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一部論述生命的著作,集哲理、醫理、文學、天文、地理於一體。其每一篇文章的構架都有嚴密的內在邏輯性。所以語譯這類經典著作的關鍵在於要能展示出其邏輯清晰之「理」。我們來看對於「五過」之結論的不同總結表述:
總結一:不明診斷是常見過失之一;不知補瀉不能正確施治是常見過失之二;沒有掌握切脈技術是常見過失之三;拖延耽擱了病情是常見過失之四;不能治病求本,標本不能兼顧是常見過失之五。
總結二:粗工的疏忽,是不注意他的病情,隨便處理,這在診治上是第一種過失。粗淺的醫生,診治這些疾病時,不知道應該補還是應該瀉,也不了解病情,以致病人五臟精華之氣一天天損耗,而邪氣愈加盛實起來,這是診治上的第二種過失。假如做個醫生而不懂得這個(切脈)道理,那他的診治就沒有什麼值得稱許的了,這是診治上的第三種過失。醫生如不能認真對待,從而轉變患者的精神意識,而僅是曲從病人之意,敷衍診治,以致在治療上丟掉法度,那麼病患就不能去掉,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治療了。這是診治上的第四種過失。粗率的醫生治療時,屢次刺其陰陽經脈,結果使病人的身體日見消瘦,難於行動,四肢拘攣轉筋,死期已經不遠了,而醫生不能明辨,不問發病原因,只能說出哪一天會死,這也是粗率的醫生。這是診上的第五種過失[2]。
總結三:一過為不知病情,二過為不知補瀉,三過為不懂診病之道,四過為不能嚴格要求病人,五過為不問病情,妄言死期[3]。
評按:原文的「五過」之層次是有嚴密的內在邏輯的,實際上是對情志內傷這類患者診療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所易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強調。首先,由於患者情志內傷,日久內耗,由微漸進,初期卻難以明確診斷。繼而由於是氣機內亂,虛實錯綜的患者,以致醫者難以準確地補虛瀉實。而掌握人體虛實態勢的關鍵技術是切脈,卻並不是一門能容易掌握的實用技術。由於不能及時明確診斷,不能及時正確治療,必然會拖延耽擱病情。最終隨著患者抵抗力的日漸下降,必然會出現一系列的本虛標實的併發症(癰瘡、感冒等),面對這些併發症,醫生又不懂得治病求本,標本兼顧,最終導致患者危重甚至死亡。上述的「總結二」和「總結三」似乎都沒有翻譯出這種內在的聯繫。
總之,本篇從五個方面論述了臨床醫生容易犯的錯誤,圍繞的一個核心論題是情志致病。原文告訴我們,導致情志失和的三大要素:貴賤、貧富、苦樂。這三方面在今天看來也是人生的三大事。通過對情志致病的闡釋同樣透視的卻是「治未病」的理念。這是《內經》「治未病」理念在社會層面的深刻寓意。原文強調「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的核心理念對我們是有啟示意義的,當然我們不需要刻意追求「先苦後甜」的人生模式,但我們應認識到這種模式背後所代表的積極的意義,由苦至甜、由少到多,代表的是一個發展的態勢、上升的態勢、一個不斷補充的態勢,伴隨這種人生的態勢,我們會償到不斷獲得的快樂,我們容易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知足感),我們能將情志致病因素儘可能降低到最小程度(順其勢)。如果反之,人生的經歷是由貴至賤、由富至貧、由甘至苦、由多到少,《疏五過論》總結得很到位,這就是一個「失精」、「脫營」的過程(逆其勢)。如何調整良好的、積極的心態,是「治未病」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醫患雙方。這是《黃帝內經》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展現。
參考文獻
[1] 蘇穎 內經選讀[M]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2010:174
[2] 郭靄春 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M] 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516
[3] 蘇穎 內經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