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2021-02-12 岐伯有道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自古以來,不少人對研究陰陽五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陰陽五行常常給人神秘莫測、奧妙無窮之感,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實在難呀!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

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

【原文】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1],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2],陽氣微下。(《素問·脈要精微論》)

【注釋】

[1]陽氣微上:楊上善曰:「冬至以後,陽氣漸長,故曰微上。陰氣漸降,故曰微下。」

[2]陰氣微上:楊上善曰:「夏至以後,陰氣漸長,故曰微上。陽氣漸降,故曰微下。」

【譯文】

四時的陰陽情況,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陽氣微升,陰氣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陰氣微升,陽氣微降。

【按語】

自然界陰陽二氣的消長決定了春、夏、秋、冬四時變化,而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律,以冬至和夏至為兩個轉折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陰陽消長,四時更迭,從而有春溫、夏暑、秋涼、冬寒的氣候特徵。「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人與天地相參,脈象規矩權衡,相期而至,隨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而呈現周期性的變化。若脈象與四時陰陽消長變化不能相應而出現錯亂,即可通過錯亂之脈而診知發病的臟腑部位,並可根據五行生剋規律進一步推測疾病的預後吉兇。因此,察時脈辨病,並進一步施治,必須把握天人合一的規律。

人與自然息息相關,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的四時變化,脈有「四時動」,脈象的變化與天體運轉的規律相應,有同樣廣博精深的道理。脈時相應的機制關鍵在於自然界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律,以冬至和夏至為兩個轉折點,冬至一陽生,「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一陰生,「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反映了自然界陰陽消長,四時更迭的關係。

【原文】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1],兩者不和[2],若春無秋,若冬無夏[3],因而和之,是謂聖度。(《素問·生氣通天論》)

【注釋】

[1]陽密乃固:《太素》作「陽密陰固」,可參。

[2]不和:是指偏勝,指陰陽偏勝。

[3]若春無秋,若冬無夏:高世栻曰:「如陰不勝其陽,而陽氣勝,若春無秋矣;陽不勝其陰,而陰氣勝,若冬無夏矣。」

【譯文】

大凡陰陽的關鍵,以陽氣的緻密最為重要,陽氣緻密,陰氣就能固守於內。陰陽二者不協調,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因此,陰陽的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的最高標準。

【按語】

經文指出了陰陽互根互用的關係、陽氣的主導作用以及陰陽失調的危害性,強調了陰陽協調的重要意義。陰陽之間不僅有對立制約關係,同時也存在互根互用關係,即陰為陽之基,陽為陰之用。彼此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沒有陰,就無所謂陽,沒有陽,也就無所謂陰。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這種既對立又互根互用的辯證關係,構成了《內經》陰陽學說的基本思想。

文中以「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來強調陽氣在陰陽平衡中之作用。在生理情況下,陽氣緻密,陰氣才能固守,從而保持陰陽的協調平衡。若「陽強不能密」,則「陰氣乃絕」,陰陽平衡協調關係就會遭到破壞,體現了《內經》重視陽氣思想。正如姚止庵《素問經注節解》卷一所言:「本篇專重陽氣,至陽氣者衛外而為固,陰者藏精起亟一段,始平論陰陽;及至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一段,則仍歸重於陽矣。」石壽棠《醫原·陰陽治法大要論》亦指出:「然就二氣而權衡之,陰承陽,陽統陰,陽氣一分不到即病,陽氣一分不盡不死,人自當以陽氣為重。」

【原文】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1]。(《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注釋】

[1]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守持於內,以支援陽;陽運行於外,而保護陰。《類經》云:「陰性靜,故為陽之守;陽性動,故為陰之使。守者守於中,使者運於外。」

【譯文】

陰氣居於內,為陽氣之守持;陽氣居於外,為陰氣之役使。

【按語】

原文對陰陽互根互用關係作了描述,明確指出:「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趙獻可《醫貫·陰陽論》進一步發揮曰:「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陰氣居於內為陽氣之鎮守,陽氣居於外為陰氣之役使。說明陰陽之間相反相成,互根互用的關係。

陰陽互根指相互對立的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賴,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陰陽互根,是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根據和條件。陰陽雙方均以對方的存在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條件。陰陽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如天與地、上與下、動與靜、寒與熱、虛與實、散與聚等,不僅互相排斥,而且互為存在的條件。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陽蘊含於陰之中,陰蘊含於陽之中。陰陽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對立又統一。中醫學就是用陰陽互根的觀點,闡述人體髒與腑、氣與血、功能與物質等在生理病理上的關係。

