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這是中醫最多的微信平臺——中醫書友會乙未年戊寅月甲子日臘月廿九第536期內容。新書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快速關注。
編前語:今天的文章仍然是中醫書友會第二期內刊《學經典》的內容大放送。這本內刊用「經典」二字貫穿全書,首先是任應秋、秦伯未等五老關於為什麼要學經典的倡議,即「學經典有共識」(頁前語和選摘的4篇文章都很精彩,小編誠心推薦);今天是第二部分,怎麼學?即「學經典有門道」。本期文章共3篇。新書友可關注後回復「經典」獲取二期內刊專題。
作者/熊繼柏 ⊙ 編輯/中醫書友會內刊編委會
導讀:熊繼柏老師在本文中介紹了幾本學習《黃帝內經》的參考書,並將它們的體例、特點簡而言之,給中醫初學者很好的指引。
參閱注本學《內經》
《內經》文字古樸,義理深邃,具有「文簡、意博、理奧、趣深」的特點,但這也給後學者帶來很多不便。筆者認為,歷代醫家對《內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整理和注釋,為闡發《內經》旨意,啟迪後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參閱注本,擇善而從,融貫領會,是學習《內經》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和方法。筆者這裡扼要介紹幾本主要參考書。
《黃帝內經太素》隋楊上善撰注。
是分類、注釋《內經》的早期作品。全書共30卷,用「以類相從」的方法,將《素問》《靈樞》的原文按內容的不同性質,分為攝生、陰陽、人合、藏府、經脈等19類,每類分若干篇目,並對原文加以注釋。這樣就加強了經文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後世對《內經》的分類研究,即以《太素》為始。
楊氏治學嚴謹,又「深於訓詁」,其「依經立訓」,每有精闢獨到之處。如《素問·刺禁論》之「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一節,楊注為「五藏之氣所在,須知針之為害至要,故欲察而識之」。他明確解釋這裡不是指實質性臟器,提示了原文的真正含義。
《黃帝內經素問注》唐王冰編次注釋,共24卷。
王氏對「世本紕謬,篇目重迭,前後不倫,文義懸隔」的《內經·素問》原本,作了全面的整理。通過「精勤博訪」,「歷十二年,方臻理要」。並且首注運氣七篇大論,闡述了五運六氣的道理。
王氏注文有許多獨到見解。如所注《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千古名言,提示了治療「陰虛」、「陽虛」的基本法則,於臨床實踐頗有指導意義。
然王冰篤信道教,自號啟玄子,在其注釋之中,亦帶有較濃的道家氣息;且又「夙好養生」,極其重視對腎精的保養,著重強調慎節房事。雖則如此,而王氏之注仍然是宋代以後注家的規範。
《靈樞注證發微》明馬蒔撰注。
馬氏素長於針灸、經脈,所注《靈樞注證發微》,多有獨到見解,為他注所不及。後世對此亦有較高的評價,如汪昂《素靈類篡約注》說:「《靈樞》以前無注,其文字古奧,名數繁多……至明始有馬玄臺之注,其疏經絡穴道,頗為詳明,可謂有功後學。雖其中間有出入,然以從來畏難之收,而能力開壇坫,以視《素問》注,則過之遠矣。」
《類經》明張介賓(景嶽)編注。
是繼楊上善之後,類分研究《內經》最完整的一部著作。本書將《素問》《靈樞》的全部內容,分為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會通等12類,共32卷,390篇。所引經文均標明出處,詳加注釋,條理井然,易於查閱。張氏學問淵博,經驗豐富,且文筆流暢,又通曉天文、曆法、哲學等多學科知識,因此對《內經》研究頗深,說理較透,且多有獨到見解。《類經》一書,是《內經》諸注中一部影響最大的作品,是學習和研究《內經》所必讀的參考書。
《素問直解》清高世(士宗)所著。
高氏曾師事張志聰參與集注《內經》,但他認為《集注》「意義艱深,其失也晦」。因此,「不得已而更注之」。本書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行文簡捷,說理明暢,使人讀之能一目了然。其注頗能直疏經旨,並提出新義。如把《生氣通天論》中「因於氣為腫」的「氣」字,解釋為「風氣」;把「風客淫氣」釋為「風邪客於人身,而為淫亂之氣」等,都確有見地。
【本文原載於2014年4月21日《中國中醫藥報》,由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投稿郵箱:tg@linglanshuyuan.com】
PS:靈蘭書院親情會員持續招募中,想要合刊的同學千萬不要錯過,這可能是只印一次的絕版資料哦~(合刊正在緊鑼密鼓地編校,預計4月能出來,大家耐心期待哈!)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親情會員購買通道
▼▼▼