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疏五過論》篇語譯的「信、達、雅」境界

2021-02-07 中醫典籍與文化


《黃帝內經》是一部論述生命的著作,集哲理、醫理、文學、天文、地理於一體。其每一篇文章的構架都有嚴密的內在邏輯性。所以語譯這類經典著作的關鍵在於要能展示出其邏輯清晰之「理」。我們來看對於「五過」之結論的不同總結表述:

總結一:不明診斷是常見過失之一;不知補瀉不能正確施治是常見過失之二;沒有掌握切脈技術是常見過失之三;拖延耽擱了病情是常見過失之四;不能治病求本,標本不能兼顧是常見過失之五。

總結二:粗工的疏忽,是不注意他的病情,隨便處理,這在診治上是第一種過失。粗淺的醫生,診治這些疾病時,不知道應該補還是應該瀉,也不了解病情,以致病人五臟精華之氣一天天損耗,而邪氣愈加盛實起來,這是診治上的第二種過失。假如做個醫生而不懂得這個(切脈)道理,那他的診治就沒有什麼值得稱許的了,這是診治上的第三種過失。醫生如不能認真對待,從而轉變患者的精神意識,而僅是曲從病人之意,敷衍診治,以致在治療上丟掉法度,那麼病患就不能去掉,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治療了。這是診治上的第四種過失。粗率的醫生治療時,屢次刺其陰陽經脈,結果使病人的身體日見消瘦,難於行動,四肢拘攣轉筋,死期已經不遠了,而醫生不能明辨,不問發病原因,只能說出哪一天會死,這也是粗率的醫生。這是診上的第五種過失[2]。

總結三:一過為不知病情,二過為不知補瀉,三過為不懂診病之道,四過為不能嚴格要求病人,五過為不問病情,妄言死期[3]。

評按:原文的「五過」之層次是有嚴密的內在邏輯的,實際上是對情志內傷這類患者診療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所易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強調。首先,由於患者情志內傷,日久內耗,由微漸進,初期卻難以明確診斷。繼而由於是氣機內亂,虛實錯綜的患者,以致醫者難以準確地補虛瀉實。而掌握人體虛實態勢的關鍵技術是切脈,卻並不是一門能容易掌握的實用技術。由於不能及時明確診斷,不能及時正確治療,必然會拖延耽擱病情。最終隨著患者抵抗力的日漸下降,必然會出現一系列的本虛標實的併發症(癰瘡、感冒等),面對這些併發症,醫生又不懂得治病求本,標本兼顧,最終導致患者危重甚至死亡。上述的「總結二」和「總結三」似乎都沒有翻譯出這種內在的聯繫。


總之,本篇從五個方面論述了臨床醫生容易犯的錯誤,圍繞的一個核心論題是情志致病。原文告訴我們,導致情志失和的三大要素:貴賤、貧富、苦樂。這三方面在今天看來也是人生的三大事。通過對情志致病的闡釋同樣透視的卻是「治未病」的理念。這是《內經》「治未病」理念在社會層面的深刻寓意。原文強調「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的核心理念對我們是有啟示意義的,當然我們不需要刻意追求「先苦後甜」的人生模式,但我們應認識到這種模式背後所代表的積極的意義,由苦至甜、由少到多,代表的是一個發展的態勢、上升的態勢、一個不斷補充的態勢,伴隨這種人生的態勢,我們會償到不斷獲得的快樂,我們容易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知足感),我們能將情志致病因素儘可能降低到最小程度(順其勢)。如果反之,人生的經歷是由貴至賤、由富至貧、由甘至苦、由多到少,《疏五過論》總結得很到位,這就是一個「失精」、「脫營」的過程(逆其勢)。如何調整良好的、積極的心態,是「治未病」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醫患雙方。這是《黃帝內經》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展現。


參考文獻

[1] 蘇穎  內經選讀[M]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2010:174

[2] 郭靄春 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M] 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516