【原文】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素問·天元紀大論》)

【譯文】

(略)

【原文】

動靜相召[1],上下相臨[2],陰陽相錯[3],而變由生也。(《素問·天元紀大論》)

【注釋】

[1]召:指感召。

[2]臨:指加臨。

[3]錯:指交錯。

【譯文】

由於動和靜互相感召,天氣和地氣互相加臨,陰氣和陽氣互相交錯,而運氣的變化就發生了。

【原文】

地氣上為雲[1],天氣下為雨[2]。雨出地氣[3],雲出天氣[4]。(《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注釋】

[1]地氣上為云:地面之水,由於蒸發,化氣上升為雲。

[2]天氣下為雨:地氣上升為雲,突遇冷空氣,就凝結成水而下降為雨。

[3]雨出地氣:雖然天氣下為雨,但是雨的來源還是由於地面上升的水氣。

[4]雲出天氣:地氣之所以上升為雲,必須是以天上的熱力蒸發,因此說雲出天氣。

【譯文】

地氣上升成為雲,天氣作用於雲,下降而為雨,雨來源於地面的水氣,雲成於天氣的蒸化。

【原文】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1]。出入廢則神機化滅[2],升降息則氣立孤危[3]。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4]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遠[5],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素問·六微旨大論》)

【注釋】

[1]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類經》云:「召,猶招也。上者必降,下者必升,此天運循環之道也。陽必招陰,陰必招陽,此陰陽配合之理也。故高下相召,則有升降,有升降則強弱相因而變作矣。」

[2]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張介賓曰:「凡物之動者,血氣之屬也,皆生氣根於身之中,以神為生死之主,故曰神機。然神之存亡,由於飲食呼吸之出入,出入廢則神機化滅而動者息矣。」《素問·五常政大論》云:「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3]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張介賓曰:「物之植者,草木金石之屬也,皆生氣根於形之外,以氣為榮枯之主,故曰氣立。然氣之盛衰,由於陰陽之升降,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而植者敗矣。」《素問·五常政大論》云:「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

[4]器:謂有形之物。

[5]化有小大,期有近遠:高世栻曰:「生化有大小,死期有遠近,如朝菌晦朔,螻蛄春秋,此化之小,期之近者也。蓂靈大椿,千百歲為春,千百歲為秋,此化之大,期之遠者也。」

【譯文】

天氣下降,其氣乃流蕩於地;地氣上升,其氣乃蒸騰於天。由於天氣和地氣的相互招引,上升和下降的相互為因,天氣和地氣才能不斷地發生變化。物體的內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機,名曰「神機」,物體的外形依賴於氣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氣立」。若出入的功能廢止了,則「神機」毀滅;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則「氣立」危亡。因此,沒有出入,也就不會有發生、成長、壯實、衰老與滅亡;沒有升降,也就不會有發生、成長、變化、收斂與閉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沒有一種物體不具備的。因而物體就像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體不存在了,則升降出入也就要分離,生化之機也就停止了。因此說,任何物體,無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機。不過化有大小的不同,時間有遠近的區別,不管大小遠近,貴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發生災害。

【按語】

(1)關於陰陽升降

一般來說,陽主升,陰主降,這是陰陽運動的基本規律,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卻提出了「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的陰昇陽降的理論,看起來似乎矛盾,其實根據陰陽的可分性,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天氣雖然為陽,但要通過陰寒的凝聚作用,才能下降為雨,這種寒凝作用,就是陽中之陰;地氣雖然為陰,但要經過陽熱的蒸騰作用,才能上升為雲,這種蒸騰作用就是陰中之陽。正如明·馬蒔曰:「地雖在下,而陰中之陽者升,故其上升為雲;天雖在上,而陽中之陰者降,故其下為雨。」所以本文的「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與陽升陰降的特性並不矛盾。

(2)關於「神機」與「氣立」

神機與氣立是兩個相對獨立,而又密切相關的概念,揭示了生命體生化運動及其內外環境整體聯繫的兩個重要的方面。

神機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是主宰調控生命活動的機制,而氣立則是生命得以維持的條件,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維持著生命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原文】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重陰[1]必陽,重陽[2]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注釋】

