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黃帝內經》注釋大家張介賓的陰陽觀

2021-03-04 杏林真傳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公眾號,並選擇【置頂公眾號】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黃帝內經》的教材是五版教材,雖然以後又出了六版、七版教材,但還是覺得五版教材相對好一些,因此在美國講《黃帝內經》課的時候,我還是以中國大陸的五版教材為主。書中對經文的注釋部分主要是選自張介賓的注釋。對比諸多注釋醫家,還是張介賓的注釋比較準確明了,而且他還是個易學大家,對易經的理解也極為深刻。作為易學家他雖然不是最有名的,但結合《易經》注釋《黃帝內經》張介賓就是少有的大家了。因此我們應該對這位《黃帝內經》注釋名家有所了解。

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嶽,又號通一子,明代浙江紹興人,生於1563年,卒於1640年。其祖籍四川省綿竹縣,從50多歲開始全力研究岐黃之術。由於張師是個全科人才,不但有豐富的知識,同時還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不僅在中醫基本理論方面很有研究,而且在臨床治療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著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景嶽全書》、《質疑錄》等。張師非常重視陰陽學說,認為陰與陽本是同一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類經·陰陽類》:「陰陽者,—分為二。」二者相互依存,對立統一,互為根本,兩者不可分,互為存在的條件。

另外也強調人體中精與氣相合為一體,兩者既為陰陽關係,同時又相互轉化,精可化為氣,精又食氣,二者又是相互為根的關係。將陰陽學說運用於人體,形成了人體中精氣一體的觀點。由於精與氣有了這樣的關係,臨床上既要調精,也要調氣,通過精氣的平衡以達到陰陽的平衡。對於陰陽精氣虧虛的病症,張氏提出了「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總之,張師重視人體陰陽精氣互根的關係,重視陰陽相濟,陰陽互根的根本是陰陽之中有陰陽,這就是張師陰陽理論的基礎。在中醫治療學上有很好的實用價值。

張師提出的另一個觀點是「陽非有餘」論。他通過分析自然界中的不同現象,主要是從物質的形與氣,天之氣的寒與熱,以及五行的水與火等方面,對應人體闡明陽之氣在人體的重要性,主張不要任意消耗人體的陽氣。從形與氣來看,陽氣是人體功能的表現,形體是人體屬陰的部分,一個生命的存在主要依靠陽氣的存在,如果陽氣耗盡了,生命也就終止了。也說明了陽氣在人體的重要性,在中醫治療過程中時時注意陽氣的保養和維護。從人體寒熱來看,張師強調陽熱對人體的重要性,而主張陰寒對人體的功能活動是有害的,這也為後世溫陽學派所引用。以人體水火來看,張師同樣強調火的重要,水的存在是因為要藏陽,如果過分地補陰會傷到陽氣的生發,因此在臨床上非常注意火的保護。


而水的功能也是因為水中有陽,如果沒有陽氣的存在,水是沒有功能的,水的滋陰營養功能是因為陽氣藏於其中。張師的觀點也為後世醫家溫陽學派找到了根據。所謂「陽非有餘」是針對朱丹溪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來設定的,仔細分析兩者其實並不矛盾,並不是陰陽之爭。之所以有不同觀點,就是由於所討論的對象都存在著陰陽之中有陰陽。

張氏重視陽氣,但更強調真陰的存在,真陰在人體生命活動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人體陽氣生發與收藏的根本。他從5個方面介紹真陰,即真陰之象、真陰之髒、真陰之用、真陰之病、真陰之治。「真陰之象」,就是真陰外在的表象,人體外在的形態與體質可以直接反映出內在真陰的盛衰情況,診斷可以通過望人體的表象了解真陰的狀態。所謂「真陰之髒」,是指真陰所在之臟腑。

張師根據「命門學說」提出腎中命門為藏精之所,是人身之根,命門中藏有真陰,既是陰精化生之所,也是陽氣生成之宅,內具水火,是人體性命之本。「真陰之用」,是指真陰在人體中的作用。真陰在人體中既可以強壯形體,又是人體元氣之根。因此所謂真陰充盛則元氣充足,是臟腑精化氣的根本。「真陰之病」,是指真陰虧虛所出現的病理表現。真陰中既然存有水火,水虛則火不足,火虛則水失其功能。真陰中的水火不足都會影響真陰的病變。真陰不足則陽亢,真陽不足則陰盛。故此,張氏總結說「無水無火,皆在命門,總曰陰虛之病。「真陰之治」,是指真陰虛損的治療方法。張氏創立左歸丸、左歸飲以填補真陰。

