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黃帝內經》原文導讀第六十單元:《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與《靈樞.玉版篇第六十》。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
參考閱讀:
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
《黃帝內經》導讀1-9
《黃帝內經》導讀10-18
《黃帝內經》導讀19-27
《黃帝內經》導讀28-36
《黃帝內經》導讀37-45
《黃帝內經》導讀46-54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
岐伯對曰:
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大風汗出,灸譩嘻,譩嘻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嘻,譩嘻應手。從風憎風,刺眉頭。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嘻。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 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胷中而散。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裡急。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幹。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 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連胻若折,治陽明中俞髎,若別,治巨陽少陰榮。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齗基下;一在項後中,復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數髓空,在面俠鼻,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胻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齊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囓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黃帝曰:餘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
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餘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 岐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
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濃,小針能取之乎? 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
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 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 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納通假字)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洩,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洩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洩,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黃帝曰:
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臟,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 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岐伯曰:
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而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岐伯曰:迎之五裡,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髒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 岐伯曰: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 黃帝曰:
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黃帝內經》起源託名於軒轅黃帝,是眾多醫家、學者聯合創作集體智慧的結晶,後又經增補拓展,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全書分《靈樞》、《素問》兩部分,各81篇。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對
陰陽五行、五運六氣、靈龜八法、攝生養命、天文曆法、地理環境等都有探究,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綜合巨著,被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三大奇書之一(註:
三大奇書為《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