[1]重陰:指陰極。

[2]重陽:指陽極。

【譯文】

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會生寒。

陰極可以轉化為陽,陽極可以轉化為陰。

【原文】

寒勝則熱,熱甚則寒。《靈樞·論疾診尺》

【譯文】

寒盛從而轉化為熱,熱盛從而轉化為寒。

【按語】

轉化即轉換與變化,指矛盾的雙方經過鬥爭,在一定條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陰陽轉化,是指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陰陽的對立統一包含著量變和質變。事物的發展變化,表現為由量變到質變,又由質變到量變的互變過程。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那麼「陰陽轉化」便是一個質變的完成。

陰陽轉化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在陰陽消長過程中,事物由「化」至「極」,即發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陰陽正常消長的閾值,事物必然向著相反的方面轉化。陰陽的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種條件中醫學稱之為「重」或「極」。故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之理,極則生變。《國語·越語》「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便是此意。

但必須指出的是,陰陽的相互轉化是有條件的,不具備一定的條件,二者就不能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陰陽的消長(量變)和轉化(質變)是事物發展變化全過程密不可分的兩個階段,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的必然結果。

以季節氣候變化為例,一年四季,春至冬去,夏往秋來。春夏屬陽,秋冬屬陰,春夏秋冬四季運轉不已,就具體體現了陰陽的互相轉化。當寒冷的冬季結束轉而進入溫暖的春季,便是陰轉化為陽;當炎熱的夏季結束轉而進入涼爽的秋季,則是由陽轉化為陰。

文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

========== END ==========

隨 喜 打 賞

長按上方讚賞碼支持我們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廣告是系統隨機配發,我們無法詳細控制、選擇。請您切勿購買任何動物製品、肉食。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相關焦點