[3] 蘇穎  內經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7


相關焦點

  • 盲從於「信」,必然損害「達雅」
    事業的出現,必然要求道路;道路的出現,必然使得事業出現更大的延伸、開拓與發展,嚴復與林紓正是在投身翻譯事業之後提出了翻譯工作的三大原則:信、達、雅。這是翻譯工作者從事這項工作必須達到的標準、必須遵守的藝術守則,而世人評論譯人譯品的時候,必須持信、達、雅三大標尺。總之,信、達、雅三大標尺為中國的翻譯事業圈出了第一個寬闊的平臺。
  • 專家點評 | 追求「信達雅」的教學境界
    ——江蘇省無錫市蠡湖中心小學  石瑤「信」「達」「雅」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譯家嚴復先生在翻譯《天演論》時提出的,他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教師手中的一篇篇教材都是中文,不需要翻譯學生就能讀懂,但教師在帶著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是否能做到「信」「達」「雅」呢?
  • 「信、達、雅」的翻譯標準
    網友Skila給我發郵件,說她最近才知道,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有三個標準,分別是「信、達、雅」,也就是忠實、通順、美好。Skila希望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她剛上大學一年級),介紹一下怎樣才能讓譯文達到「信、達、雅」的標準。我本人不是英語專業畢業,也沒有翻譯過外國文學作品,按理說沒有資格談這個問題,不過我還是想根據我的一點體會,簡單聊一聊。   首先請看下面這段文字,這是17世界英國女詩人Katherine Philips的一首詩的前四行,是我在Google檢索時偶然發現的。
  • 【共享教·②全元起《素問》的結構】
    即《素問訓解》九卷68篇.全元起.公元479年-556年 【02】關於全元起《素問》的結構即【段逸山輯復出來的《素問》的結構】即【《素問》全元起本(研究與輯復)】[段逸山]的卷篇結構>卷三6陰陽離合論第十九8十二藏相使第二十9六節藏象論第二十一30陽明脈解第二十二39五藏舉痛第二十三【舉痛論39】55長刺節論第二十四  卷四3生氣通天論第二十五4金匱真言論第二十六
  • 《翻譯官》:高級翻譯當然與愛情一樣「信、達、雅」
    嚴復在《天演論》序中他說:「譯事三難:信、達、雅。」 「信」是忠於原作,「達」是忠於讀者,「雅」是對於文學語言的忠誠。這是翻譯官的三個原則,三件難事兒,何嘗不是愛情的三座大山呢。「信任」是愛情的基石,本劇中也不乏這樣的橋段,來自母親的刁難、來自哥哥的舊情,都讓喬菲和程家陽的愛情基石晃動,直到最後兩個人接受的考驗越來越大,愛恨情仇,生離死別。
  • 辨證論治有境界,看看你到了哪層
    中醫講辨證論治,也分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法式檢押,對號入座」,第二境界是「圓機活法,醫者意也」,第三境界是「非法為法,協辨開新」,各位,你們到哪個境界了?辨證論治的境界辨證論治作為臨床的操作體系,是理論用諸於實踐的過程。
  • 黃帝內經白話文句讀003素問之上古天真論2:古人壽命
    01在之前先來說一下黃帝內經為什麼會有素問和靈樞2部,其實這2部份內容各有81篇,加起來一共162篇。而素問之所以為什麼叫素問呢,因為通篇基本上都是黃帝和祁伯的對話,以一種對話的形式來闡述一些基本的中醫的道理。
  • 律疏部·論疏部 ——中觀論疏
    中觀論疏卷第一(本)  釋吉藏撰  因緣品第一  將欲釋文大明二義。
  • 馮煥珍教授:《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關於「《起信論》非...
    據《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載,玄奘「以《起信》一論文出馬鳴,彼土諸僧思承其本,奘乃譯唐為梵,通布五天」。此論的現代外文譯本,日譯則有島地大等譯本、望月信亨譯本和衛藤即應譯本,英譯則有鈴木大拙譯本、李提摩太譯本和羽田毛義人譯本我國關於此論的註疏等撰述,古今實繁。
  • 《刺禁論篇》與《素問•腹中論》等篇「肓」的本質是什麼?
    《素問》、《靈樞經》各八十一篇,其書成書年代久遠,文意艱深,加之歷代翻刻而有脫訛,難為今人所理解,為發掘燦爛文化之遺產,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楊鵬舉先生歷時數載披卷無數,對該書原文進行了校勘、注釋、語譯,並加了按語。此次整理的重點在於解惑,其中僅《靈樞經》破解千古之謎的難題有36條,爭論不休的疑點有62條。今將《素問》《靈樞經》中有關經「肓」的本質等文字予以刊出以饗讀者。
