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記者 張茜茜 報導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終於有了英文版,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昨天,《黃帝內經》的譯者——中醫典籍翻譯專家、上海師範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李照國教授接受了晚報的專訪,他說他的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希望能把中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重新翻譯,向世界更好地傳播宏大精深的中醫文化。
20多年翻譯成《黃帝內經》
走進李照國教授的辦公室,入眼便是一大堆他翻譯的中醫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翻譯的一套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素問》與《靈樞》之合稱,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奠定了我國醫學發展的基礎。但是,一直以來,由於該部古文獻專業性強,加上用詞特別、句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差別甚大,使其深奧難懂,給中醫理論在全世界的傳播與發揚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特別是現代漢語中的許多詞彙經過演變已不是文獻中的古漢語含義,尋找權威的今譯本以正確、充分地理解這些古語所表達的意思就變得尤為重要。
李照國教授自1985年起開始學習、研究和翻譯這部千古名典。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他所翻譯的《黃帝內經》在2000年時被納入國家漢英對照「大中華文庫」工程,《素問》三卷譯本和《靈樞》三卷譯本,均已相繼出版。這也是我國大陸譯者所翻譯的第一部《黃帝內經》全譯本。
畢業後從零開始學中醫
是什麼原因促使李照國教授翻譯《黃帝內經》呢?
「我本科和碩士讀的是英文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了陝西中醫學院。當時,陝西中醫學院對外交流活動很多,經常有同事請我幫忙翻譯文章,但是中醫文章的翻譯與一般的翻譯不同,首先它沒有什麼可供對照的中英文參考資料,其次,翻譯者必須要先能看得懂中醫的文章才行。這對當時完全沒有中醫基礎的我提出了挑戰。」李照國教授說。
但在挑戰面前,李照國教授並沒有退縮,他感到要做好這份工作必須要首先懂中醫。於是他決定從零開始學習中醫。
「我記得當時一個人身具兩重身份,上課時是學生們的英文老師,下課後就去和學生們一起旁聽中醫的課程。有一天,聽老師講到《黃帝內經》這部書是中醫的有字天書,但能讀懂的人並不多,更別提把這部書翻譯成英文了。也是從那時起,我下定決心要翻譯 《黃帝內經》,向世界介紹中醫文化。 」李照國教授說。
探索總結中醫翻譯原則
然而,中醫學的翻譯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中醫是根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醫學,所以在西方各國語言中,一般都缺乏中醫對應語,這就給中醫的國際交流造成了很大困難。」李照國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海內外不少學者開始對中醫英語翻譯,特別是名詞術語的翻譯進行了總結研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並且制定了一些區域性的標準方案,為「中醫用語英譯國際標準化」奠定了實踐基礎。但由於中西方語言、文化和醫理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再加上各方對標準化的概念、原則與方法認識不一,使得標準化的研究舉步維艱。各國專家對於中醫經典用語的翻譯及其標準化問題分歧較大。為此,李照國教授在翻譯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了不少中醫英譯的原則。
作為中醫典籍的翻譯專家,李照國教授還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託,主持翻譯的我國1995年和1997年頒布的兩個中醫國家標準,已通過專家審定,並按要求履行了法定程序,將其作為中醫術語英譯的中國國家標準提交世界衛生組織,作為其制定傳統醫學術語國際標準的中方藍本。
如今,李照國教授最大的願望就是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希望能把中醫學中的四大經典著作做重新翻譯,向世界更好地傳播宏大精深的中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