  • 運氣學說——《黃帝內經》體系的終結!
    (本文選自趙洪鈞著、金棟補註《正說內經——〈內經時代〉補註》第七節按語)金棟按:很多《黃帝內經》專家認為,「運氣學說」和承載它的「
  • 說說《黃帝內經》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以中醫學經典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一書的問世為標誌。在《漢書·藝文志》所載醫學書目之中首列《黃帝內經》,故《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明清以來的學者多傾向於此說。《黃帝內經》一書,包括《素問》81篇。
  • 黃帝內經解讀:三陰三陽的含義
    應當說,三陰三陽這個概念是來自陰陽學說,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學說。這裡我可能要適當地多說一下。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是最高等的動物,人類具有發達的大腦,在地球上最具有聰明才智,所以人類就要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對許多未知事物進行探索。比如說,生命是怎麼來的?人的起源是什麼?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 《黃帝內經》簡介
    (五)《黃帝內經》的生命觀《黃帝內經》否定超自然、超物質的上帝的存在,認識到生命現象來源於生命體自身的矛盾運動。認為陰陽二氣是萬物的胎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萬物之能(讀如胎)始也。」對整個生物界,則曰: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又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陰陽二氣是永恆運動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健身氣功鍛鍊正是通過形體動作、呼吸吐納和心理調節來引導人體內氣運行,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目的的。這就充分說明氣的一元論不僅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而且也是健身氣功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關於陰陽學說      《黃帝內經》認為,世界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
  • 黃帝內經:開宗明義,陰陽的要訣不可不知
    繼續讀的黃帝內經原文,讀的還是生氣通天論,經典越是細細咀嚼越是有味道。我花了三個星期來來消化這篇文章。也就是黃帝內經素問第三篇:生氣通天論篇一邊誦一邊抄寫,反覆重複。之前寫了三篇筆記總結,今天是第四篇。為了複習之前學了什麼內容,也順便理一理這一篇的邏輯是什麼,到底告訴我們什麼?
  • 道家辯證法思想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影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道家思想與《內經》的關聯性開始關注,文獻研究較多集中在精氣學說和養生理論兩方面,大都認為道家思想對《內經》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內經》繼承並發展了道家精氣學說和養生理論。但從道家辯證法思想對《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的研究還很缺乏,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二期(今天)
    ,自由交流會; (二)14:00-14:30 中醫新知:解答上次讀書會存疑點,分享中醫新知,切磋醫理(包括中醫各個方面); (三)14:30-16:30 黃帝內經篇章研習:每次選取一篇或半篇黃帝內經深度研習; (四)16:30-17:00 存疑整理:整理內經研習課堂存疑點,安排參與者課下琢磨解決; 參考文本: 1.
  • 【中醫英語】中醫經典——《黃帝內經》
    (《中醫英語》)《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之一,大約成書於先秦、漢初之際,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共18卷,162篇,約14萬字。其理論可細分為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診法學說、治則治法學說、養生學說和五運六氣學說等類別。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隋唐間楊上善注《黃帝內經太素》,簡稱《太素》,它是現存最早注釋《內經》的著作,因其最接近《內經》成書時間,所以能更準確地彰發《內經》本義,在分類研究及校勘疏證方面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此七篇大論均系言運氣學說,疑為原《陰陽大論》的內容,由於《陰陽大論》已佚,故運氣學說通過王冰的補缺及詮注始得廣泛流傳。宋代林億等《新校正》不僅保留了王冰次注的內容,在文獻學上也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十期
    ,自由交流會; (二)14:00-14:30 中醫新知:解答上次讀書會存疑點,分享中醫新知,切磋醫理(包括中醫各個方面); (三)14:30-16:30 黃帝內經篇章研習:每次選取一篇或半篇黃帝內經深度研習; (四)16:30-17:00 存疑整理:整理內經研習課堂存疑點,安排參與者課下琢磨解決; 參考文本: 1.
  • 學習《黃帝內經》養生有感
    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中醫寶庫浩如煙海,而它們都根植於《黃帝內經》。以《黃帝內經》為基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中,大多集中於治病的層面,而《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被束之高閣。《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觀,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探討和闡述了陰陽五行規律與人體的必然聯繫,理清天人合一的理論體系,得出「陰陽五行規律是生人、養人之本」的結論,闡述了人要遵循陰陽五行的規律,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告訴了人們生活勞作應遵從的規矩,這些是我們健康生活的瑰寶。    健康長壽是古今中外人類美好的理想。
  • 朱燕中 | 《黃帝內經》注釋大家張介賓的陰陽觀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公眾號,並選擇【置頂公眾號】我在上大學的時候,《黃帝內經》的教材是五版教材,雖然以後又出了六版、七版教材,但還是覺得五版教材相對好一些,因此在美國講《黃帝內經》課的時候,我還是以中國大陸的五版教材為主。書中對經文的注釋部分主要是選自張介賓的注釋。對比諸多注釋醫家,還是張介賓的注釋比較準確明了,而且他還是個易學大家,對易經的理解也極為深刻。
  • 天中預告 | 血為陰、氣為陽,《黃帝內經》話陰陽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陰陽」是一個簡樸而博大的古代哲學,從陰陽八卦到春夏秋冬,從數學、醫學到易學、哲學,無處不在的陰陽之道涵蓋了古代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
    歷代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髒象學說是研究人體臟腑組織和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聯繫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與外環境的聯繫等等之學說。當然有關解剖學之內容還遠不止此,但更重要的還是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不斷認識、反覆論證而使此學說逐漸豐富起來的,最終達到了指導臨床的高度。《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辯證法則,使髒象學說系統而完善。正如《靈樞·本髒》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也。」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互相感召是怎樣的呢?鬼臾區說:寒、暑、燥、溼、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木、(君)火、土、金、水、(相)火,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上半年天氣主之,春夏為天之陰陽,主生主長;下半年地氣主之,秋冬為地之陰陽,主殺主藏。天氣有陰陽,地氣也有陰陽。因此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
    摘要:《黃帝內經》中有豐富的《易》學象數學內容。關鍵詞:黃帝內經;易學;象數;天人合一         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學經典文獻,《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規約了框架。而用以「道陰陽」的《周易》,在漢代被奉為「眾經之首,大道之原」。魏晉時期,《周易》則被崇為「三玄」(《老子》、《莊子》、《周易》)之一。
  • 《內經》重陽思想及陰陽的嚴格規定性
    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中醫理論發生及其理論體系構建的文化基因,《內經》的理論的構建和成書深受其影響。正因為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構建的初始即浸潤其中,故而陰陽學說和五行、精氣的哲學思想一樣就必然成為中醫理論傳承的遺傳密碼,無論是溫補學派,還是「扶陽抑陰」乃至「火神派」,必然攜帶著濃鬱的陰陽理論的印記。
  • 【雄鷹視界】有關黃帝內經南北政的探討------黃帝內經導讀
    作者以為,從黃帝內經記載的十種古脈法到脈經的三十六種,不能說去簡就繁,只能說在傳承中有所丟失。本文不想多配圖例,所以一例以外只有一例。如果還是看不懂,請看前文配圖;如果還是看不懂,那麼建議你,黃帝內經的十種古脈法,其中之一的寸關尺,你講永遠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