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導讀60

2021-02-07 太易齋

本期分享《黃帝內經》原文導讀第六十單元《素問.骨空論第六十與《靈樞.玉版篇第六十》。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


參考閱讀:

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

《黃帝內經》導讀1-9

《黃帝內經》導讀10-18

《黃帝內經》導讀19-27

《黃帝內經》導讀28-36

《黃帝內經》導讀37-45

《黃帝內經》導讀46-54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


  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大風汗出,灸譩嘻,譩嘻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嘻,譩嘻應手。從風憎風,刺眉頭。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嘻。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  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胷中而散。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裡急。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幹。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  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連胻若折,治陽明中俞髎,若別,治巨陽少陰榮。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齗基下;一在項後中,復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數髓空,在面俠鼻,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胻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齊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囓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黃帝曰:餘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餘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  岐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濃,小針能取之乎?  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  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  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納通假字)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洩,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洩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洩,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臟,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  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岐伯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而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岐伯曰:迎之五裡,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髒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  岐伯曰: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  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黃帝內經》起源託名於軒轅黃帝,是眾多醫家、學者聯合創作集體智慧的結晶,後又經增補拓展,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全書分《靈樞》、《素問》兩部分,各81篇。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對陰陽五行、五運六氣、靈龜八法、攝生養命、天文曆法、地理環境等都有探究,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綜合巨著,被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三大奇書之一(註:三大奇書為《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導讀50
    本期分享《黃帝內經》原文導讀第五十單元:
  • 《黃帝內經》導讀61
    本期分享《黃帝內經》原文導讀第六十一單元:
  • 《黃帝內經》導讀49
    本期分享《黃帝內經》原文導讀第四十九單元:
  • 《黃帝內經》導讀47
    本期分享《黃帝內經》原文導讀第四十七單元:
  • 《黃帝內經》導讀74
    本期分享《黃帝內經》原文導讀第七十四單元:
  • 【雄鷹視界】有關黃帝內經南北政的探討------黃帝內經導讀
    因為怕說不明白也看不明白,本文作者都有點覺得囉嗦,可是面對千年以上的黃帝內經南北政問題,又不得不多費口舌,稍微遺憾的是,後世一千多年許多對於南北政的認識都有偏差
  • 說說《黃帝內經》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以中醫學經典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一書的問世為標誌。在《漢書·藝文志》所載醫學書目之中首列《黃帝內經》,故《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明清以來的學者多傾向於此說。《黃帝內經》一書,包括《素問》81篇。
  • 《黃帝內經》簡介
    二、《黃帝內經》成書時代首先應該指出,《黃帝內經》肯定不是黃帝所作,純屬後人偽託。這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我國醫藥文化發祥甚早。《黃帝內經》究竟成於什麼時代呢?宋林億、高保衡等認為:「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黃帝內經》在書名和思想內容上與「黃老學派」的密切聯繫,也為只有在西漢「黃老學派」鼎盛時期才能成書提供了佐證;其三,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西漢初年名醫淳于意在接受老師公乘陽慶傳授給他的十種醫書中,竟沒有《黃帝內經》,這也足以說明《黃帝內經》不可能成書於西漢之前。  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黃帝內經》成書為戰國時期較為可信。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22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23黃帝內經·素問·血氣形志-24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25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26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27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28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29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30
  • 學習《黃帝內經》養生有感
    很榮幸這次因考試能與師父結緣,而重拾《黃帝內經》,受益良多,對於如何養生有了更深的認識。《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集戰國以前醫學的大成之作。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繫,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
  • 《黃帝內經》健康養生觀——範登脈|黃帝內經|廣州中醫藥大學|治未...
    講授者: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黃帝內經書院」範登脈簡介:醫學博士,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史文獻系教授。對中國古典文獻學特別是對傳統語言文字學有較深入的研究,擅長運用文字、聲韻、訓詁、校勘等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考證中醫經典文獻中的疑難問題,重視出土文獻、文物在中醫文獻研究中的運用,長期從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文獻考證、理論整理、逐篇講析等工作,對《素問》《靈樞》研究有較深造詣。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30多年。
  • 《黃帝內經》,是黃帝寫的嗎?這麼多年,我一直弄錯了
    話說那一日,在老中醫家閒坐,偶然看到一摞書,徵得主人同意後,抽出一本,拿在手上,一看,竟然是《黃帝內經》。說到《黃帝內經》,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它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之一,位列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中,在中醫界和史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 《黃帝內經-胎育智慧》簡介
    頁碼:216頁  印張:13.5  裝幀:精裝  讀者範圍:20-70歲  出版日期:2010年5月  內容介紹:  《黃帝內經•胎育智慧》由中國最具影響的健康教育專家曲黎敏所著,是她20年厚積薄發之作,也是「曲黎敏解讀《黃帝內經》系列」的最新一冊,該系列圖書一舉確立了曲黎敏「中華解讀《黃帝內經》第一人」的不可撼動的地位。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二期(今天)
    sixiangshi/ 【國學新知微博】http://weibo.com/guoxueke 【國學新知微信】guoxuexz 【國學新知QQ群】 120152073 時間:周六下午14:00-17:00 地址:周家嘴路2398號三樓318房間近江浦路 每期活動安排: (一)13:45-14:00 寒暄交流:籤到,
  • 《黃帝內經》與醫經七家
    《黃帝內經》作為書名,現存最早記載於東漢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漢書•藝文志•方技略》。
  • 《內經》解證 | 《黃帝內經》「經水」概念解析
    關鍵詞:黃帝內經;經水;經脈;氣血;五臟六腑「經水」是《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的一個概念,《靈樞》設專篇《經水》對其進行論述,主要涉及了十二條經水,稱為「十二經水」,在該篇前面的兩篇分別是《經脈》和《經別》,後面兩篇是《經筋》和《骨度
  • 運氣學說——《黃帝內經》體系的終結!
    (本文選自趙洪鈞著、金棟補註《正說內經——〈內經時代〉補註》第七節按語)金棟按:很多《黃帝內經》專家認為,「運氣學說」和承載它的「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十期
    sixiangshi/ 【國學新知微博】http://weibo.com/guoxueke 【國學新知微信】guoxuexz 【國學新知QQ群】 120152073 時間:周日下午14:00-17:00 地址:周家嘴路2398號三樓319房間近江浦路 每期活動安排: (一)13:45-14:00 寒暄交流:籤到,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