張介賓十分重視溫補真陰真陽,後世稱其為溫補派的代表。又由於其創立左右歸丸、左右歸飲等方劑,方中喜用熟地,後世又稱其「張熟地」。張氏臨證十分重視寒熱虛實辨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雖然張氏之學,引起後世一些醫家的非議,如陳修園著《景嶽新方》、章楠著《論景嶽書》等,均認為張氏之學概論溫補,有矯枉過正之失。但究其對《黃帝內經》學術上的貢獻,還是值得肯定的一代中醫名家。

除此以外,張師的貢獻還在於開啟溫補肝腎之陰的先河,這點與《傷寒論》是有些不同,《傷寒論》中所討論的內容集中在陽氣生長收藏的異常上,三陽病是講陽氣逆於上、外,所表現出的熱證、表證、氣分證,三陰病是講陽氣沉於下、內,表現為陽虛寒證。而張師首開溫補肝腎之陰,滋陰藏精,從陰的角度調理肝腎的陰精。這一點完全打破了《傷寒論》的壟斷地位,從陰的一面調理五臟,先不論其效果如何,提出這個想法就是在恢復《黃帝內經》中關於精的平衡地位。而《傷寒論》多強調陽氣的作用,幾乎沒有滋陰藏腎精的方法,而張師的這一主張也是試圖與《傷寒論》達成平衡之勢。

應用

 前文就此段經文的前後兩部分各自解析了一下,現在把前後兩部分合起來看就會發現,經文揭示出了陰陽的本質問題,或者說經文背後的深刻內涵正是陰陽的根本秘密所在,下面就一點點把它揭開。在講河圖洛書的時候已經談到了陰陽的不同關係,在這裡借著這個題目還要詳細地講一下陰陽的雙重性。

在我們讀《黃帝內經》的時候最容易搞混的就是陰陽問題,也是《黃帝內經》中所謂諸多矛盾的問題,這是因為陰陽有雙重性,所謂陰陽的雙重性,是指陰陽有時間性、空間性兩種不同的情況,時間性是指具有陰陽關係的兩個事物是按照時間順序的變化而變化的,具有連續性的特點,例如,春夏秋冬四季。


空間性是指具有陰陽關係的兩個事物是在特定的空間中彼此相互對峙;陰陽的時間性是由於日月的運動形成的,陰陽的空間性是由於天地的陰陽相互對峙所形成的;時間的連續性主事物的彼此相生,空間的對峙性主事物之間的相剋。

換句話說,陰陽的時間性為相承,以四季為例,四季相承的關係是生長收藏,這也是陽氣的相承關係,而陰精的相承關係是收藏生長,前一方幫助後一方生長或者收藏;陰陽的空間性為相剋,以五味為例,五味存在自己固定的空間中,彼此之間的陰陽關係為相剋,一方防止另一方太過;相承表現為「陽化氣,陰成形」,相剋則表現為「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人體自身有其修復功能,當一個臟腑失衡時,其他臟腑馬上調整陰陽狀態,以求適應這個失衡的臟腑特性,從而能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人體這種自我調節的功能就是由陰陽之間這種既相承又相剋的作用來達到的。例如,當一個人情緒抑鬱而成肝氣鬱滯的症候,肝鬱則克脾,脾虛則消耗,使其功能減弱,這時候如果心肺腎的功能正常,三髒的功能馬上自然減弱,以適應肝鬱脾虛之證,從而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以防止惡性循環的發生。因此一般情況下,如果只是情緒抑鬱而引起的脾胃失和,雖然五臟有著生克關係,但也不會馬上出現像多米骨牌效應那樣的惡性循環。這就是「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的作用結果。

陽化氣,陰成形」是陰陽運動變化的最終結果,就人體上下來說,上為陽,清氣在上;下為陰,濁陰在下。就人體九竅來看,七竅在上主空,二陰竅在下主實。就人體五臟來說,心藏神、肺藏氣在上為無形,肝藏血、腎藏精在下為有形。如果陰陽反作,就會出現「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瞋脹」的病理結果。這樣的理論可以用來幫助診斷疾病,上虛下實為常態,易經用「益卦」來表示,上實下虛則為病態,易經用「損卦」來表示。可以判斷治療效果,恢復常態則上清下濁,治療無效則表現上濁下清。

總之,陰陽有時間性與空間性的不同,時間性代表陰陽彼此之間的連續性,其變化特點為相生,表現為「陽化氣,陰成形」;空間性代表陰陽彼此之間的對峙性,其變化特點為相剋,表現為「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釋慧祥

