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於戰國時期的我國古代醫學總集《黃帝內經》,包括素問九卷、靈樞九卷,不僅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療經驗,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而且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理論觀點,也為健身氣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關於氣的一元論學說
我國古代的哲學家和醫學家,很早就把氣的一元論運用到醫學和氣功領域。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因此,氣不僅是構成人體最根本的物質,也是生命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能源和動力。《黃帝內經》還明確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時,提出了氣功保健養生與治病康復的方法,即導引、行氣和按蹺。其中,關於導引的方法,在《黃帝內經》中提到的就有十四處之多,而且還總結出了用導引方法治療康復十多種疾病的經驗。關於行氣的方法,《黃帝內經》明確提出:行氣不僅能使人延年益壽,而且還能激發人的智慧。關於按蹺的方法,《黃帝內經》強調:它是一種運動手足四肢的導引運功,是一種自我保健治療的方法。而這些導引方法都是以氣的一元論為理論依據的,是氣的一元論理論的具體運用。健身氣功鍛鍊正是通過形體動作、呼吸吐納和心理調節來引導人體內氣運行,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目的的。這就充分說明氣的一元論不僅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而且也是健身氣功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關於陰陽學說
《黃帝內經》認為,世界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黃帝內經》看來,「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生之本,本於陰陽」,「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這就是說,陰陽是對立統一的。只有保持人體陰陽平衡,才能使人不得病。書中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陽勻平,以充其形」,在此情況下,「命曰平人」。如若發生「陰陽更勝之變」,其結果就會「陰陽相傾」,「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因此,身體的健康與否,根本在於陰陽能否保持相對的平衡。
健身氣功鍛鍊的目的就在於平衡人體陰陽。所謂「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陽病治陰,陰病治陽」,補偏救弊,扶弱抑強,都是旨在協調人體動態的陰陽相對平衡,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如健身氣功 ·八段錦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搖頭擺尾去心火」等功法動作,都是根據陰陽平衡理論編創而成的。可見,陰陽學說也是健身氣功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三、關於生命整體觀思想
生命整體觀是祖國醫學重要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它以五臟為中心,聯繫其他組織、器官,由經絡「內聯臟腑,外絡支節」。《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戒之戒之。」《黃帝內經》中用五行相生和相剋來說明五臟之間互相區別和相互聯繫,形成有機的整體。正是這種有機的聯繫,共同完成了人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生理上的整體性,就決定了病理上和診治上的整體性。如眼病,不能就眼治眼,因為「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因此,中醫治病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整體療法,辨證施治。「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有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等。健身氣功是一種注重整體調節的功法,健身氣功鍛鍊既注重整體上的調節,也注重調節的過程。可見,《黃帝內經》中的生命整體觀不僅為健身氣功的編創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為健身氣功的習練提供了指導原則。
四、關於精氣神學說
《黃帝內經》中的精、氣、神學說,不僅為健身氣功鍛鍊提供了醫學基礎,而且提供了哲學基礎。《素問 ·金匱真言論》中說:「夫精者,身之本也。」《靈樞經脈》中說:「人始生,先成精。」「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主,是謂精。」精是人體內的精微物質精液和精氣。《靈樞 ·決氣》中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景嶽全書》中說:「人之有生全賴於氣。」因此,氣亦為人體的基本物質。神是精與氣產生的一種物質。《靈樞經》說:「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 ·平人絕谷》中說:「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所謂神,是指藏於心中之神氣,氣之升華,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此,中醫學中的神是人體中重要的生命物質。
精、氣、神之間關係極為密切。《黃帝內經》中說:「精中生氣,氣中生神。」《類經》中說:「精全則氣全,氣全則神全。」因此,精、氣、神都是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精和氣是神的基礎,而神又是精和氣的升華。健身氣功的鍛鍊正是為了保養精元,培育精氣,以使氣充足、旺盛,扶正氣,驅邪氣,達到健身養生的目的。健身氣功鍛鍊的本身就在於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黃帝內經》提出的元氣學說、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以及生命整體觀,不僅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也為健身氣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作者:倉道來 來源:中國健身氣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