深入學習和理解。歷代醫家在研究《內經》過程中,對經文的理論意義和臨床應用進行了註解和闡發,彰顯了不同時代的研究重點和特徵,為學習《內經》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文獻參考。從梁至清有文獻可考的注家有260餘家,此僅選影響較大者予以介紹。
  • 促進健身氣功運動處方師管理規範開展——氣功中心推出健身氣功運動處方師等級管理辦法和教學大綱
    《辦法》中詳細規定了健身氣功運動處方師不同技術等級者的申請條件及培訓考核方法,規定健身氣功運動處方師技術等級培訓,採用集中學習、自學與統一考試相結合等方式組織,以《健身氣功運動處方師培訓大綱》為依據,可適當增加自設內容開展培訓。技術水平考核分為理論知識考試和專業技能考核,合格者由中國健身氣功協會或其授權機構組織專家評委會進行評審,審核通過後頒發證書。
  • 《黃帝內經》:春季養陽,一個方法,幫你提昇陽氣的「活力」
    從黃帝內經養生的視角看來,一個身心健康的人體,指的就是陰陽調和的人體。但陽陰的關聯,確是一個穩定平衡的情況,換句黃帝內經中的話說,陽陰是無時無刻不在健身運動調節當中的,為此來保持一種彼此之間的平衡狀態。既然是健身運動的陽陰,也就存有不斷地耗費。
  • 道家辯證法思想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影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道家思想與《內經》的關聯性開始關注,文獻研究較多集中在精氣學說和養生理論兩方面,大都認為道家思想對《內經》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內經》繼承並發展了道家精氣學說和養生理論。但從道家辯證法思想對《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的研究還很缺乏,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2)——北鬥曆法篇
    《淮南子·天文訓》在此基礎上,更以北鬥星的鬥柄所指(稱為「建」或「鬥建」)擬定節氣時歲的,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及其時間節點,其中就應用了一歲有八節八風(此「八風」名稱與《黃帝內經》有別),而且有關四時八節的時間節點都有明確表述。《史記·天官書》有「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
  •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這裡強調了人體陽氣的重要性,古人在這兒打了一個比方——人體的陽氣就像是大自然天空中的太陽,大家都懂太陽照耀大地萬物生長的道理,那麼陽氣之於人體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