相關焦點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隋唐間楊上善注《黃帝內經太素》,簡稱《太素》,它是現存最早注釋《內經》的著作,因其最接近《內經》成書時間,所以能更準確地彰發《內經》本義,在分類研究及校勘疏證方面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該書以王冰次注為底本,篇名仍用王冰本之名;完好保留了王冰本《內經》原文及注釋,對《內經》及王冰次注的流傳起到了關鍵作用;學術嚴謹,將自己的注釋寫在王注之後,為了區分,對自己的注釋標明《新校正》字樣。後人習慣將林億等的注釋稱為《新校正》,現無單行本,與王冰次注合編稱《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現通稱《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簡介
    所以稱「內經」,並不是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像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而已。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內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不可得見罷了。
  • 參閱注本學《內經》
    作者/熊繼柏 ⊙ 編輯/中醫書友會內刊編委會導讀:熊繼柏老師在本文中介紹了幾本學習《黃帝內經》的參考書,並將它們的體例、特點簡而言之,給中醫初學者很好的指引。因此,參閱注本,擇善而從,融貫領會,是學習《內經》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和方法。筆者這裡扼要介紹幾本主要參考書。《黃帝內經太素》隋楊上善撰注。是分類、注釋《內經》的早期作品。
  • 【黃帝內經】倪海廈版本全75集,免費視頻教學
    之所以稱"內經",並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之所以稱「內經」,並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黃帝內經-素問》CHM電子書下載
  • 說說《黃帝內經》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以中醫學經典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一書的問世為標誌。在《漢書·藝文志》所載醫學書目之中首列《黃帝內經》,故《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明清以來的學者多傾向於此說。《黃帝內經》一書,包括《素問》81篇。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自古以來,不少人對研究陰陽五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陰陽五行常常給人神秘莫測、奧妙無窮之感,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實在難呀!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
  • 《內經》解證 | 《黃帝內經》「經水」概念解析
    摘 要:目的:對《黃帝內經》中的經水概念進行解析。方法:參考《管子》《水經注》等相關古文獻,對《靈樞·經水》等篇中的經水、經脈、氣血等概念的條文進行分析,並與人體的循環體液知識進行比對,找到它們之間符合邏輯關係的概念內涵。
  • 朱燕中 | 「瀉必用員」,「補必用方」
    關於補瀉的原則,《黃帝內經》採用「方員補瀉法」,即所謂「瀉必用方」、「補必用員」,或者「瀉必用員」、「補必用方」。
  • 《黃帝內經》導讀61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導讀46-54
  • 《黃帝內經》導讀50
    本期分享《黃帝內經》原文導讀第五十單元:
  • 【雄鷹視界】有關黃帝內經南北政的探討------黃帝內經導讀
    為什麼又不影響後世一些從醫大家看病呢?作者以為,從黃帝內經記載的十種古脈法到脈經的三十六種,不能說去簡就繁,只能說在傳承中有所丟失。本文不想多配圖例,所以一例以外只有一例。如果還是看不懂,請看前文配圖;如果還是看不懂,那麼建議你,黃帝內經的十種古脈法,其中之一的寸關尺,你講永遠不懂。
  • 《黃帝內經》,是黃帝寫的嗎?這麼多年,我一直弄錯了
    話說那一日,在老中醫家閒坐,偶然看到一摞書,徵得主人同意後,抽出一本,拿在手上,一看,竟然是《黃帝內經》。說到《黃帝內經》,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它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之一,位列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中,在中醫界和史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 運氣學說——《黃帝內經》體系的終結!
    (本文選自趙洪鈞著、金棟補註《正說內經——〈內經時代〉補註》第七節按語)金棟按:很多《黃帝內經》專家認為,「運氣學說」和承載它的「
  • 《黃帝內經》導讀60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導讀46-54
  • 《黃帝內經》健康養生觀——範登脈|黃帝內經|廣州中醫藥大學|治未...
    講授者: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黃帝內經書院」範登脈簡介:醫學博士,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史文獻系教授。對中國古典文獻學特別是對傳統語言文字學有較深入的研究,擅長運用文字、聲韻、訓詁、校勘等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考證中醫經典文獻中的疑難問題,重視出土文獻、文物在中醫文獻研究中的運用,長期從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文獻考證、理論整理、逐篇講析等工作,對《素問》《靈樞》研究有較深造詣。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30多年。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麼氣,隨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麼氣,對一年中運氣的盛衰情況,就可以預先知道。凡一年的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符的,屬於「天符」之年,一年的中運之氣與歲支的五行相同的,屬於「歲直」之年,一年的中運之起與司天之氣、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屬於「三合」之年。黃帝說:天氣和地氣互相感召是怎樣的呢?鬼臾區說:寒、暑、燥、溼、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
  • 《黃帝內經》導讀49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
  • 《黃帝內經》導讀47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
  • 學習《黃帝內經》養生有感
    在大學期間系統學習了選讀版《黃帝內經》,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書中的內容已所記無幾,即使記得也是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