  • 致翻譯專業弟子的第3封信
    因譯而生命臨危應該是極端個別可能,因譯而難取難捨才是常態。嚴復說「顧信矣不達」,就是取捨時為難了。既是取捨,就意味著存在兩相比較,需要權衡輕重。      「信、達、雅」三難與「誠、達、文」三楷模,兩兩相對比較,則得三組對比:一、「信」對「誠」;二、「達」對「達」;三、「雅」對「文」。第一組,「誠」從己心,自己做主,有美秀美,有醜亮醜,也許能做到,也許做不到。
  • 看懂了的人,都是絕頂聰明——索達吉堪布譯作《俱舍論釋》
    傳 說 最 燒 腦 的 佛 法 論 典《俱舍論》的完整名稱是《阿毗達磨俱舍論》,其中「阿毗」義為對,「達磨」義為法,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 宋詞英譯之難,信、達、雅都不容易做到
    中國古典作品的英譯,恐怕尤以宋詞為最難。漢語的思維模式,與英語的思維模式大不一樣。漢語形成的圖景,在英語裡很難形成,即使形成了,隱含的人文意境也沒有共同的文化基礎,最終不是費解,就是產生巨大偏差。怎麼譯才不失真又有傳統詩詞韻味呢?
  • 郝俊傑:追本溯源,以嚴解嚴——《嚴復變譯思想考》評介
    但這並非說嚴復的翻譯思想沒有走向理論之可能,將「信達雅」與「達旨術」定位於變譯理論範圍中,互相推演,建立體系,便可通向嚴復的變譯思想體系。[1]本章還申說了重讀嚴復的一些認識,構成了本書立論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基礎。概括起來有五點。其一,研究譯家之論,須讀其譯著,方能洞察其人其說。其二,重識嚴復,須跳出「信達雅」,深入具體策略,關注翻譯中不同於全譯的「非正法」。其三,重點總結嚴復之「達旨術」。
  • 法律術語,如何追求翻譯的信和達
    然而法律術語的翻譯不僅對於精準性有著嚴苛的要求,在實際的操作中,源語和譯出的法律術語並非能完美對應,例如有些法律術語在譯入的語言中沒有對應的概念,或者有著相近的表達但含義不完全相同,這就是學者們所說的「法律詞彙空缺」。在此種情況出現之後,譯者需要認真考察此術語在法律文化及制度中的獨特內涵,如果簡單的使用相近的概念進行代替,就會造成原文內容的偏差。
  • 論中醫之「和」
    合和所表達的含義即整體協調,意在闡發自然及社會萬事萬物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和諧相處、相輔相成的關係,此即《周易》所言之「太和」的境界。中和即儒家確立「用中致和」的宇宙萬物的行為規範。中,即不偏不倚,無太過、無不及的平衡狀態,如《中庸》認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素問》針灸體系-五臟針灸
    五臟體系即五行,取象比類,將臨床繁雜症狀歸類為五臟,守五臟經隧以調其虛實,核心在於《素問.玉機真髒論》、《素問.調經論》。      三者相互獨立又有融合之處,皆可自成一家。獨立在於三者有各自的脈診方法,融合在於病因皆為虛邪(風寒溼不正之邪)中人或內傷飲食,治療上也有部分相通之處(守四時而刺)。
  • 四百多本中醫內經、傷寒、金匱、難經、溫病五類中醫古籍資料合集
    劉越.pdf│ │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pdf│ │ 靈樞經.pdf│ │ 靈樞經脈翼.pdf│ │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pdf│ │ 黃帝內經 (唐)王冰.pdf│ │ 黃帝內經 靈樞經.pdf│ │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七篇和遺篇二篇.pdf│ │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原文.pdf│ │ 黃帝內經 素問
  • 翻譯角色扮演類遊戲如何達到 「信、達、雅」的標準
    本文將「信、達、雅」的翻譯理論應用於遊戲翻譯,分析了角色扮演類遊戲翻譯的特性和應採取的策略和原則,探討了「信、達、雅」在翻譯實例中的運用。所以在遊戲特殊事件文本的翻譯上,譯者應當力求以「信」和「達」為主,儘可能地忠實於原文內容和行文風格,最大程度地保證遊戲信息不出現漏譯或誤譯的情況。「達」使文字通順,以此來減少玩家可能存在的閱讀障礙,從而確保遊戲中的重要信息準確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